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宗教鬥爭與移民運動

2021-01-11 漫步世界歷史
英國形勢圖

16世紀末,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影響到了不列顛人。之前,雖然亨利八世已經驅逐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進行了國教改革,但這件事的性質,更多地屬於因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所引發的政治權力鬥爭的範疇。相反,英國國內此時的宗教矛盾,並不像大陸那樣,是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對立,而是新教徒內部的對抗:一派是激進者,信奉大陸傳來的加爾文教,自稱為「清教徒」,另一派是較為溫和的堅持英國國教的聖公會教徒。清教徒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挺身維護議會的民主權利,反對日益高漲的王權。

在區域上,自1603年後,雖然英格蘭與蘇格蘭名義上由同一個國王統治,但往往各自為政;愛爾蘭是英格蘭的屬國,但民族對立。在宗教上,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信奉長老會的蘇格蘭之間經常爆發摩擦,而英格蘭與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之間的矛盾就更加激烈了。不久,英國內戰爆發,愛爾蘭成為宗教戰爭的戰場,成千上萬的愛爾蘭天主教徒被一個個用刀砍殺,婦孺皆不能倖免,殘酷程度令人髮指。

從亨利八世、瑪麗女王、伊莉莎白的統治,到英國內戰前夕,英國的宗教政策變化無常,政府的宗教不寬容政策,使大量居民因為信仰問題遭到屠戮。宗教不滿,加上價格革命引起的物價上漲,導致大批移民出走。1630-1640年間,有約2萬名清教徒移居北美英格蘭地區,大約同樣多的清教徒移民到了西印度群島。還有數萬主要由蘇格蘭長老會教徒組成的移民湧入北愛爾蘭定居,他們趕走當地的凱爾特人,剝奪他們的財產。英格蘭人與愛爾蘭人的民族矛盾因此變的更加複雜。在英國宗教改革期間,英國政府允許本國的天主教徒到北美馬裡蘭州居住,內戰爆發後,許多聖公會國教徒也移民到北美維吉尼亞落戶,使得自1607年建立的詹姆斯敦登陸口岸,由狹小的定居點慢慢發展為小鎮了。

上述移民人群大都是以商團形式由私人組織前往,政府很少關心。17世紀中葉以後,英國人」收穫「的海外領地越來越多,如從荷蘭入手中奪取了美洲的紐約,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的牙買加,還在北美新建了賓夕法尼亞和南北卡羅萊納殖民地。1700年以前,英國人在北美已經建立了12個殖民地,雖然此時的移民人數尚不足50萬人,但英國人已開始認真地締造自己的殖民帝國,未來的200年間,」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使得英國移民橫行海洋。

