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碼頭,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是商船來往的水碼頭,但卻不知道還有旱碼頭一說。
今天在重慶市巴南區東部,距重慶市區60公裡的地方,便坐落著一處長江第一旱碼頭——豐盛古鎮。
豐盛場鎮始建於宋朝,興於明清。明清時期,位於巴縣、南川、涪陵交界處的豐盛,一腳踏三縣,為聯絡巴、蜀、黔三地的重要驛站和貨物集散地。也因此,商賈雲集,形成了擁有多條街道的大場鎮,成為古代巴縣旱碼頭之首,素有「長江第一旱碼頭」之稱。
清乾隆《巴縣誌》載:「仁裡,豐盛場,十甲,離城百三十五裡,三六九場期」。其實在乾隆之前,豐盛已有集市場鎮,而且是當時巴縣的十大場之一。豐盛場的「豐盛」二字,就是因為物產豐富、商貿興盛而得名,並且從巴縣時期沿用至今。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使得豐盛古鎮在2002年被命名為重慶市首批20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在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整個豐盛古鎮由八條老街呈「回"字格局分布,建於平原眾埠「九龜尋母」之間。其東、南、西、北四方均有通衢場口,即涪陵場口,南川場口,木洞場口和洛磧場口,場口設有晝開夜閉的柵子門。漫步於豐盛古鎮,巡走於古鎮四個『場口」,遙想前人往來的足跡,昔日的熙熙攘攘,仿佛曆歷在目。
古鎮保存完整的石板街有福壽街、十字街、半邊街,兩側為二至三層疊的店鋪,為木質穿鬥結構,上層住人,下層作店,清一色的木板門,利於坐店經商。
街道蜿蜒曲折,連著深宅大院和小巷弄,青磚黛瓦,雕花木窗的明清建築比比皆是,在翹簷、門窗等處,飾以戲文故事、蟲魚鳥獸,深邃的長巷迴廊,光線穿透的大小天井,經典的徽派風格,在重慶眾處古鎮中實不多見。
昔日的商貿大鎮,多有富庶之家,為了防匪自保,豐盛場鎮上便建起了碉樓。這些清代碉樓群,分別佇立在鎮上與外界的出入口,在當年沒有高樓的時代,碉樓遙遙相望,首尾呼應。古鎮現存較好的碉樓共有7座,算得上是是重慶最大的清代碉樓群,其中尤以「十全堂」碉樓為最。這些碉樓大多3~6層高,每層面積80~150平方米,都設有小窗和槍洞,便於瞭望和自衛。場鎮內的碉樓連成一線,直指遠處大小山寨,仿佛一層層的關卡,有著一呼百應的效果。若是湊近仔細觀察,會發現碉樓外壁上大多布滿了彈孔,可以想像它們昔日經歷的戰火。
豐盛古鎮上最看不夠便是有歷史的傳統民居。
位於古鎮書院街的一品殿,是清代建造的兩進院落,中軸對稱布置,空間靈活多變。整體風格質樸,廳堂額為鏤空深木雕,圖案生動活潑,做工精美。
最好看的大院當然是豐盛場最富有、最有權威的鄉紳劉道輔的宅子——十全堂。十全堂位於十字街56號,是當地有名的大宅門,屬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築,穿鬥木結構,大門為鐵皮包裹的兩扇平開門,木板拼鑲,細鐵片鉚結,厚實莊重,有著東方建築特有的文化雅韻。
十全堂的主人劉道輔是民國時期巴縣、涪陵、南川三縣袍哥組織的「仁、義、禮」字號的三堂總舵爺、龍頭老大。當時的豐盛古鎮也是袍哥組織扎推的地方。位於福壽街22號的仁壽茶館,便是舊時袍哥組織集會場所。
如今的仁壽茶館成了豐盛古鎮歷史文化代表性景點,也是人們喝茶聊天、聽書休閒的文化場館。
風貌如昨的老街,上百年生活如一日的原住居民,讓豐盛這座千年古鎮,從未在歲月中暗淡,而是越久彌香,沉澱過去的記憶,留存今日的體驗。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