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

2021-01-11 夜吟敲落霜紅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

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了解到,在17世紀,多個國家的當權者大致在同一時期面臨危機,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場危機與全歐範圍的經濟危機平行發展。兩者也許存在關聯,但要確定關聯的本質並不容易。同樣有趣的是,這些內亂在時間上與反宗教改革運動所開啟的宗教戰爭時期的最後階段彼此吻合。或許,我們至少可以假設,正常的政治生活在多個地區同時崩潰,而且在英倫三島、法國和西班牙特別明顯,這可部分歸結為三國政府被迫參與宗教戰爭的需要。

在英格蘭,這場危機一路升級,從內戰、弒君發展到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共和國的成立。關於這場查理一世與議會之間的爭鬥,其爭執的核心是什麼、無可挽回地發展成一場武裝衝突的臨界點又在哪裡,史學界依然存在爭議。他陷入與部分臣民兵戈相見的境地(因為他是英格蘭及蘇格蘭兩地的國王),不得不在1640年向議會尋求幫助。若沒有新的稅收來源,英格蘭就將失守。這是局勢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但當時有部分議員確信,王室密謀利用議會通過的法案推翻教會、重新確立羅馬的權威。

議會對國王的臣僕發起攻訐,還將兩名最可疑的人送上絞架。1642年,查理下定決心,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於是內戰爆發。查理敗北後,議會心中忐忑,很多英國人也一樣,因為如果連國王、領主和平民所組成的古老體制都被推翻,無人知曉最終會如何收場。但查理向外來入侵者尋求支持(蘇格蘭人這一回將為他而戰),從而斷送了自己的優勢。這超出了多數議員的底線,查理被審判和處決一一當時看來是令人震驚的結果,其子淪為流亡者。此後,英格蘭進入一段無王時期,全英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奧利弗·克倫威爾一直是該國的掌舵人,直到1658年去世。他是一名鄉紳,後憑藉其作戰才能在支持議會的地方政府中嶄露頭角。

這給了他巨大的優勢—憑藉身邊的軍隊,他完全不用依靠那些政客一但也給他設下了限制,因為他不能冒失去軍隊支持的風險。為了尋找一種通過議會管理國家、同時避免英格蘭全盤新教化的手段,克倫威爾打造了一個英國共和政體,在新憲政體制下,這一史稱大大英國協的政體成果斐然。某些議員不能容忍其他教派,這種立場是英國(以及美國)的新教存在多方面張力的表現之一,這種原則被稱為清教主義。自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代起,這一定義模糊的勢力就在英國人的生活中日趨強大。其代言人起初只追求用一種高度封閉和清苦的方式來實踐宗教教義及儀式。

大部分早期清教徒是聖公會成員,但對抱殘守缺於大量天主教舊習的教會失去耐心;隨著時間流逝,這種不耐煩越來越成為定義清教徒的標誌之一。到17世紀,作為標誌性名詞,除了嚴格的教義和不贊同宗教儀式的態度之外,「新教徒」還暗示著某人具有改革社會行為規範的傾向,而且帶有強烈的加爾文主義色彩。在共和時期,很多內戰中的議會支持者開始顯現出利用這場勝利、通過法律來強制推行清教教義和道德觀的意願,不僅要針對保守派和忠王派的聖公會教徒,而且也針對少數派宗教異見群體公理會、浸信會、一位論派—這些群體在共和政體中都有一定發言權。清教在政治和宗教兩方面都毫無民主可言。

那些被揀選者或許可以自由選擇該地的長老,作為一個社群實行自我管理,但對於圈外人來說,這批自封的被拯救者仿佛(也確實)以上帝旨意的唯一代言人自居,從而更令人無法接受。他們是一些非典型的少數派,而不是新教體系中的主體,對共和時代的偉大辯論貢獻良多的民主和制衡理念被他們棄之不顧。內戰與聯邦時期,共出版了超過兩萬本以政治和宗教為主題的書籍和小冊子(17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的英語詞),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使該時期成為英國政治教育的偉大時代。不幸的是,一俟克倫威爾撒手人寰,共和國的體制缺陷就暴露得一清二楚。英國人無法通過任何新憲法,因為達成一致意見的人數總是不夠。