相關焦點

  • 克倫威爾的共和國,資產階級發展下,英國內部的政治鬥爭
    從15世紀後期到17世紀初,英國逐漸經歷了圈地運動的經濟發展以及英西海上爭霸後的貿易發展,國內的原始資本積累已經達到了相當可怕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也通過各種手段謀求與自己利益相符合的政治地位。
  • 消失的移民—美國故事07
    哈克盧特的建議1497年,約翰·卡波特為英國探索了紐芬蘭,發現了鱈魚,此後約60年的時間裡,英國人在對北美的探索上沒有大的動作。甚至積極到紐芬蘭去捕魚的,也是葡萄牙與法國的漁民。16世紀上半葉,英國主要的兩位國王是亨利八世和瑪麗一世。
  •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給英國人帶來的恐懼不亞於激進的清教主義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了解到,在17世紀,多個國家的當權者大致在同一時期面臨危機,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場危機與全歐範圍的經濟危機平行發展。兩者也許存在關聯,但要確定關聯的本質並不容易。
  • 世界史:淺析16世紀上半葉新觀念對社會的衝擊
    引言16世紀的上半葉,在西歐,無論是天主教會或是新教會,在社會救濟方面都接受了一 些新的觀念,採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在這種變化的後面有幾個新的因素。在16世紀至17世紀,這種情況往往造成衝突。第三,這些團體的成員往往 來自中產階級。行會是由獨立的小商人以及手工業者組成的,他們的市民身份是成為行會 成員的先決條件。民兵則必須自己出錢配備火器和裝備,這不是一般的窮人隨便都能夠去充當的社會角色。在某些城市,要獲得市民的權力,必須要先向城市的武器庫捐獻一件武器。
  • 畸形的珍珠: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巴羅克文化的出現
    引言17世紀在西歐的文化史上是個十分重要的時期。以樹立人的尊嚴、解放人的心智、確信人的價值和能力為基本內容的文藝復興運動結束了,兩股新的文化潮流代之而興,一股是巴羅克(Baroque),一股是古典主義。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學術界對於18世紀英國激進主義運動雖有所涉及,但主要關注中等階級激進主義運動,而事實上,工人階級在激進主義運動的舞臺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學界對此關注顯然不夠。基於此,本文將對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加以探討,以深化學界對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政治局勢的認識
  • 宗教自由,法國面臨的恐怖主義緣何而起?
    滑鐵盧戰役後波旁王朝復闢,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間君主制重回法國;回鄉的貴族與倖存的教士彈冠相慶、結成同盟,鞏固彼此的特權。但也正是漫長的反動讓共和主義者們將曾經紛爭不休的「教皇與沙皇」、神權與王權視作統一的敵人,爭取共和的鬥爭即反對教會的鬥爭。
  • 海上馬車夫荷蘭,在17世紀的實力有多強?曾一度壓制英國
    不過,荷蘭逆勢向上,成長為「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當時荷蘭的人均GDP是英國的1.7倍,是世界其他國家的2倍以上,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現在,荷蘭的成功經驗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 以色列國的起源: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轉變成國際運動的?
    巴勒斯坦已經有可觀的猶太人口,其中有西班牙的塞法迪難民的後裔、中東國家近來移民的後裔,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受各種宗教運動影響而從歐洲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後裔。在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前,那裡的猶太人口不斷增長,到1860年,猶太人開始在耶路撒冷城牆外新建居住區,這些街區如今已成鬧市區。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
  • 十五世紀末的大規模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的開端
    圈地運動從14世紀農奴制解體開始便存在,但最大規模的時候還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這一段時間,貴族、鄉紳和商人等紛紛加入圈佔農民土地的行列。多數農民被趕出自己的土地,又為城市的勞動力增添了數量,促使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使得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加速運轉,為後來的資本主義革命積累了資本力量。
  • 16、17世紀的倫敦何以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大都市?
    許多人會從君主和權臣的改革,政治制度的變遷等角度闡釋倫敦乃至英國的崛起史。但是,歷史學家史蒂芬·奧爾福德在《倫敦的崛起》裡則找了另外的一些角度來闡釋倫敦的崛起。他認為,恰恰在16、17世紀裡,倫敦的大商人和冒險家們對外開闢航線,對內進行改革,為日後大資產階級和王權的聯盟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倫敦的大商人成為了倫敦崛起史的主角。為何16、17世紀倫敦的大商人會有如此的境遇和行動?
  • 英國比較重大的發現:英國下議院發現了17世紀秘密通道
    英國國會議員們臉上常常是石板的,他們有一個新的理由笑得前仰後合:那就是,在最近一系列的建築修復中,一條在下議院重新發現的秘密通道被揭開了面紗。這條秘密隧道是1661年為參加查理二世的加冕宴會而修建的,這條密道通往議會最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大廳,並在接下來的150年中繼續使用。
  • 羊吃人式的圈地運動,究竟是怎樣改變英國的歷史?
    15~17世紀的圈地運動是一個獨特的土地改革運動,這項運動對英國土地制度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5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圈地現象越來越普遍,影響也越來越大,漸漸地這場運動發展成為了一場社會變革。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化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對當時的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意義。
  • 十九世紀30——40年代加拿大1837-1838年的起義
    加拿大的1837-1838年起義 資本家,主要是英國資本家的上地機活動阻了移民向加拿大西部地區遷徙。資本家使佔了大片上地,由於移民源源不絕地而使地價飛漲,他們就把上地分成小塊出售,發了大批橫財。英國土地投機者在英國當局的支持下胡作非為,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為了破解這些問題,年輕一代的馬格里布移民開始出現了兩種傾向,一部分人跟隨前輩加入了社會黨和完全服務於移民的團體——移民協會、SOS等,開展有組織的反對歧視的鬥爭。另一部分穆斯林移民們在配合工會開展抗爭時,不局限於消除社會上存在的土生土長的法國人和移民之間的不平等,而是更積極地強調自己的文化屬性——伊斯蘭教的重要性,以表達對社會歧視的抗議,尋找爭取全部公民權力的可能性。
  • 1607年,英國兩家公司爭奪北美洲,建立英國第一個永久殖民地
    16世紀,英國跟隨西班牙人的步伐,開始了探索北美洲之路,並嘗試性地建了兩個殖民地,最終均以失敗告終。17世紀初,英國出現了兩家商業冒險公司,維吉尼亞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維吉尼亞公司,以英國倫敦人理察·哈克呂特、託馬斯·史密斯為首。兩人中,史密斯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他接管了阿爾伯馬爾灣入口處的羅阿諾克島,並且想佔領切薩皮克海灣地區。普利茅斯公司,是以英國普利茅斯市為中心的西部商人團體。
  • 民族和宗教的對立,成了法國揮之不去的夢魘,記59年前巴黎血案
    但是法國政府認為他們是叛亂,開始鎮壓抵抗運動。殖民地與宗主國從1954年開始,阿爾及利亞的民間力量發起了反抗法國統治,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武裝鬥爭,此後鬥爭形勢愈演愈烈,至1958年,其規模和烈度已經不亞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獨立戰爭。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
  • 訪談|塔吉克斯坦的移民問題、雅利安主義與宗教限制
    典型的塔吉克移民形象,是一個年輕的在建築工地上幹活的非熟練工,當然,勞務移民基本上都是男性。他們中的一半生活在莫斯科及其周邊地區,通常擁擠地生活在一起,備受歧視,被視為搶俄羅斯人飯碗的人,仇外暴力事件亦有發生,事實上,俄羅斯因為勞動力短缺和人口減少從塔吉克斯坦移民中受益頗多。移民使得塔吉克斯坦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