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2個字拍出1610萬,憑什麼?專家研究:確實值這價

2020-12-22 騰訊網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據說在古時候一個將軍打獵,發現沾了墨汁的動物皮毛可以用來寫字,然後就用它來發明了毛筆。按照中國古代的傳說來看,上古時期,古人「結繩記事」,到了後面有了甲骨文、金文,接下來就是秦朝的小篆了。

書法本身是一種記載文字的手藝,但是由於中國的書法使用的毛筆能夠根據作者的心情、性情來不斷的改變墨色的深淺、濃淡、粗細、直曲,所以中國書法有了它獨特的魅力。慷慨激昂的大英雄的書法往往狂放蒼勁,溫婉如玉的文人的書法往往流暢安閒,一些女子書法家則寫得秀氣嫻雅,有如她們本身一般。往往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書法。

而近代的書法家郭沫若,竟然曾經有一幅兩個字的書法,在拍賣會上拍出1610萬元的天價,憑什麼他的書法這麼值錢呢?

郭沫若生於1892年,作為出生在那樣一個多災多難時代的人,郭沫若受到五四運動的英雄,和其他青年一樣,加入了救國圖存的運動當中去。同時郭沫若又不同於一般人,他是個文人,卻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可以說是文人當中的武夫,武夫當中的文人。正是因為如此,他做的很多事情往往也是有著武夫一樣的狂熱,又有著文人一樣的細緻入微。

他寫的《女神》就以浪漫主義精神、噴髮式的表達以及細膩的情感想像著稱,成了當時的新文藝創作當中的一面旗幟。而建國後由於思想上的激進,郭沫若把中國傳統文化貶得一無是處,寫了一套包含《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在內等「十批」,武夫般的魯莽終於還是被批評了,一首《讀《封建論》呈郭老》就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大家可能更多認為他是一個文學家,不過他同時還是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十幾歲的時候,郭沫若就開始學習書法,後面他經常寫詩,而用書法來寫詩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經歷,這就不斷的成長了郭沫若的書法。在長期的書法創作當中,郭沫若從實踐當中摸索出了「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的秘訣。

他的書法博採眾長,既接受了宋四家和顏真卿的一些書法風格,又積極創新,形成了一套不同於古今中外其他書法家的獨特書法體裁,人稱「郭體」。郭體也如同郭沫若人的性格一般,既然武夫般的慷慨雄壯,又有文人一樣的婉柔細膩,成了一種獨特的書法風格。

機緣巧合之下,郭沫若曾經下了一幅主體為兩個字的書法,就是下面這兩個字:建設。

這兩個字也許包含了郭沫若對建設祖國的激情,也許隱藏著曾經建設祖國的艱辛,也許還有對祖國未來建設的美好展望,總得來說是一幅氣勢非常磅礴的書法,字跡仿佛神龍擺尾,有如江河縱橫,同時字跡當中還富含墨色的變化,濃淡、粗細、曲直,變化多端,可以把郭老建設祖國的心境和理想在這兩個字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幅書法根本不是字,而是郭老建設祖國的強烈願望。

人們收藏書法,往往也是收藏書法當中富含的情感和意志,這幅包含郭老建設祖國的強烈願望與期待的兩個字,最後在2015年6月18日以1610萬元天價成交。拍到這幅書法的專家直呼:真的值這這個價!

