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據說在古時候一個將軍打獵,發現沾了墨汁的動物皮毛可以用來寫字,然後就用它來發明了毛筆。按照中國古代的傳說來看,上古時期,古人「結繩記事」,到了後面有了甲骨文、金文,接下來就是秦朝的小篆了。
書法本身是一種記載文字的手藝,但是由於中國的書法使用的毛筆能夠根據作者的心情、性情來不斷的改變墨色的深淺、濃淡、粗細、直曲,所以中國書法有了它獨特的魅力。慷慨激昂的大英雄的書法往往狂放蒼勁,溫婉如玉的文人的書法往往流暢安閒,一些女子書法家則寫得秀氣嫻雅,有如她們本身一般。往往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書法。
而近代的書法家郭沫若,竟然曾經有一幅兩個字的書法,在拍賣會上拍出1610萬元的天價,憑什麼他的書法這麼值錢呢?
郭沫若生於1892年,作為出生在那樣一個多災多難時代的人,郭沫若受到五四運動的英雄,和其他青年一樣,加入了救國圖存的運動當中去。同時郭沫若又不同於一般人,他是個文人,卻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可以說是文人當中的武夫,武夫當中的文人。正是因為如此,他做的很多事情往往也是有著武夫一樣的狂熱,又有著文人一樣的細緻入微。
他寫的《女神》就以浪漫主義精神、噴髮式的表達以及細膩的情感想像著稱,成了當時的新文藝創作當中的一面旗幟。而建國後由於思想上的激進,郭沫若把中國傳統文化貶得一無是處,寫了一套包含《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在內等「十批」,武夫般的魯莽終於還是被批評了,一首《讀《封建論》呈郭老》就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大家可能更多認為他是一個文學家,不過他同時還是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十幾歲的時候,郭沫若就開始學習書法,後面他經常寫詩,而用書法來寫詩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經歷,這就不斷的成長了郭沫若的書法。在長期的書法創作當中,郭沫若從實踐當中摸索出了「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的秘訣。
他的書法博採眾長,既接受了宋四家和顏真卿的一些書法風格,又積極創新,形成了一套不同於古今中外其他書法家的獨特書法體裁,人稱「郭體」。郭體也如同郭沫若人的性格一般,既然武夫般的慷慨雄壯,又有文人一樣的婉柔細膩,成了一種獨特的書法風格。
機緣巧合之下,郭沫若曾經下了一幅主體為兩個字的書法,就是下面這兩個字:建設。
這兩個字也許包含了郭沫若對建設祖國的激情,也許隱藏著曾經建設祖國的艱辛,也許還有對祖國未來建設的美好展望,總得來說是一幅氣勢非常磅礴的書法,字跡仿佛神龍擺尾,有如江河縱橫,同時字跡當中還富含墨色的變化,濃淡、粗細、曲直,變化多端,可以把郭老建設祖國的心境和理想在這兩個字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幅書法根本不是字,而是郭老建設祖國的強烈願望。
人們收藏書法,往往也是收藏書法當中富含的情感和意志,這幅包含郭老建設祖國的強烈願望與期待的兩個字,最後在2015年6月18日以1610萬元天價成交。拍到這幅書法的專家直呼:真的值這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