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2020-12-09 我從書中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就故意刁難劉禹錫。

先安排劉禹錫在城南面江一荒地而居,沒想到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別人以為很苦,劉禹錫卻看到河邊垂柳依依,美不勝收,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依然不罷休,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一座小荒山上,而且只給劉禹錫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然而,到了最後這種境地,劉禹錫照樣泰然自若,還寫下一篇《陋室銘》,並請人將其刻上石碑,立在門前,以明志。

銘文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裡面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講,只因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君陳》中的一句話:「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周書》中也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一個人最強大的自信不是來自外在,而是源自內在的修養,道德上的高度自信才是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無憂無懼的主要原因。

蘇東坡曾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外界的不圓滿是整個人類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的慣常現象。只有內心的圓融,才能讓這個世界境隨心轉,滿樹花開,——而強大的內心當然是需要砥礪修身才能修得的。

孔子弟子真得其精髓者不過二三子,顏回第一,卻早逝。顏回家境不好,生活上比較貧窮,但其修養與思想上並不貧瘠。他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超越功利的境地,平日裡真正是那種「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笑觀天上雲捲雲舒」的人。一個人,只要內心澄明,自性俱足,心不為物所役,那外在的一切困境都不是事兒。有高度獨立的人格精神,有強大道德底氣的人,都會做到如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氣於一身,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孔子說:「真的是品格高,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清苦,顏回卻能照樣活得快活,不改他好學的志趣。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相關焦點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道德高尚與否,終究要體現在與人、與事的互動之中,自得其樂也未嘗不可。君子不會因為物質條件低劣就憂慮煩心,哪怕深處困境也能依然自得其樂。顏回就是這樣的君子,他家裡很窮,缺衣少食,居所也十分破舊簡陋。
  •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通過顏回的故事,我們可以討論下: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儒家提倡安貧樂道,但不是指貧窮可以使人快樂,而是要求人們不為貧窮而焦慮,安心追求道,這樣人心不會被物慾所牽引,可以從道中獲得快樂。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你個人對理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果沒有錢權名利的支撐是沒人會關心的。追求物質生活也成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畢竟,生存是第一大義,活著才能更好的生活。但是當你還在追尋理想的時候,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功成名就,那麼當你生活在非常簡陋的房子裡面,用粗陋的竹器吃飯,用瓢來喝水,很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的時候,你還能快樂起來嗎?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張珊老師寄語雍也篇第十一則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錢穆生生試譯:先生說:「一個士,既有志於道了,還覺得自己惡衣惡食為可恥,那便不足與議了。」
  • 這幫人我今天要好好說說……
    「經常說倒裝句嗎,咱們山東人?」(《論語·學而》)(正確語序應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正確語序應是吾欺誰?欺天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