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津梁,小城往事,白沙飄香!
重慶,是江城、山城、霧都,是江湖碼頭、火鍋之都、美女之城,更是一幅山環水繞的水墨長卷、一部跌宕起伏的天人交響。
在這裡,摩天大廈與褶皺山地共舞、吊腳古樓與渡口碼頭相接,現代化的橋梁、隧道、鐵軌、商場、港口與中世紀的廟宇、祠堂、民居、古渡纏綿交織,立體而奇幻。
於是,江湖人稱「8D重慶」。
重慶的瑰麗,不止網紅的主城,更在於其8.24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延展、3124.32萬人的煙火世界、海拔73至2796米的起伏變奏。
大江、大山之下,還有層層遞進的支流、支脈,這也造就了這樣的圖景:每一座下屬區、縣、鎮,都是一座縮小版的重慶。
而眾多「小鎮」中,白沙可能是最特殊的那個。
她依偎的大河跟主城一樣,是滔滔東流的長江;她的城鎮人口超過了10萬,總人口超過30萬,為重慶第一大鎮、長江入渝的西大門。
歷史上的白沙,更是小鎮中的王者:一個世紀之前,她是名震大西南的「川東第一鎮」「四川巨鎮」,繁華程度甚至超過江津縣城數倍。
這個小鎮,抗戰時期作為大後方,庇護了諸多文人名士;這個小鎮,在鼎盛時期,甚至還影響了全中國的酒桌;這個小鎮到今天,還影響了一代人酒桌上的胃口和選擇。
一個小鎮,她何以如此傳奇?
01 山水江湖
從重慶主城到小鎮白沙,長江串聯了一段天然山水走廊:兩岸青山為畫屏,中間碧水是玉帶。這段江水串聯的重慶、江津、白沙,則恰好是三級行政區的中心,它們等級不同,但景觀格局卻驚人地相似。
▲ 重慶主城、江津區、白沙鎮都緊靠著長江。
重慶版圖大致呈「丁字形」——東北-西南一橫,是由長江穿越七曜山、大婁山所在的平行嶺谷所塑造;西北-東南一豎,則是由是由烏江橫切武陵山區所構建。
長江構成了重慶的主動脈,烏江加上嘉陵江、渠江、涪江、龍溪河、小江、大寧河、綦江等次級水系,又構成了支脈。此外,重慶還有成千上萬條更細的溪流,它們仿佛樹枝那樣,在一次次交匯中完成升級,最終匯入粗壯的主動脈。
白沙雖小,也擁有壯闊的山水氣象。
她的「母親山」是四面山。山北坐落著白沙鎮,山南則是貴州習水縣和茅臺鎮。這片碧綠而破碎的丘陵,擁有重慶乃至西南地區最密集、顏值最高的丹霞景觀,數股流水飛瀑,從山巔出發,沿著山路蛇行,每遇陡峭處都會形成「碧水丹崖」。
顏值爆表的高山,又孕育了白沙的母親河驢子溪,當地人俗稱「驢溪」。經考證,驢溪之畔,不產驢、不吃驢、不跑驢,它原本其實叫「梨子溪」,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驢子溪」。這只是一條發源於重慶、四川交界處的涓涓細流,總長度不過40餘公裡,但規格一點也不低——它也是是直接匯入長江的支流。
▲ 細細的驢子溪與萬裡長江交匯於白沙鎮。
就像重慶的母親河嘉陵江與長江交匯,形成的「渝中半島」那般,驢子溪與長江交匯,也形成了「驢溪半島」。
面朝大江一側,水畔有朝向東方的沙嘴,成為優良的碼頭,當地人稱「朝天嘴」,向下遊約100公裡處就是另一「朝天」之地——重慶「朝天門」。
日頭晴好的一天,一艘滿載客商或貨物的船隻,即將登陸,陽光照在碼頭沙灘,剛從艙中探出頭的人抬頭遠望,眼前的江灘碼頭泛著銀光。看到這個背靠青山、面朝大江、沙灘銀白之地,他們異常興奮地說道:「真是個好地方,就叫她白沙吧!」
在這樣的舞臺上,古鎮白沙像穿山越嶺的長江那樣,演繹了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風雲歲月。
02 煙火歲月
以長江為軸線,白沙恰好位於兩座重鎮的中點位置,她的上遊是「酒都」瀘州、下遊是「山城」重慶;長江南北的支流,又將軸線擴大為水網,白沙的位置,又處在滇、貴、川、渝四省市的水運樞紐處。
山情水勢讓這裡的街巷高低錯落,遠觀或俯瞰,眼前幾乎就是一座迷你版重慶。
▲白沙鎮一半是古典、一半是新興▼
小鎮|見證大歷史白沙還有個更地道的稱呼——白沙壩。壩,是西南地區對山間平原或平地的專稱,更著名的有沙坪垻、巫家壩。彌足珍貴的「壩」,比崎嶇的山區更早迎來文明曙光。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白沙壩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人煙。燦爛的盛唐文明也幾乎可以與時俱進地傳播到這裡:《太平廣記》明確記載了這裡有一座大聖寺,內有巨大木製佛像,香火旺盛。可見,唐代白沙鎮一帶,就已擁有相當的人口規模。
時間來到北宋。長期的繁榮發展,終於讓白沙正式建鎮。北宋地方志《元豐九域志》記載,雍熙四年(公元987 年),江津縣有七鄉、十四鎮,白沙鎮為其中之一。從那時算起,白沙的歷史已經至少有1033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
她因水而生,也因水而興。
