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全面爆發,大清帝國諸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南北對峙的格局也隨之形成。清政府急調袁世凱率北洋新軍鎮壓,但袁世凱卻在前線與革命黨人達成了協議:袁逼清帝退位,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就歸他。為了逼清室就範,袁世凱除了動用武力,也在談判桌上為他們爭取了許多優待特權。其中有一項就是保障清朝皇室的私產,溥儀退位後仍在紫禁城居住。這一系列的優待條件,便是《清室優待條例》,是清朝滅亡後保障皇室權益的法案。
但動蕩的時局並沒有允許溥儀等人在紫禁城中高枕無憂,民國十三年(1924年)著名的「北京政變」爆發。馮玉祥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內閣等眾多機構,強行修改並通過了新的《清室優待條例》,溥儀也立刻被趕出了紫禁城。沒有了宮殿的皇帝只能回到他入宮之前的住所——原攝政王載灃的北府,但父子君臣之間的隔閡也讓溥儀在家中住不舒坦,便索性逃進了日本公使館。次年溥儀又前往天津租界定居,在這裡和滿清遺老遺少密切接觸的他開始了復闢活動。
早在1915年,袁世凱掌權後就曾圖謀復闢,但很快便失敗了。袁世凱的復闢失敗,也讓民主共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北洋軍閥中的掌權者,也始終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溥儀要想成功復闢,必須有一支支持他的軍隊,而且是要具有可靠實力的軍隊。之前張勳復闢雖然也有軍隊,但規模並不足以支撐帝制的死灰復燃。溥儀和遺老遺少們一合計,決的復闢帝制可能需要回到關外,畢竟那裡是愛新覺羅先祖的「龍興之地」。而當時佔據那裡的北洋軍閥,是有「東北王」之稱的張作霖。
張作霖曾經參加過甲午戰爭,後來落草為寇,又經過清政府的招安才步步高升,一路做到了東三省的巡閱使。而張作霖的這一切,沒有清政府的支持是難以成功的。所以「東北王」張作霖也算是前清的舊臣,正因如此,溥儀也決定試探一下他的態度。張作霖也是老謀深算,早就預料到了溥儀這群人的小算盤,便搶先一步公開發表聲明:「作霖以愛國為天職,凡有破壞我共和政體者,將挺身而擊之」。溥儀聞訊便不再考慮拉攏張作霖,恰好此時日本人對溥儀拋開了橄欖枝。
溥儀和日本人各取所需,都需要對方,因此一拍即合。張作霖聞訊大發雷霆,決心會一會這位已經亡國了的小皇帝。但是張作霖不待見日本人,也不願意去溥儀所在的日租界,所以只能邀請溥儀去他那邊。雖然張作霖反對復闢,但溥儀想要在東北搞事情,就繞不開他張作霖,因此只能硬著頭皮前去會面。溥儀抵達張作霖的府邸後,張作霖便撲通跪下磕起了頭。只不過張作霖口中喊得並非「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是一句簡單的「皇上好!」這位北洋政府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給自己來這一套,著實讓溥儀沒有反應過來。
還沒等溥儀喊「平身」,張作霖自己已經站起來了。張作霖起身後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問溥儀:「我有足夠的力量保護你,你為什麼還要去投靠日本人呢?」溥儀知道自己投靠日本人的事情已經被張作霖知道了,但被張作霖這麼一問還是面紅耳赤,近乎無言以對的他支支吾吾半天才說了一句「迫不得已」。為了扶持溥儀建立傀儡政權,日本人在東北下了不少功夫,奈何張作霖油鹽不進,始終佔不到便宜。無計可施的日本人只能採用最粗暴的方式——刺殺張作霖。
1928年6月4日下午,張作霖乘專用列車返回瀋陽,路過皇姑屯時被炸身亡。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開始了侵華戰爭。1932年2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布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偽滿政權宣告成立,溥儀也於1934年成功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實現了自己的復闢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