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2020-12-24 李保佳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

終於要講孔子評價顏回的這句話了。顏回前面多次出場的時候,都引用過這句話。

通過顏回的故事,我們可以討論下: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儒家提倡安貧樂道,但不是指貧窮可以使人快樂,而是要求人們不為貧窮而焦慮,安心追求道,這樣人心不會被物慾所牽引,可以從道中獲得快樂。

這樣就是把快樂從外求,轉變成了內求,要把快樂建立在自身的追求上,而不是外在的物質上。

有人生活的不快樂,覺得是因為物質水平低的原因,幻想著如果財務自由就快樂了,可以想幹啥就幹啥。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外在的物質上,是非常危險的,當外在的物質改變或消失時,你免不得患得患失,內心受到影響,這種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只有淡泊名利,不為外物所牽掛,內心有自己的志向、追求和使命感,那麼自己在追求志向的道路上,隨著目標的一步步達成,內心有了成就感,自然會快樂。而且內心的志向不會被外物所打擾,就像顏回一樣,因為內心有志向,所以即使身居陋室,依然會內心覺得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比由外在物質帶來的快樂更穩固,更堅定。

華杉老師註解曰:

快樂的失去,往往是因為人生目標始終,沒有志向,沒有追求,沒有使命感。有志向,則內心強大,一切自足,超越貧富,不為外物所移。物質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內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內心的富有是什麼?是志向。不改其志,就是不改其樂。有錢人的快樂,在窮人的想像之外,有志者的快樂,也在有錢人的想像之外,君子之樂,樂在其志也。權力也是一樣,權力的快樂,遠超金錢。但如果當權者沒有志向,則會腐化墮落,身死國滅,跌入萬丈深淵。若有權力,又有志向,則修己達人,安邦定國,經天緯地。

志向,只有擁有志向,才是快樂的根本保障。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先安排劉禹錫在城南面江一荒地而居,沒想到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聖賢之所樂,蓋有超於貧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孔子飯蔬飲水,樂在其中;顏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其心一也。善學者當自得之。」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但是當你還在追尋理想的時候,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功成名就,那麼當你生活在非常簡陋的房子裡面,用粗陋的竹器吃飯,用瓢來喝水,很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的時候,你還能快樂起來嗎?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了這樣一種生活態度,記錄在《論語·雍也篇》。原文為,子曰:「賢哉,回也!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雍也篇第十一則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翻譯: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呢,可以做到長期的不違背仁德,其他的一些人只能做到幾天、幾個月不違背仁德。顏回就屬於沒有私慾的人,之前我們了解過他「身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吃、住都很差,但是他還是過的很快樂,這就是沒有私慾。他在追求仁德的時候,不需要和自己的私慾痛苦的做鬥爭,可以很輕易的去獲得心之德,也就是「仁」。而我們普通人,就只能長期堅持和自己的私慾做鬥爭,用堅強的意志嚴於律己,才能讓自己不違背仁德。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曾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正是這一觀念的表達。錢穆先生說:士在孔子時,乃求平民社會升入貴族階層一過渡身份。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多未仕,故孔子屢言士,子貢子張亦問士,皆討論此士之身份在當時社會立身處世之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為以平民身份在社會傳教之第一人。
  • 論語大全:英姿勃勃的寶寶名,爽朗大氣,霸氣有範
    一、《論語》經典智慧,提高你的情商和智商!還可以作為取名參考1.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裡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
  • 小孩名全集:論語霸道總裁範的男寶寶名,個個古風古韻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一、《論語》中霸道總裁範的男寶寶名1. 自省出自《論語·裡仁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二篇
    翻譯:伯牛有病,孔子來看望,從窗戶外拉著伯牛的手說:我要丟掉這個學生了啊,這麼一個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呢,這麼一個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呢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孔子說:顏回很賢德啊!
  • 窮困潦倒時,默念《論語》的這5句格言,內心會豁然開朗!
    下面為大家分享《論語》的5句格言,心中默念,自然會豁然開朗。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第一》人活著不應該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的生活,更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做一些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
  • 論語全集:10個滿腹經綸的鼠寶寶名字,真的是美到一字一音一意!
    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論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思想精華的結晶,只要句子選的好,名字組合的好,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名字。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講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曾經說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孔子時代好太多,比當年抵禦日寇,抗美援朝時期要和平太多,在混亂朝代,在戰亂時期,君子都不會放棄學習,我們就更沒有理由說:「再等等,等我把這個忙完了再抽空學,等我升職了再學習,等我買房買車結婚了再學習……」。
  • 《論語》中的顏回
    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子曰:「賢哉回也!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注釋】①簞(dān):古時盛飯用的一種竹製器皿。【釋義】孔子說:「顏回真是賢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在窮陋小巷中,別人承受不了這種窮苦生活中的憂愁,可是他卻不因此而遷改自心之樂,顏回真是賢呀!」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雍也》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肥馬輕裘(féi mǎ qīng qiǔ)【典出】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