相關焦點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回了5個字,郭沫若聽後悻悻離去
    電影《末代皇帝》演出了他傳奇又悲劇的一生,從皇帝到一個普通人,這電影其實也不過是演出了一部分而已,溥儀真實的人生恐怕比這還跌宕。在現代人看來溥儀或許跟郭沫若沒有啥關係,實際上兩人算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郭沫若的年紀甚至還比溥儀大一些。如果還是舊社會,恐怕郭沫若一輩子也見不了溥儀一次。但歷史就是這樣戲劇性,曾經的皇帝在發展下也成為了一個平民,他也需要考慮賺錢生活。
  • 郭沫若:此鼎叫司母戊鼎,專家:是后母戊,郭沫若:你們會後悔的!
    司母戊鼎標準照 2011年3月6日中午,我記得剛吃過午飯,看著中央一套,新聞中播報了這樣一則新聞:「司母戊鼎」經專家研究,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最終,這件國寶幸運地度過了動蕩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銅爐」被運往首都南京。在「中央博物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展出。專家說,這是一件商代的大銅鼎。展出期間,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大多都前來參觀過。後來國民黨逃往臺灣,大鼎因為過於沉重,落在了機場。後來解放軍將其轉交給南京博物院。再後來,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鼎運往北京,展出至今。
  • 溥儀落難時,郭沫若力邀其當助理,他淡淡回5字讓郭沫若悻悻而去
    民國時期,「大師」層出不窮,其中就有一位燁燁生輝的明星,他就是郭沫若。建國以後,堅定站在革命戰線的郭沫若先生決心細細研究中國古往今來的歷史,試圖以史為鑑,為新中國的建設找到可以作為參考的經驗。由於清朝比較接近當時,於是清朝歷史被選為研究對象,即使他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歷史學家,但是,他不能通曉清朝統治者的母語,也就是滿語。他在推動研究進行下去的時候遇到了困難。但此時他記起了一個有傳奇色彩的特殊人物,這個人或許可以幫到他。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這便是郭老的一生
    魯迅先生的文學造詣,已經達到了中國近代的巔峰,就算是今天,他也是一個行業標杆,幾乎無人能出其右。論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不僅是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也同樣是「封神之作」,試問有哪一部白話短篇小說能超越?論散文詩,《野草》更是一個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的存在,雖說有許多人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奉為笑談,可是當一個人洗盡鉛華之後,便會發現這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 郭沫若這首詩不少網友讀完表示:這也算詩?專家卻認為寫得太牛了
    現代文壇中,一直有「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指的是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6位文壇響噹噹的人物。但是在2017年,溫儒敏先生做的一次調查中,這6位中郭沫若的地位受到了挑戰。當時的調查中,大學生們選出了自己心中的現代文人排名。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此外,郭沫若與魯迅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魯迅不情不願地與朱安結了婚,但在婚後的第三天,魯迅就去了日本;至於郭沫若,婚後的第五天就離開了家鄉,從此與他的妻子張瓊華在1927年沒有見面。郭沫若雖不與張瓊華同住,但兩人亦未離婚,因此張瓊華在郭沫若的老家獨守空房68年,也沒有子女。
  • 郭沫若這首詩風靡百年,專家:藝術的力量,學生:無法理解它的美
    比如1920年2月,郭沫若曾寫過一首名為《天狗》的名篇,詩中有幾句是這樣的:「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對這首詩,不少文科教授都說它是現代詩中的精品,如今也是入選了高中選修教材,但很多學生還是不懂,這首詩通篇都很像一個兒童的「白日夢」,它到底好在哪裡?
  • 郭沫若贈給陳毅的七言詩,通篇氣勢磅礴,開篇7個字霸氣十足
    這些古體作品,郭沫若寫來基本上格律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而且用字、用典故,也都是比較精準的,這一點在近現代文人裡還是算比較厲害的了。本期筆者再分享一首他的古體詩,是贈送給陳毅元帥的一首七言詩,大家且看:《贈陳毅同志》一柱南天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笑著回了5個字,郭沫若聽後尷尬了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位居第二,至今人口已經突破1000多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民族。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從此開始了滿洲貴族對全國近三百年的統治,直到1912年溥儀退位以後才正式覆亡。
  • 河北柳侯祠:一位大人物的衣冠冢,郭沫若曾為他寫下過這3個字!
