《論語》中的顏回

2020-12-17 獨步所到

顏回是孔子最看好的學生,「不幸短命死矣」(《先進》)。他的一生可能沒有什麼業績,之所以青史有名,蓋得益於孔子的稱讚。司馬遷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

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細讀以上各章,我們感覺顏淵最突出的優點是安貧樂道,勤奮好學。簞食瓢飲,狹屋窄巷,別人不堪其憂苦,他能不以為意,一心向學修德,積極進取,「不遷怒,不貳過」;其他弟子為「仁」,偶達其境,他能「三月不違」;他學而不厭,為之不倦,是孔子心目中最優秀的學生。其為人,最接近孔子的人格理想,所以最為孔子欣賞。

顏淵對孔子也最為崇拜,他曾深切地感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他對孔子的學說深信不疑,並且能夠見之於行動,身體力行。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顏淵篤信師教的人生信仰。孔子困於陳蔡之間,「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子貢色作。」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幹?」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子路憨直,反身求諸己;子貢聰穎,建議夫子「少貶焉」;顏淵篤信,執意前行。孔子於子路、子貢言後,皆有辯語,唯於顏淵之言「欣然而笑」,讚嘆不已。「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顏淵一席話,說到了夫子的心坎兒上。和諧共振,兩顆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正因為如此,孔子對他才另眼相看;顏淵早喪,孔子才殊為痛心,常常懷念他,感嘆再沒有顏淵那樣好學的人了。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

顏淵在孔門弟子中悟性也頗高,有很強的理解領悟能力,對於孔子的教導多能心領神會,觸類旁通。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無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

顏淵性格比較內向,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又死得早,《論語》記錄他的話就比較少。閱讀《論語》,感覺他有大智若愚,虛懷若谷的風範。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泰伯》)

孔子教人,各以其材,材高,要求的規格也高。在孔門弟子中,孔子對顏淵的要求似乎是最高的,而顏淵聆聽教誨,也不打折扣。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顏淵既不像子路那樣快言快語,也不像子貢那樣文採飛揚。他與冉求強詞奪理不同,更與宰我言過其實有別。顏淵大概是「訥言敏行」 「言忠信,行篤敬」一類的人。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公冶長》)

顏淵為人,平易謙遜,不驕不躁,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孔子曾對他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述而》)但他並非沒有理想追求,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顏淵曾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此其志不在小。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於天子,則王者之相也。」《論語》有一章記載,他曾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從中可以窺見個中消息。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靈公》)

以此觀之,顏淵確實是一個德品、胸襟、智慧都不一般的人,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崇高,人格的完美。孔子曾感嘆:「回也其庶乎!屢空。」(《先進》)只可惜生不逢時,又英年早逝,甚可哀也。