到頭來,其中大部分人還能夠接受原先的君主制。於是,大英國協伴隨著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闢告終。英格蘭以心照不宣的條件迎回了自己的國王:作為最後的選擇,查理二世重返王位,因為議會如此要求,也相信他會守護英國聖公會。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國王與議會的鬥爭並未結束,但英格蘭不會再有極權君主;從此以後,國王將陷於守勢和被動。歷史學者已連篇累牘地論述過所謂的「英國革命」究竟表達了什麼。顯然,宗教在其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新教極端分子獲得一次後無來者的、影響整個國家的機會,招致聖公會教徒深切的厭惡,令英格蘭政界產生延續數百年的反教士情結。

一位研究這場紛爭的英國古典歷史學者以「清教革命」論之,這並非沒有根據。但宗教並不比立憲之爭更全面地表現出這段歲月的意義。另一些人在這場內戰中發現一份古典式鬥爭的痕跡。很多內戰參與者的利益動機不難判明,但不存在任何清晰的普遍模式。還有人視其為不斷膨脹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鬥爭,前者是官僚、廷臣和政客所織成的政府網絡,都通過財政依附關係與整個系統相連;後者是為中央體系提供財力的地方名流。但各地方團體之間往往存在分歧:內戰所釀成的悲劇之一是親人之間也會彼此反目。英國革命的結果比其起源和意義更容易看清大部分歐陸國家因查理一世被審判和處決而驚恐萬分,但各國都有自己的麻煩,也不乏血腥。