    河北柳侯祠:一位大人物的衣冠冢,郭沫若曾為他寫下過這3個字!沿著桂樹林蔭道往裡走,不久就看到蒼松翠柏包圍著石砌的古基。 這就是柳侯衣冠基。 墓大許,高几尺,呈圓形。 葛邊松蔭掩映,花開,環境寧靜。 公元820年,柳宗元去世一年後,他的棺材被送回了他的出生地京都長安。 柳州地區的人為了表示對他的懷念,為了埋葬他的服裝,建造了這個服裝的墳墓。
  • 他畫了6隻山海經妖怪,憑什麼拍出122萬?專家:你看妖怪的表情
    溥心畬所畫的6隻山海經妖怪分別是魚精、八部卒、夔罔(kuí wǎng)兩、海狗精、山魈(xiāo)、木客,又憑什麼拍出122萬?專家:你看妖怪的表情。溥心畬所畫的山海經異獸的模樣與我們所想像的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各有特色,如:妖怪魚精的臉部是魚的模樣,妖怪八部卒的頭部又似牛似豬。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
  • ——甲骨文釋字懸賞的背後
    從甲骨文發現至今,共整理出4000-5000個甲骨文單字,公認已釋讀的字有1500-2000個。(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一字十萬」多不多?甲骨文釋字懸賞背後》)20世紀初,劉鶚輕鬆辨認出30多個正確字;孫詒讓也正確釋讀了大約150字。有「甲骨四堂」之稱的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一共釋讀了六七百字,幾乎貢獻了已釋字的一半。隨著時間推進,甲骨文釋讀變得越來越難。
  • 郭沫若草書《詠梅》鑑賞,筆力爽勁灑脫,書作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沫若 郭沫若的書法還是很不錯,屬行草間用的寫法,優點應該是寫性情,寫才氣,不拘繩法,功力也很好,有些字還寫得很精彩,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郭氏書法,題招牌確實尤有可觀之處,如故宮博物院、中國銀行、大理等,雄秀特出、韻味濃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郭沫若先生的草書自作詞《卜算子·詠梅》二首,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文壇巨匠臨終前想埋葬八寶山,妻子說了4個字後,他改變主意
    他是一代文壇巨匠,最有資格安葬在八寶山公墓,生前他曾也有這心願,但是妻子說了4個字,他改變了自己想法,把骨灰撒到大寨。他就是文壇巨匠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學成後歸國。他不僅是一個文學巨人,還是一個著名的古文史、古文字等學術方面的研究專家。
  • 64年前,郭沫若等人挖掘「明十三陵」定陵,為何意外事故頻發不止
    著名學者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當時有很多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認為當時考古技術不成熟,恐怕會對一些文物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但是,1956年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堅持下,最終還是同意了他們的請求。郭沫若等人將「明十三陵」作為挖掘對象。眾所周知,大明王朝總共十六位皇帝。其中一位皇帝下落不明,還有兩位葬在別處,餘下的13位葬在天壽山,由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 郭沫若書法字裡帶畫?黃帝陵的「江山美人」圖過度解讀了吧!
    刷小視頻看到一個專家正在臺上侃侃而談郭沫若的書法。說郭沫若題寫「黃帝陵」三個字意味深長。說「帝」字這個字寫得很特別。怎麼個特別法?看上邊的部分是「江山」的「江」字,下面的部分像一個跳舞的美人。意思是帝王要愛江山也要美人。乍一看,再聽他這麼一講,還真像那麼回事。但這種說法正確嗎?不得而知!
  • 郭沫若有首詩,宛如兒童囈語,讀來十分拗口,卻被多次選入教科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古體詩發展陷入瓶頸,陳詞濫調和無病而呻越來越多時,中國新詩應運而生,借著新文化運動的東風走上了臺前。在這其中有著突出地位的詩人,便是胡適與郭沫若。在中國新詩的詩壇上,郭沫若絕對佔有著重要的一席。作為現代文學大家之一,他與胡適二人並稱為新詩奠基人之一,被譽為繼魯迅之後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 來自郭沫若錯誤觀點,最早是祭祀用的俎
    從一個「王」字當然是看不出來的,這就涉及到甲骨文的分期斷代與歷史考證。從1928年即是王國維去世第二年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進行殷墟考古,直到1937年進行共計15次的科學發掘。這十五次科學發掘共獲得有字甲骨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骨2200片,此外還有刻辭牛頭骨1個、鹿頭骨2個、牛肋骨1個。
  • 郭沫若與他的《女神》:狂飆突進的精神覺醒,是從心底發出的吶喊
    郭沫若對於創造詩集《女神》的意義以及《女神》這一詩集對於後世所給予的意義、它所體現的藝術和基本特點、對於歷史與現在的影響等等都是這篇文章所要進行研究和分析的相關內容,還有詩集中的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的影響,其中積極的並且依舊適用於現在這個時代與社會背景的部分內容是值得繼續宣揚學習並受之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