因水運樞紐地位,明朝在這裡專門設水驛管理機構,她從那時起成為川南、貴州、川東之間的水運咽喉,是運輸川糧、川鹽、川酒的重要港口。
水運也促進了這裡的實體經濟發展,清朝中葉,白沙從一個交通樞紐發展成為綜合性商埠。道光年間開始,鎮上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會館,誕生了各類行會組織。
1929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辭典》這樣介紹白沙:「大江津渡處也……每逢趕場,四方八面有幾萬人來此貿易。」白沙,既是江中要津渡口,又是貿易集散地,大的交易活動動輒數萬人的規模,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白沙之繁盛,甚至一度超過江津——1936年出版的《四川經濟調查》的作者這樣寫道:「白沙鎮,濱長江南岸,水運一日可達重慶,數十年前,商務之繁盛,遠過於江津縣城數倍。」正因為經濟基礎雄厚,歷史上的白沙還曾擔任江津縣城的駐地。
小鎮|承載大文化她不僅是經濟商埠,也是文化重鎮。
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朝天嘴碼頭,是川江河段唯一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的古碼頭。碼頭直通古鎮的中軸和心臟——東華古街,至今仍是一條長2500米、寬3米的青石板路。主街之外,縱橫交織的巷道、沿街林立的房屋,依然古色古香。
川東或巴渝特色的古民居在這裡可以看到成片分布,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在山水之間的吊腳樓群。全國吊腳最長的民居就坐落在白沙鎮。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陪都,西遷的的上百個機關、學校被安置進白沙壩,這裡由此也成為「四川文化四壩」之一。
創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名校聚奎中學,就坐落在白沙鎮黑石山上。這座百年名校,幾乎集中了白沙古鎮的文化精華。30多年間,這裡先後培孕育英才5萬多人,其中包括著名詩人、重慶大學創始人之一吳芳吉,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曾率中國女排獲「五連冠」的功勳教練鄧若曾等。
重慶擔任陪都期間,不少文人名士如陳獨秀、馮玉祥、梁漱溟、文幼章等紛紛來到這裡講學。
歷經百年滄桑,白沙留下了抗戰歷史遺址50多處、明清歷史街區1萬多平方米。今天,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又以重慶白沙影視基地的方式,煥發著新的青春活力。
這就是白沙,一座傳承著古老、也容納著新興的傳奇市鎮。
03 西南「第一酒鎮」
白沙之所以成就「四川巨鎮」地位,第一功臣是她的酒業。
▲ 位於江津白沙鎮的江小白酒廠——江記酒莊。
在中國,尤其是西南美酒版圖上,蜀酒、黔酒猶如「臥龍鳳雛」,其實,還隱藏著一顆低調的明星——巴酒(或稱渝酒)。重慶地區的美酒,也曾經叱吒風雲,江湖地位曾不亞於隔壁的茅臺。
酒香最濃、酒坊最多的巷子,就位於白沙。
清代文人趙熙留下的「略陽路遠茅臺儉,酒國春城讓白沙」詩句,說的是白沙美酒蓋過了茅臺。1909 年《成都通覽》曾列舉多類白酒品種,以產地命名的僅有白沙燒酒和茅臺兩款。
江津一帶流傳的民謠,形象地道出了古鎮與美酒的淵源:「江津豆腐油溪粑,要吃燒酒中白沙。」
《白沙鎮志》記載:清朝初年,白沙鎮上就出現了一條「槽坊街」,槽坊就是酒坊——整整一裡長的幽深古巷,最盛時坐落著酒坊300多座!
由此,重慶文化學者司馬青衫認為:「這是全西南有據可查的最早的白酒產業園。」
近代史料顯示,「白沙燒酒」的銷售價格,比其他品牌要高得多。從產量來看,出產於白沙鎮的白沙燒酒,年產超過1000 萬斤,遠超過同時期的茅臺鎮。甚至,茅臺酒的故鄉遵義一帶,在產量下滑的年份,每年還要從白沙吃進白酒230萬斤以上。
▲ 江津是晚清第一酒稅大戶,主要貢獻來自白沙燒酒。
清光緒元年,也就是1871年《江津縣誌》留下了「白沙燒酒稱最」的記載,其銷售範圍「上至成都,下銷宜昌、沙市各地」。
晚清以降,白沙燒酒是重慶乃至整個川渝地區的第一白酒品牌。相應地,我們完全可以將白沙稱為「萬裡長江第一酒鎮」。誠如當時的文人筆記《蜀海叢談》所贊:「四川省著名巨鎮,產酒最富,商賈雲集……」
1915年《江津商業志》記載,這一年白沙酒業登峰造極,每日可出酒4.6萬斤。而同時期的《江津調查》一文稱:「除十分之一二供本縣需用外,十分之八九俱運銷遠地。」甚至,貴州的貴陽、赤水、桐梓、遵義等地也常常打出「白沙燒酒」招牌。
從當時至今不過70餘年,為何現在白沙燒酒已經默默無聞?
