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縮微技術的應用呈現兩種趨勢。
一是文獻→數位化→縮微,也就是將數位化的文獻信息在通過縮微技術轉化成縮微照片,進行長期保存。
這一操作主要基於縮微技術的優勢:
保存時間長,據說可以存放500年;
存儲體積小,從字面意思就能體會到;
成本低,相對於光碟而言;
可作為證據,確保真實性的成本也比數字文件真實性維護成本低廉且簡單;
數字化文件轉縮微文件技術實現簡單,信息技術與縮微技術目前已在多方面實現融合。
能夠抵抗一定的惡劣環境影響,汶川地震中某建築重建時參考的圖紙,只有縮微形式的能夠使用,紙質的被泡爛,電子的短期內讀不出內容。
二是文獻→縮微→數位化,就是將縮微文件轉換為電子文件,目的是傳播、利用更加方便。
關於縮微膠片數位化的方法,可點擊下方連結查看。
#這項技術誕生時,林則徐剛開眼開世界#
《數字檔案信息輸出到縮微膠片上的技術規範》則主要介紹了數字檔案→縮微膠片的注意事項。
技術上就是用電腦等設備把電子文件顯示出來再用縮微設備將其拍攝成縮微膠片。
首先數字檔案轉化為縮微形態要按照《縮微品的法律認可性》中給出的程序開展工作,以確保縮微品的證據性。
其次要做好縮微前的準備事項。
標板要準備好,掃描的解析度、色彩模式等要提前確定。
(因為縮微品是線性呈現的,為了對縮微的內容比如有些頁面存在破損等情況進行說明,一般會要說明情況的頁面前放一個類似交通標記牌的頁面,閱讀時看到後就知道相關頁面的情況)
而且,要計算出一盤膠片輸出的畫幅數。
·拍攝順序
·更詳細的拍攝順序
畫幅數等於標板、正文等所有內容的和。
膠片一般選擇16mm或35mm高解像力、高反差率的銀-明膠膠片。
拍攝時每頁檔案要根據字體方向進行組織、排列,方式如下:
·影像排列
同時還要選好拍攝時的縮率,如果按既定的縮率拍攝時不能顯示全畫幅,需要分幅拍攝,如果若干張可以顯示在一個畫幅內,也可以合幅拍攝。
接下來就是衝洗顯影,這一環節注意檢查膠片的解像力、密度、信息完整性等滿足一定的質量要求。
如果要對已經拍攝好的膠片再接上一段,一般用超聲波結片機按如下順序接片。
·接片示意圖
最後是膠片的保存,需要按照《已加工安全照相膠片貯存》(GB/T 18444-2001)的要求實施。
一些題外話:
關於縮微膠片的使用,比較有代表性的單位有:
北京的城建檔案館,每年使用35mm膠片約2400盤,縮微圖紙100萬幅,為北京之最。
國家圖書館已縮微善本3萬多種,民國文獻近7萬種,報紙4000多種。
第一歷史檔案館等檔案部門每年使用16mm膠片約1000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