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
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了解到,在17世紀,多個國家的當權者大致在同一時期面臨危機,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場危機與全歐範圍的經濟危機平行發展。兩者也許存在關聯,但要確定關聯的本質並不容易。同樣有趣的是,這些內亂在時間上與反宗教改革運動所開啟的宗教戰爭時期的最後階段彼此吻合。或許,我們至少可以假設,正常的政治生活在多個地區同時崩潰,而且在英倫三島、法國和西班牙特別明顯,這可部分歸結為三國政府被迫參與宗教戰爭的需要。
在英格蘭,這場危機一路升級,從內戰、弒君發展到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共和國的成立。關於這場查理一世與議會之間的爭鬥,其爭執的核心是什麼、無可挽回地發展成一場武裝衝突的臨界點又在哪裡,史學界依然存在爭議。他陷入與部分臣民兵戈相見的境地(因為他是英格蘭及蘇格蘭兩地的國王),不得不在1640年向議會尋求幫助。若沒有新的稅收來源,英格蘭就將失守。這是局勢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但當時有部分議員確信,王室密謀利用議會通過的法案推翻教會、重新確立羅馬的權威。
議會對國王的臣僕發起攻訐,還將兩名最可疑的人送上絞架。1642年,查理下定決心,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於是內戰爆發。查理敗北後,議會心中忐忑,很多英國人也一樣,因為如果連國王、領主和平民所組成的古老體制都被推翻,無人知曉最終會如何收場。但查理向外來入侵者尋求支持(蘇格蘭人這一回將為他而戰),從而斷送了自己的優勢。這超出了多數議員的底線,查理被審判和處決一一當時看來是令人震驚的結果,其子淪為流亡者。此後,英格蘭進入一段無王時期,全英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奧利弗·克倫威爾一直是該國的掌舵人,直到1658年去世。他是一名鄉紳,後憑藉其作戰才能在支持議會的地方政府中嶄露頭角。
這給了他巨大的優勢—憑藉身邊的軍隊,他完全不用依靠那些政客一但也給他設下了限制,因為他不能冒失去軍隊支持的風險。為了尋找一種通過議會管理國家、同時避免英格蘭全盤新教化的手段,克倫威爾打造了一個英國共和政體,在新憲政體制下,這一史稱大大英國協的政體成果斐然。某些議員不能容忍其他教派,這種立場是英國(以及美國)的新教存在多方面張力的表現之一,這種原則被稱為清教主義。自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代起,這一定義模糊的勢力就在英國人的生活中日趨強大。其代言人起初只追求用一種高度封閉和清苦的方式來實踐宗教教義及儀式。
大部分早期清教徒是聖公會成員,但對抱殘守缺於大量天主教舊習的教會失去耐心;隨著時間流逝,這種不耐煩越來越成為定義清教徒的標誌之一。到17世紀,作為標誌性名詞,除了嚴格的教義和不贊同宗教儀式的態度之外,「新教徒」還暗示著某人具有改革社會行為規範的傾向,而且帶有強烈的加爾文主義色彩。在共和時期,很多內戰中的議會支持者開始顯現出利用這場勝利、通過法律來強制推行清教教義和道德觀的意願,不僅要針對保守派和忠王派的聖公會教徒,而且也針對少數派宗教異見群體公理會、浸信會、一位論派—這些群體在共和政體中都有一定發言權。清教在政治和宗教兩方面都毫無民主可言。
那些被揀選者或許可以自由選擇該地的長老,作為一個社群實行自我管理,但對於圈外人來說,這批自封的被拯救者仿佛(也確實)以上帝旨意的唯一代言人自居,從而更令人無法接受。他們是一些非典型的少數派,而不是新教體系中的主體,對共和時代的偉大辯論貢獻良多的民主和制衡理念被他們棄之不顧。內戰與聯邦時期,共出版了超過兩萬本以政治和宗教為主題的書籍和小冊子(17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的英語詞),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使該時期成為英國政治教育的偉大時代。不幸的是,一俟克倫威爾撒手人寰,共和國的體制缺陷就暴露得一清二楚。英國人無法通過任何新憲法,因為達成一致意見的人數總是不夠。
到頭來,其中大部分人還能夠接受原先的君主制。於是,大英國協伴隨著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闢告終。英格蘭以心照不宣的條件迎回了自己的國王:作為最後的選擇,查理二世重返王位,因為議會如此要求,也相信他會守護英國聖公會。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國王與議會的鬥爭並未結束,但英格蘭不會再有極權君主;從此以後,國王將陷於守勢和被動。歷史學者已連篇累牘地論述過所謂的「英國革命」究竟表達了什麼。顯然,宗教在其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新教極端分子獲得一次後無來者的、影響整個國家的機會,招致聖公會教徒深切的厭惡,令英格蘭政界產生延續數百年的反教士情結。
一位研究這場紛爭的英國古典歷史學者以「清教革命」論之,這並非沒有根據。但宗教並不比立憲之爭更全面地表現出這段歲月的意義。另一些人在這場內戰中發現一份古典式鬥爭的痕跡。很多內戰參與者的利益動機不難判明,但不存在任何清晰的普遍模式。還有人視其為不斷膨脹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鬥爭,前者是官僚、廷臣和政客所織成的政府網絡,都通過財政依附關係與整個系統相連;後者是為中央體系提供財力的地方名流。但各地方團體之間往往存在分歧:內戰所釀成的悲劇之一是親人之間也會彼此反目。英國革命的結果比其起源和意義更容易看清大部分歐陸國家因查理一世被審判和處決而驚恐萬分,但各國都有自己的麻煩,也不乏血腥。
紅衣主教黎塞留引導法國進入一段有意識地強化王權的時期,不僅削弱了胡格諾派(即法國加爾文主義者)的特權,而且在各省安插名為總督的王室官員,作為王權的直接代表。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看了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或者其他的觀點,可以給小編留言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