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篇,45節

2020-12-17 萬那杜旅行記

【原文】子華①使於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③。」請益,曰:「與之庾④。」冉子與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⑥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字詞解析】

①子華: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孔門弟子,小孔子 42歲,春秋末年魯國學者。 篤雅忠厚,擅長禮賓司儀外交。

②冉子: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孔門弟子,小孔子 29 歲。性格恭敬謹慎。

③釜:古代量器名,合六鬥四升。

④庾:古代量器名,合二鬥四升。

⑤五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為一秉,十鬥為一斛。

⑥原思:原憲,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小孔子 36 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宰,也就是總管。

【助解】

子華出使到齊國,冉求代子華母親向孔子請求小米。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增多一些。孔子說:「再給二鬥四升。」冉求卻自作主張給了八百鬥。孔子說:「子華到齊國,乘肥馬駕的車,穿輕暖的皮袍。我只聽說,君子對窘迫急需的人給予周濟,而不接濟富有的人。」原思當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九百鬥小米為俸祿。原思認為太多,不肯接受。孔子說:「不要推辭了!如果有多餘的,可以分給鄰裡鄉黨的窮人啊!」

周急是雪中送炭,繼富是錦上添花。周急是善,故理當褒獎;繼富非善,則無可稱頌。故冉求請粟這一看似「悌」道之舉,並沒有得到孔子的肯定。

與子華不同,原思家境貧寒。故其為孔子家宰時,孔子給他9000鬥的俸米。此足見孔子不肯多與子華之母粟米,確實並非出於慳吝。「子華使於齊」是國事,孔子當然不能慷國家之慨,任意取與以全師生之誼;而「原思為之宰」是家事,孔子給原思俸米是用己有之財,當然可隨心取與。

原思嫌俸米太多,推辭不受。可見原思並非貪得苟取之人。不苟取則廉,此為人謀者所必備之德也。但孔子卻不許原思推辭,可見孔子並不慳吝。孔子讓原思把多的俸米拿去周濟鄰裡鄉親,以此幫助弟子培養布施的美德,幫助弟子實踐「仁愛」,長養弟子福德。足見聖人待人之厚。

孔子對冉有之「請」的一再婉拒,對原思之「辭」的直言拒絕,體現了孔子作為聖人,在取與之間的斟酌裁量之義。其教導弟子,既宏裕寬大,又崇獎廉隅;既有法度,又有人情;既守禮,又用和。有師若此,夫復何求?

【時牧心解】

學大道是為了行世道,要無為而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行,正確處理物我關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都體現在如何與萬物打交道上。在這裡孔子就告訴我們如何處理物我關係。

《中庸》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道均分,按功論賞,有多高的德行和智慧就能享受多大的福報。天道慈善,富而無德,必有殃災。故君子救急不救窮,告訴別人脫貧的方法和道理,鼓勵他人修德啟智與道相印,而不是盲目增加別人的財富。

《道德經》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是周急而不繼富的。子華已是「乘肥馬,衣輕裘」之人,冉子仍為他的母親批請了很多的糧食,這種「繼富」的做法顯然已違背了大道。

《道德經》亦言:「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原思謙讓有餘,孔子鼓勵他用該得的部分做慈善,這是可以的。以有餘以奉天下,此乃順道而為。

相關焦點

  •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氏使閔子騫①為費②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以上就是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論語雍也第六6.18、6.19、6.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第六6.1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6.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論語雍也第六6.2原文及翻譯「原文」: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第六6.2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注」:①中庸:適當,折中。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但在《論語》中,卻僅此一處提及。從孔子稱「中庸」為至德,則可見他對這一思想的重視。中庸屬於哲學範疇,也是道德行為的高度適度狀態,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謂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四章
    這就是對《論語》這一章的引申。家庭出身不好,並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德才,父母未必就一定要尊貴,窮困子弟未必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種人才觀突破了出身論、血統論的束縛。【大義闡微】犁牛就是用作耕地的牛,用牛耕地起始於什麼時代呢?《山海經·內經》有記載,「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是說后稷的孫子叔均發明了用牛耕地。
  • 論語雍也篇,五十八期
    每日一節論語課!了解千秋論語!【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字詞解析】 ①文質彬彬(bīn):文質配合適當。
  • 論語雍也篇,《第六十期》
    每天一節論語課!了解千秋論語【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助解】孔子說:「了解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又不如樂在其中。」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論語》在本篇中此處安排引用子騫的事例,是有它的用心之處的,為後世選擇立身出處的學子提供了樣板。學者宜深思之。《論語》4.6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裡子騫的行為就是對孔子這句話的詮釋吧!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大義闡微】《論語》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說過顏回的學問境界已經達到不遷於怒,不貳於過,以至於能夠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子心境的定力已經不隨外物觸發的喜怒哀樂憂恐驚七情而遷移,也不會因過不覺而迷失本性,長時間的處此定境之中,這是孔門學問的真實功夫境界,並無任何神秘與高不可攀,是「為己」之學的自然結果,是對自身生命潛能的開發,通過自身性體也就是人體信息系統的升級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章
    【大義闡微】《論語》9.11章:「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子與冉有同居孔門十賢之列,他們的學問境界自然有可比之處,我們將《論語》9.11章與本章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個中端倪。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六章
    所以,仲弓說他「太簡」(《論語》6.1章)。史,就是像祝史一樣,有其表無其實。《禮記·郊特牲》:「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祝史是掌管策書祝辭的專職人員,知道各類官樣文書祝辭的行文樣本、範式例案,卻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如此行文和行文的具體含義。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某位,可以把武功秘籍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一個最基本的馬步站樁都沒有練過,甚至於都不知道什麼是馬步。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客觀摹寫,真實再現——《論語》的抒情藝術
    《論語》雖說是哲理散文,但它不是單純抽象的格言集錦,而是豐富多彩的生活記錄。《論語》表達的人生是充滿激情的人生,《論語》記錄的生活是純情洋溢的生活。無論是言志抒懷的心靈獨白,還是明心見性的人物對話;無論是情不自禁的由衷讚美,還是肝腸寸斷的傷心痛哭;無論是嚮往憧憬的理想追求,還是飽經滄桑的人生感嘆,都是誠意的表達,真情的抒發。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 《論語》求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比如,《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敬鬼神而遠之,其實質就是要求人們致力於人事,而不要將敬虔誠祭祀之禮發展成為鬼神迷信。《論語》中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論語》中的冉求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這一點。但是,大概由於他曾為「富於周公」的季氏「聚斂」,遭到了孔子的嚴厲批評,他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子貢和子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孔子家語·弟子行》稱:「文不勝其質,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績。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中的顏回
    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 論語名句賞析:風姿卓越的女孩名字,個個自帶光芒
    《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一、《論語》中風姿卓越的女孩名字1.欒純出自《論語》:今也純,儉。純,蠶絲。代表專一、純仁、質樸,善意。意指蕙質蘭心、溫順善良、才高行潔。2. 念希出自《論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