相關焦點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論語·雍也》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對弟子顏回的贊語和評價。除上述此句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 孔子對六位弟子的評判唯獨對顏回青眼有加
    這個闢,古人有多種講法,清代學者黃式三解釋為偏僻,他在《論語後案》中說,「偏也,以其志過高,而流於一偏也。」子張性格偏僻,因為他的志向過於高遠,而致使自己的行為走偏。漢代馬融解釋說是邪僻。而李炳南老先生認為邪僻不太準確,邪僻屬於反面的,是貶義詞。子張是位賢人,才智過人,說他邪僻也沒有根據。李炳南老先生引了黃氏《論語後桉》的解釋「闢,偏也。」 闢(音bì)當作偏字講,闢就是偏頗。
  • 被後人誤會解讀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導致復聖顏回被低估
    ----《論語 雍也》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回答魯哀公說:有一名叫顏回的人好學。為什麼說他好學呢?孔子繼續解釋:他不遷怒、不二過,這是他好學。三、千古玄機我們需要注意這一句話:孔門中好學的弟子很多,其中就有七十二賢人,哪一個不是好學勤奮的人呢?但是為什麼孔子只稱許顏回好學呢?玄機,這就在「不遷怒、不二過」這兩句上面。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與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不同的人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在我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講到少說話的背後還有深意,就是要少談理論,真正去做出結果才對。為什麼把參加工作叫進入社會?
  • 簡說論語:待人哲學,如何做到自己愉快,也讓別人愉快?
    品書中妙義,看字間乾坤。歡迎來到鹿野書院。昨天我們說了《論語》中的智慧,怎麼由內而外的尋找幸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今天我們來說說,《論語》中關於待人的智慧。一部《論語》,包羅萬象。關於如何對待別人,內容可謂十分豐富,一一講來恐怕要上萬字了,所以我們直選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實用,最有提醒作用的來說說。好人是怎麼變成惡魔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孔子帶諸弟子遊歷各國,行至陳、蔡兩國之間,一群弟子都是大老爺們,輪流煮飯,此時所帶糧食已經不是十分充足。
  • 不愧《論語》中恩師以「器」評價
    孔子像 孔子弟子眾多,《論語》中出現名字的就有25位。其中又以顏淵,子路,子貢三人最受孔子器重。顏淵與子路比孔子先去世,三人中只有子貢得以為孔子送終守墓。而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論語》中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出現得非常多,其中有這樣一句,是孔子對子貢的特殊評價。
  • 從顏回到顏真卿,顏氏家族是如何保持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
    對於顏回,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孔子的弟子,在論語多個章節中出現。對於顏真卿,很多人只是從「顏筋柳骨」這個書法組合中知道他是古代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家。很少有人知道,顏真卿是顏回的後人。顏氏家族不僅僅有顏回和顏真卿這樣的歷史名人,孔門七十二聖中的顏路、東晉時的光祿大夫顏含、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唐代的顏師古等等都是對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
  • 顏回為什麼被後人尊為「復聖」?他有何突出之處嗎?
    在評論時,孔子把德行放在首位,而排列在德行一科最前面的正是顏回。顏回品格高尚,學識淵博,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學生。於是,在眾多的孔子弟子中,後儒把顏回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像尊稱孔子為「至聖」那樣,尊顏回為「復聖」。
  • 《論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論語》: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華去齊國,冉有來向孔子為子華拿點米,孔子同意並強調不能給多接下來這章孔子又誇顏回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中長久地不離仁德,其他人則只能短暫地做到這樣。」
  •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東漢經學家趙岐稱「《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滿族學者唐晏稱《論語》「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孔子在本章中稱讚弟子冉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認為他是可以成為國家的治理者,並能受到大眾尊重的執政者。論語雍也第六6.2原文及翻譯「原文」: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
  • 《論語》教你學為人處世
    說來慚愧,我對《論語》是很陌生的,雖然書架上放著幾個版本的《論語》。每次站在書架前,提醒自己該認真讀《論語》了,可是每次都是翻幾頁便又擱置,感覺它的語言是那麼的生澀難懂,而且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書中又有不同的解釋,讀起來並非易事,總是不得要領,提不起興趣。
  • 窮困潦倒時,默念《論語》的這5句格言,內心會豁然開朗!
    下面為大家分享《論語》的5句格言,心中默念,自然會豁然開朗。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第一》人活著不應該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的生活,更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做一些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釋義】孔子說:「顏回真是賢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在窮陋小巷中,別人承受不了這種窮苦生活中的憂愁,可是他卻不因此而遷改自心之樂,顏回真是賢呀!」【大義闡微】《論語》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說過顏回的學問境界已經達到不遷於怒,不貳於過,以至於能夠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子心境的定力已經不隨外物觸發的喜怒哀樂憂恐驚七情而遷移,也不會因過不覺而迷失本性,長時間的處此定境之中,這是孔門學問的真實功夫境界,並無任何神秘與高不可攀,是「為己」之學的自然結果,是對自身生命潛能的開發,通過自身性體也就是人體信息系統的升級
  •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終於要講孔子評價顏回的這句話了。顏回前面多次出場的時候,都引用過這句話。通過顏回的故事,我們可以討論下: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