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是裡昂尤裡斯1958年的作品,被認為是與《飄》齊名的暢銷作品。其後小說《出埃及記》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好萊塢明星保羅紐曼領銜主演。《出埃及記》將猶太人在人類歷史上的苦難根源和以色列國家的誕生,通過紀實文學形式的描述,呈現給世人;呼喚對這段歷史和這個民族的關注。伴隨著主題曲《出埃及記》的迴響,重新塑造了猶太人在世界的形象。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猶太人的歷史,有興趣追尋以色列國家誕生的陣痛過程,有興趣探討半個世紀來中東紛爭的根源,就請你拿起這本書吧,當你放下它時,也許會得出自己的答案。當你看完這部影片時,也許會對這個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
《出埃及記》內容簡介: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經受阿拉伯人長期的奴役與迫害。迫害最甚的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92~1225)當政的年代。法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動用民力大興土木,在尼羅河三角洲建設皇城,為卡納克大殿建宏偉的圓柱大廳,在孟菲斯樹立巨大雕象與紀念碑等。興建的皇城可能就是《出埃及記》中所描述的積貨城比東與蘭塞。「蘭塞」一名實際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歲才死去。
拉美西斯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梅尼普塔(公元前1225~1215)繼位。這時他也是一個年邁老人,國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屬地不斷發生起義。
公元前1223年,梅尼普塔出兵鎮壓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亂。在他十年的統治期間,他努力要穩定動搖的帝國局勢,但是已經力不從心,這時出現了被壓迫的猶太人爭取脫離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時機。摩西和亞倫就在這大好的時機中,經過艱巨的鬥爭而率領被奴役的以色列人逃離埃及。
猶太人在進入聖經所記的西奈半島之前曾渡過紅海。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後,全部被淹死於海中。今日紅海全長達1932公裡,最寬處402公裡,最窄處209公裡。而紅海北端,從西奈半島南端處分為兩汊,東為亞喀巴灣(長145公裡,寬24公裡)西為蘇伊士灣(長200公裡,寬29公裡)。猶太人渡海後進入今日的西奈半島。
摩西是猶太人民族立國之父,他依靠上帝的力量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在上帝應許之地迦南恢復本民族簡樸、自由的生活並重新建立對上帝的信仰,直到建立猶太人的國家。
在西奈山,他領會了上帝對人世間的律法,把律法傳給了雅各的子孫,一直流傳至今。隨著年事漸高,便指定約書亞,而不是他過於蒼老、衰弱的哥哥亞倫,做自己的繼承人。然後,摩西登上了位於死海東岸的比斯迦山的頂峰,從那裡俯瞰約旦河谷,然後,孤獨地死去,沒有人知道他葬在何處。
電影主題曲《出埃及記》歌詞:
這是我的土地,主給予我這片土地;
給予我這片勇敢而古老的土地;
當晨光照亮她的山峰和平原;
我看到了一片孩子們能自由奔跑的土地;
所以執起我的手,在這土地上與我同行
在這片金色的土地上與我同行;
我雖只是一個人,但當你與我相伴;
在主的庇護下,我知道我能變得堅強
所以執起我的手,在這土地上與我同行
在這片金色的土地上與我同行;
我雖只是一個人,但當你與我相伴;
在主的庇護下,我知道我能變得堅強
為了讓這片土地成為我們的家鄉;
如果我必須戰鬥,我會為收復這片土地而戰:
直到我逝去,這是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