兵荒馬亂的歲月,導致了白沙燒酒的盛極而衰。1916年始,四川軍閥混戰,繁榮的商鎮白沙,很難逃脫各路軍閥的盤剝。眾多酒坊不堪重負而紛紛倒閉。部分工匠、酒商更是搬離鎮子。
1934 年9月,一家鞭炮作坊不慎引發全鎮大火,槽坊街一帶變成廢墟,僅有9家槽坊倖存。極盛轉衰後,剩餘槽坊所產燒酒僅能滿足本地人日常消費,無法再遠銷四方。
04 續寫青春之歌
「白沙燒酒」品質之所以出眾,首要的秘訣在於本地特有的溪水和種植的高粱。1936 年版《四川經濟月刊》早已道出溪水的奧妙:「緊鄰的驢溪河淺灘深谷,溪泉清冽,經科學化驗,認為系軟水,所含礦物質極微,故宜釀造,凡驢溪水所釀之酒以同容量之缸盛之,其比重恆輕於長江水所釀者數斤,且清可見底,長江水則雖經沙濾,亦不能見底,此為白沙產酒地理上之優點,用以釀酒,香甜味醇,品質極佳。」
除了驢溪水好,本地所產高粱品質極其出眾。白沙及附近地區的高粱,可通過便捷的水運集中於白沙碼頭。直到現在,隔壁貴州和四川瀘州的釀酒企業,還經常到白沙搶購質量上乘的高粱。
▲ 江小白在江津白沙鎮的高粱種植基地,核心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
白沙鎮火災發生19年後,也就是1953年,國營白沙酒廠掛牌。1956 年,鎮上倖存的數家槽坊完成公私合營,重新成立的「江津白沙酒廠」,保留了白沙燒酒的餘脈。
2011 年,白沙酒廠改制而來的驢溪酒廠,將「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申遺,並成功被列入重慶市「非遺」名錄。2016 年,主打清香型高粱酒的新興白酒品牌江小白保護性收購了驢溪酒廠。
「江邊釀酒,以江為記。」
江小白的酒廠「江記酒莊」即在江津白沙。2013年,江小白開始下重功夫改擴建江記酒莊,到今天佔地已有76畝,年產能達10萬噸。「江記酒莊」如今所生產的單純高粱酒,即是重慶江津白沙的當代「地道風物」:
地生萬物,孕育清冽溪泉與紅皮高粱;道法自然,以山水土壤天道為師、匠心專注單一純高粱釀造工藝;風化成典,滴滴瓊漿玉液,在醞釀蒸騰中化蛹為蝶;物華天寶,天時、地利、人工三才合一,讓被遺忘的「西南第一酒鎮」再續絕世風華。
凌晨五點的白沙工業園區,釀酒師傅們陸陸續續走進江記酒莊,開始一天的釀酒工作。泡糧蒸煮、培菌糖化、入窖發酵、蒸餾出酒……從高粱到出酒大約需要十幾道工序:
▲ 從一粒糧食,到一滴酒,要經過多道神奇的轉化。
採用當地富硒土壤種植的紅皮高粱為單一原料,配合白沙當地清洌軟水,在青石板窖池中純淨髮酵,傳承精益釀造蒸餾工藝提香去雜,使酒體獲得了更多風味物質。
每天從這裡出廠的酒,被運往全國各地以及印度、韓國等27個海外市場,在新一代飲酒人的碰杯中,勾勒出新的味道和飲酒文化。
在一瓶瓶「江小白」從白沙往全國乃至全世界時,世界各地市場潮酷文化也在不斷湧進這座古鎮。在江記酒莊,全球頂級大師的塗鴉作品成為來訪者的打卡拍照聖地。
這座國際化的當代中國酒莊,由一群來自全球各地的熱愛酒文化的年輕人共同打造。而擁有500年釀酒歷史的白沙鎮,是江小白與江記酒莊的靈魂所在,如今也在重現榮光。
1200多年前的唐朝,流落巴蜀的杜甫收到捷報後吟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青春作伴、放歌飲酒,一覽三峽風情,從巴蜀回到中原——這是詩聖的旅程,也幾乎是古鎮白沙的寫照。白沙所在的川江兩岸,向來是集自然美景、風雲歲月與青春之歌為一體的傳奇之地。
歷經磨難,火種猶存。命運波折的酒坊,就像蜿蜒的川江一樣,縱有再多的山石和險灘,也勇往直前——只要用心耕耘,一度失傳的佳釀,依然可以重新再度飄香。
昔日「第一酒鎮」,正在涅槃重生;新的青春傳奇,江小白將會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