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二篇

2020-12-24 滅霸君

原文: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翻譯:伯牛有病,孔子來看望,從窗戶外拉著伯牛的手說:我要丟掉這個學生了啊,這麼一個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呢,這麼一個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呢

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很賢德啊!一點吃的東西,用破瓢喝水,別人看到顏回這樣很替他擔憂,顏回覺得這樣就是快樂。顏回真的是很賢德啊

賢哉回也:快樂是一種奇妙的能力;幸福不是狀態,幸福是一種能力。同樣的道理,能夠活得快樂輕鬆,這也是一種能力。孔子誇讚顏回賢德,是因為他的快樂並不會受到外在物質條件的影響。認為非要等到「買了房子」「買了車子」或者「年薪過百萬」等物質條件齊備才能快樂的想法是錯誤的,快樂是一種本真、自然的東西。

下期預告: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廟堂碑#

相關焦點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但在《論語》中,卻僅此一處提及。從孔子稱「中庸」為至德,則可見他對這一思想的重視。中庸屬於哲學範疇,也是道德行為的高度適度狀態,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謂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四章
    這就是對《論語》這一章的引申。家庭出身不好,並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德才,父母未必就一定要尊貴,窮困子弟未必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種人才觀突破了出身論、血統論的束縛。【大義闡微】犁牛就是用作耕地的牛,用牛耕地起始於什麼時代呢?《山海經·內經》有記載,「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是說后稷的孫子叔均發明了用牛耕地。
  •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氏使閔子騫①為費②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以上就是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論語雍也第六6.18、6.19、6.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第六6.1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6.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論語雍也篇,五十八期
    每日一節論語課!了解千秋論語!【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字詞解析】 ①文質彬彬(bīn):文質配合適當。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論語雍也第六6.2原文及翻譯「原文」: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第六6.2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注」:①中庸:適當,折中。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 論語雍也篇,《第六十期》
    每天一節論語課!了解千秋論語【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助解】孔子說:「了解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又不如樂在其中。」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論語》在本篇中此處安排引用子騫的事例,是有它的用心之處的,為後世選擇立身出處的學子提供了樣板。學者宜深思之。《論語》4.6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裡子騫的行為就是對孔子這句話的詮釋吧!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
    本篇共三十章,其中十四章直接記載孔子論述,其餘十六章以孔子與弟子及時人問隊形式記錄孔子言論。本篇取首章前兩個字命名。本篇是在《公冶長》篇談論「仁德」的基礎上,繼續論述「臨民之道」「為仁之法」「中庸之德」「文質並重」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思想觀念。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大義闡微】《論語》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說過顏回的學問境界已經達到不遷於怒,不貳於過,以至於能夠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子心境的定力已經不隨外物觸發的喜怒哀樂憂恐驚七情而遷移,也不會因過不覺而迷失本性,長時間的處此定境之中,這是孔門學問的真實功夫境界,並無任何神秘與高不可攀,是「為己」之學的自然結果,是對自身生命潛能的開發,通過自身性體也就是人體信息系統的升級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章
    【大義闡微】《論語》9.11章:「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子與冉有同居孔門十賢之列,他們的學問境界自然有可比之處,我們將《論語》9.11章與本章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個中端倪。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零八篇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篇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五篇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一十三篇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六章
    所以,仲弓說他「太簡」(《論語》6.1章)。史,就是像祝史一樣,有其表無其實。《禮記·郊特牲》:「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祝史是掌管策書祝辭的專職人員,知道各類官樣文書祝辭的行文樣本、範式例案,卻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如此行文和行文的具體含義。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某位,可以把武功秘籍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一個最基本的馬步站樁都沒有練過,甚至於都不知道什麼是馬步。
  • 論語:雍也篇第一百二十一篇
  • 論語雍也篇,45節
  • 論語雍也篇,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