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 10:04 來源:解放日報
參與互動上譯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棚裡長桌上,攤平放著一長溜檔案袋,另一頭是堆疊起來的電影膠片盒。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上譯廠配音演員、譯製導演曹雷就站在長桌旁。「回娘家了。」她一連說了好幾次,聊起在上譯廠的配音工作如數家珍。「外國電影進來了,全廠先看一遍,然後交給翻譯,此時翻譯出來的是『初對本』,是用來對戲的。這之後,譯製導演、翻譯、口型員三人坐一起,數著影片上外國演員說每一句的口型,看看到底能裝多少中國字。」聊到興起,曹雷舉例,英文的「Hi」,最多一個字;但「How are you」就能對應三個漢字;「數完口型,還要熟悉整部戲裡的人物關係,把電影吃透,這樣才能琢磨出『復對本』。」曹雷說,上譯廠有一套完整、科學做譯製片的方法,沿用到了現在。
長桌上,就有曹雷和同事們當年一筆一畫寫下的影片原語言劇本、翻譯初版本、臺詞本、完成本等。很少有一份檔案「乾乾淨淨」,無論是臺詞本還是初對本,都以手寫居多,偶爾有幾份列印稿,臺詞間都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如今的上譯廠翻譯夏恬記得,有次翻閱這批檔案時,看到有一頁沾了茶漬,「前輩還在這一頁後面補了一張紙,就怕溼了後沒法保存,從這兒就能想像到前輩工作時的狀態」。她說,透過檔案,就像一次穿越時空的會面,「現在我們也是這樣,一杯咖啡,就挑燈夜戰」。
上譯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70多年來,上譯廠從無到有締造了中國譯製片的黃金年代。陳錦培介紹,目前上譯廠保存的譯製片檔案主要包括譯製片翻譯劇本、電影膠片、電影海報、工作照、部分電影的獲獎證書等,此外還有部分譯製片導演、翻譯、配音演員的藝術創作總結、口述實錄等。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千餘部譯製片的翻譯劇本,包括《簡·愛》《魂斷藍橋》《佐羅》《葉塞尼亞》《虎口脫險》《斯巴達克思》《巴黎聖母院》《音樂之聲》《望鄉》等的原始檔案。上譯廠未來將策劃以展覽、分享會、聲音紀念館等形式,向大眾展示譯製片的珍貴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