紅衣主教黎塞留引導法國進入一段有意識地強化王權的時期,不僅削弱了胡格諾派(即法國加爾文主義者)的特權,而且在各省安插名為總督的王室官員,作為王權的直接代表。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看了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或者其他的觀點,可以給小編留言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畸形的珍珠: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巴羅克文化的出現
    以樹立人的尊嚴、解放人的心智、確信人的價值和能力為基本內容的文藝復興運動結束了,兩股新的文化潮流代之而興,一股是巴羅克(Baroque),一股是古典主義。巴羅克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文化,發軔於義大利羅馬,主要服務於教皇和教廷貴族,後來傳播到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奧地利和德意志南部。
  • 17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宗教鬥爭與移民運動
    英國形勢圖16世紀末,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影響到了不列顛人。之前,雖然亨利八世已經驅逐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進行了國教改革,但這件事的性質,更多地屬於因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所引發的政治權力鬥爭的範疇。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前言中世紀往往被後世稱為黑暗時期,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人們的思想和自由被牢牢束縛。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
  • 高二歷史教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獲取知識的途徑   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鬥爭。通過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次革命是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 馬丁路德(MartinLuther)——1517年西歐宗教改革的「領導者」
    解決辦法之一是將教職直接授予能為教會提供服務的人,缺錢為教會所帶來的困難不言自明,但也很少有教皇像西斯篤四世(Sixtus Ⅳ)那樣,窮得連皇冠都抵押掉了。然而,教皇們為了廣開財源,濫用司法職權與宗教職權卻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這也是很久之前就存在的,由此也招致廣大教徒的不滿。
  • 【歸正之窗】​宗教改革之旅
    宗教改革之旅第二集 誰阻止了角鬥士?這裡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歷史上被稱為七大奇蹟之一的羅馬古鬥獸場。這裡之所以著名,不單單是因為一千九百三十多年前建立的時候,從耶路撒冷帶來八萬奴隸,從猶太帶來這裡所新建的。更重要的是,這裡被歷史上認為是有很多基督徒犧牲的一個場所。
  • 這部「反宗教」恐怖片真的被低估了
    但如果你喜歡宗教、家庭、社會和人性,喜歡追求心理恐懼的話,本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女巫》02另類的「反宗教《女巫》片中的時間點,正處於「獵巫」運動的尾期。不過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宗教改革。眾所周知,歐洲早在16世紀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那些信仰新教的清教徒由於不滿天主教的權威,從而遭到各種打壓和迫害。片中的時間點雖然基本上已經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但教會依然控制著鄉野間的各個村落。
  • 宗教改革反對禁欲主義嗎?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中,遇到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兩次著名的思想解放運動。就人文主義者而言,他們本身就沒有將自己和宗教嚴格對立,他們在堅持信仰的基礎上而批判教會的腐朽的統治,他們的出發點是純潔教會、恢復宗教的本來面貌而不是與教會決裂。"他們反對的主要是基督教教會僧侶們對不合時代發展的清規戒律(禁欲主義、蒙昧主義)的固守,反對現實教會和教皇利用基督教來實現個人邪惡目的的行為。換句話說,主要是反對那些死死抱住信仰維繫方式不變,而不知道理性維繫方式時代己經到來的勢力"。
  • 1478年,教皇親自下旨要求建立宗教裁判所
    這一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還包括:由於反對宗教改革而出現各個派系的宗教衝突;宗教分歧令德國癱瘓,法國也在很長時間內力量受到制約;西班牙的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走上世界霸主之路;英格蘭、尼德蘭和瑞典成為歐洲新的力量中心;歐洲國家開始為海外利益相爭,開啟了隨後兩個世紀的歐洲歷史的主旋律。
  • 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何進行宗教改革?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的需要
    鎮壓了反對派之後,他立即開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並取得了成功。在整個歐洲都被羅馬天主教統治的背景下,為什麼克裡斯蒂安三世要反抗「權威」,支持宗教改革呢?改革背景:贖罪券引發宗教改革,資產階級崛起擁護改革500多年前,羅馬教廷教導信徒們除了信仰神之外,還必須做功德才能有得救的機會。
  • 剛恆毅樞機:中國與天主教傳教區改革
    1 二十世紀的天主教傳教區改革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適逢教宗本篤十五的《夫至大》(Maximum illud)(1919)宗座通諭發布的百年之際,追憶天主教教會官方訓導對於上一世紀教會傳教區活動的偉大的革新之見亦成為絕佳時機
  • 弗朗索瓦一世前期「PICK」宗教改革,為何後期卻「翻臉」鎮壓新教徒?
    他這一生政績卓然,推動文藝復興,支持宗教改革,將君權集中化推向高潮,締造了法國一段極繁榮的歲月。弗朗索瓦一世是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的旁支,父親早逝由母親艱難養大,最初的困苦歲月磨礪了他的意志。在命運的兜兜轉轉下,法蘭西的皇位來到他的手上,或許他想向世人證明雖然出生旁支自己依然擁有君臨天下的氣魄,在登基後便進行各項改革推進法國發展。
  • 天主教的挑戰
    而可能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同樣信奉天主教。  這麼多天主教徒身居高位又該如何解釋呢?至少可以認為,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精英的統治已經結束。天主教徒曾因被外界認為其信仰與自由民主原則難以相容而得不到信任並常常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但現在他們卻擔任了重要職務。  身為天主教徒的法國貴族託克維爾並不認為天主教不利於民主,尤其是在美國。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宗教改革運動——公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1517年10月31日,修士馬丁·路德張貼了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公教再次分裂。傳統派被稱為大公教會(即天主教),改革派被稱為新教(中國習慣稱之為基督教)。改革派強調因信稱義,強調聖經的權威,認為羅馬天主教劫持上帝的神聖屬性到天主教會及其聖統階層之中,特別是他們的首領——羅馬教宗,否認羅馬教會和教宗的權力。
  • 文藝復興時就被「清洗」的純潔派,為何偏偏在宗教改革時「復活」?
    並且純潔派是反對宗教等級制度否認耶穌的絕對神性的。這一系列的信奉做法都與天主教教義格格不入。不僅如此純潔派還異常頑固不接受教化,在教皇幾次三番的勸說無果後徹底惹惱了教皇。天主教士兵團十字軍與純潔派經歷了20多年的艱苦作戰終於將純潔派使徒全部清洗掉。雖然在中世紀,關於戰爭宗教的問題從未斷絕,然而從基督教內部爆發且時間持續如此久遠的實屬罕見。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基督教一開始具有「反羅馬精神」,但因其倡導平等的思想,深受底層民眾的擁護,所以信徒迅速增加發展很快。到了3世紀基督教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部組織嚴密的教派,還調整了其反羅馬的教義,終於在392年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 教會極簡史:從使徒時代到宗教改革
    所以在宗教改革之前,中世紀的西歐普通基督徒大都無法閱讀聖經,只能完全聽信聖職人員對聖經與教義的解釋。相反,絕大多數居住在西歐的猶太人都能寫能讀,在金融業、行政和醫生等行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往往受到地方諸侯或貴族的庇護,天主教學者甚至會與猶太教拉比討論聖經。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倡導自由、民主、人權的激進主義思想開始在英國社會廣為傳播,由此促發一場英國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以議會改革為目標的激進主義運動。激進主義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工業化社會中的兩大階級——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學術界對於18世紀英國激進主義運動雖有所涉及,但主要關注中等階級激進主義運動,而事實上,工人階級在激進主義運動的舞臺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學界對此關注顯然不夠。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