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位居第二,至今人口已經突破1000多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民族。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從此開始了滿洲貴族對全國近三百年的統治,直到1912年溥儀退位以後才正式覆亡。
滿族人通用的文字是滿文,是1599年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所創製,初創時叫做「無圈點滿文」。到1632年時皇太極命達海加以改進,變為了「有圈點滿文」,即加上了圈和點以區分語音。在故宮一些宮殿的牌匾上,人們可以看到漢字旁邊有滿文文字的加注。
在清朝,滿文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清政府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國內的重要文告、軍事奏摺和公文幾乎都有滿文文本,而自清遜帝溥儀退位後,滿文就漸漸走向了瀕危的邊緣。郭沫若在研究清史時曾經找上正在改造的溥儀,邀請他和自己一起做翻譯滿文的工作,但卻被溥儀拒絕了。
溥儀拒絕的原因很簡單,面對郭沫若的熱情,他只是笑了笑,說:「我不會滿文。」郭沫若聽到後不可置信地愣了一會兒,看溥儀態度堅決,才最終尷尬離去。
按理說,作為曾經的清帝,溥儀是一定學過滿文的,但他在公開場合卻從未用過滿語。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他寫道:「我的學業造詣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良多年,只學了一個字『伊立(起來)!』由於大臣們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滿語說『伊立(起來)』。」
雖然溥儀是這麼說了,但是很多人並不相信他真的不會滿語,因為溥儀雖是末代皇帝,但他3歲就被慈禧安排即位了,6歲跟著大臣伊克坦學滿語,學了整整9年。
這位伊克坦是光緒八年的舉人,十二年的進士,可以說是難得的才子,不可能9年還只教會溥儀一個單詞。再說如果他真的如此無能,清廷早在他任帝師的前兩年就會將他替換下來了。
此外,在故宮博物院中收藏了一份溥儀的手稿,是在他在14歲時跟著莊士敦先生學英語的時候保留下來的。在這份手稿上有溥儀用滿文給英語單詞注音的痕跡,這表明溥儀並不是只會「伊立」這一個滿文詞語,相反的,他的滿語應該學得不錯,以致於能夠幫助到他英語的學習和發音。
至於為什麼溥儀會說自己不會滿語,有可能他是時間久了,真的忘記了。畢竟他學習滿語時還很年幼,而勞動改造時已經年近花甲,加之溥儀常年不使用滿語,能力退步了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也有可能是溥儀還會滿語,但故意說不會。因為當時的溥儀已經是一個普通人,他自己也喜歡這種平靜的生活,不願再回想從前的種種,加上當時的局勢,如果他說自己會滿語,說不定又會捲入種種是非。鑑於此,溥儀乾脆就說自己不會滿語,把一切可能的麻煩都扼殺在搖籃之中,也算是他對於割裂過去生活的一種決絕態度的展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