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20-12-05 霧滿汝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個竹筐盛飯,一個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貧困的煩憂,顏回卻不改變他自身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道德高尚與否,終究要體現在與人、與事的互動之中,自得其樂也未嘗不可。

君子不會因為物質條件低劣就憂慮煩心,哪怕深處困境也能依然自得其樂。

顏回就是這樣的君子,他家裡很窮,缺衣少食,居所也十分破舊簡陋。

在別人眼裡,這麼艱苦的生活實在無法忍受,但是,顏回卻能安於這種清貧,並且十分樂觀。

人都有追求物質、貪圖安逸的欲望,面對貧窮,常常感覺生活艱辛難以忍受,更別說有什麼樂趣可言了。

聖人讚賞顏回有賢德,不僅僅因為顏回能夠忍受如此艱苦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

君子不該被物質生活所牽絆,有賢德的人,能夠始終保持一顆安寧恬淡之心。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張居正:「大抵處富貴而佚樂,居貧賤而憂戚,乃人情之常。聖賢之所樂,蓋有超於貧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孔子飯蔬飲水,樂在其中;顏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其心一也。善學者當自得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先安排劉禹錫在城南面江一荒地而居,沒想到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你個人對理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果沒有錢權名利的支撐是沒人會關心的。追求物質生活也成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畢竟,生存是第一大義,活著才能更好的生活。但是當你還在追尋理想的時候,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功成名就,那麼當你生活在非常簡陋的房子裡面,用粗陋的竹器吃飯,用瓢來喝水,很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的時候,你還能快樂起來嗎?
  •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儒家提倡安貧樂道,但不是指貧窮可以使人快樂,而是要求人們不為貧窮而焦慮,安心追求道,這樣人心不會被物慾所牽引,可以從道中獲得快樂。這樣就是把快樂從外求,轉變成了內求,要把快樂建立在自身的追求上,而不是外在的物質上。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張珊老師寄語雍也篇第十一則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 這幫人我今天要好好說說……
    「經常說倒裝句嗎,咱們山東人?」其實山東人說話倒裝這事兒真不是現在才有的這得追溯到下面這位爺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為政》)(正確語序應是「吾十有五而於學志……」)△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佛教:常「積陰德」的人,身上會留下4種痕跡,看看你有嗎?
    不被人知道的善行就能積累陰德,只要堅持做好事,不求回報就可以。經常「積陰德」的人,身上會留下4種痕跡,看看你有嗎?第一、懂得感恩。經常積陰德的人,不一定名人、偉人,但一定是一個懂得感恩之人,尼採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如果你不懂得感恩,你的生命會有一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