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縣,每一個老重慶人肯定對這兩字兒並不陌生。每當聽到「巴縣」都會覺得無比親切,甚至還會再加上一個「老」字,稱「老巴縣」。
老巴縣一度就是重慶的代名詞。
然而,如今的重慶卻再也找不到一個叫老巴縣的地方,這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老地名,到底去哪裡?這其中經過怎樣的沿革流變?
提到巴縣,就不得不翻開清代巴縣知縣王爾鑑編修的乾隆《巴縣誌》。這部極具權威的重慶地方志書,將清乾隆之前的巴縣建置沿革做比較詳細的梳理。在乾隆《巴縣誌·卷一》沿革部分,清楚的寫到「武成三年改巴縣,廢枳墊江二縣入焉」。也就是說在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重慶開始稱巴縣。
地名兒卻實打實沿用了一千四百餘年,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屬不多見。
自巴縣命名起,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巴縣縣域卻屢經變更、拆分。影響比較大有三次:
第一次是清乾隆十九年,實行「江巴分治」,江北廳從巴縣劃出,自此巴縣失去重慶長江以北大片富庶區域的管轄權。
第二次是在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以後的1932年。從這年冬天開始的數月時間內,制定並實施了重慶市和巴縣的界線劃定∶長江北岸從紅巖嘴起,經姚公場(在浮圖關)至小陽洞大江邊止;長江南岸從千經巖溝起經南城坪、海棠溪、彈子石至苦竹林大江邊止。這次劃界,巴縣的縣城全部及城郊的兩姚公場、南城坪(今南坪)、海棠溪、彈子石等場鎮劃入了市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40年9月,國民政府定重慶為陪都。為適應陪都建設所需,重慶市政區域又再次向巴縣行政區域擴展,又劃了大片區域歸市。特別是龍隱鎮(今天磁器口、沙坪垻、小龍坎一帶)的劃出,遭到巴縣百姓的抵制。因為當時的龍隱鎮當時巴縣的工業區,最為富庶,是巴縣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地。這一僵局最終還是由蔣介石發布手令,國民政府強壓之下才勉強執行。1940年9月,重慶市政府和巴縣正式辦理了市縣新界的勘劃事宜,巴縣的縣域再一次改變。
民國時期,經歷次劃地後,巴縣幅員面積仍有2917.12平方公裡。
新中國成立之後,巴縣先後屬川東區璧山專區,1951年1月改屬重慶市,1953年2月劃屬四川省江津專區,1958年11月重新隸屬於重慶市。從重慶市正式建市開始,重慶市區不斷擴建、發展,先後從巴縣劃出區域設立九龍坡區、大渡口區、沙坪垻區、南岸區等。
巴縣政府隨之幾易其所,先後遷往南城坪(今南坪)、人和場(今華巖鎮)、馬王坪(今李家沱)、南泉,直到1954年1月最後落戶魚洞。
從上世紀60年開始至90年代中期,是老巴縣的黃金時期。憑藉著在三線建設時期打下的工業基礎,巴縣工業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一度在重慶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在當時重慶各區縣中名列前茅。
1994年12月17日,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巴縣終於完成了他的使命。經國務院批准,重慶市行政區劃調整,巴縣正式撤銷,建立巴南區。
巴縣已為前世,巴南方是今生。
今天的巴南,幅員面積1825平方千米。轄9個街道、14個鎮。重慶內環快速路、繞城高速、渝黔、渝湘、沿江高速在境內交匯,是「重慶——東協南向國際物流大通道」的起點。60多公裡長江黃金水道,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產業基礎雄厚,汽車摩託、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商貿物流、軍民融合等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現代特色效益農業「3+5」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城市經濟發展勢頭之強勁,早已開闢出新的局面。
今天的巴南完美的保留了老巴縣的風土人文:長江母親河與五布河、一品構造了巴南的水之靈動;方鬥山、聖燈山、雲篆山、銅鑼山等名山奠定了巴南群山之偉岸;魚洞老街、豐盛旱碼頭、水驛木洞訴說著巴南人文之深厚;東溫泉、南溫泉、橋口壩,三大溫泉集於巴南,讓巴南擁有「中國西部溫泉之鄉」的美譽;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姜家龍舞等非遺傳承,傳頌著千年不變的情懷。今天的巴南己呈現出它的大美!
從巴人巴國的故事,到老巴縣的記憶,在如今別開生面的新巴南,唯一不變的是最巴適最重慶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