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關於英國資本主義的溯源,詹姆斯·富爾徹認為英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可以追隨到十六世紀以前,手工匠人逐漸分化成了「僱主」和「被僱傭者」,家庭制的手工作坊依靠商人的工資進行生產生活,僱傭勞動的出現成為了階級分化的基礎。然而,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不單依靠城市的生產關係變化,也在於農業的大集成化。15世紀末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農業土地從小塊的、分散的田地變為了集中的大塊單位,公用的土地成為了資本家手中私有的財產,土地成為了可以買賣的財產。
圈地運動從14世紀農奴制解體開始便存在,但最大規模的時候還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這一段時間,貴族、鄉紳和商人等紛紛加入圈佔農民土地的行列。多數農民被趕出自己的土地,又為城市的勞動力增添了數量,促使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使得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加速運轉,為後來的資本主義革命積累了資本力量。
英國圈地運動大規模發展的原因
圈地運動最早出現在6世紀,那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圈地」能給自己帶來大量的利益,但是當時仍處於封建制土地狀態,商業沒有發展起來。但其能在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還要感謝兩部鼓勵圈地的法律頒布。一部是1235年的《莫頓條例》,另一部是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條例》,這兩部法律都宣布了圈地運動的合理性。
直到15世紀末期,哥倫布的遠航使歐洲首次與美洲交流對接,打破了世界間的隔絕狀態。那時的歐洲人還不是依賴暴力的殖民者,而是同印第安人進行不對等交易的貿易者。新大陸被發現後,英國作為離美洲大陸最近的國家之一,首先從航運線中得到了利益,未來的「日不落帝國」便這樣發展起了對外貿易。
費策貝特在《家政書》中這樣講到,「在所有的家畜中,只有養羊的獲利最為豐厚。」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加上歐洲對羊毛原料需求的上漲,使得英國羊毛業和毛織業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產業,人們需要更多的牧場農場來生產羊毛。14世紀中葉時,黑死病的掃蕩使英格蘭和威爾斯的人口銳減,不少農田因為缺乏人口而處於荒置狀態。
到了15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發展勢頭變弱,英國在經歷大批人口死亡後,有著大量的空閒土地供畜牧業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農業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因此英國貴族就發起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將農田「改農為牧」,圈定下來該做牧場使用。許多農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從此成為潦倒的窮人,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羊吃人」的悲劇。
圈佔土地中的貴族、地主和商人
雖然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曖昧不明的政府法令也不斷地頒布,但圈地運動仍屢禁不止。歸根結底,是圈地運動帶來的利益實在太大,貴族和地主的貪婪早已超越了心中的良知道德。圈地運動之前,英國農村的土地是農民的公共資源,即人人有份,但並不屬於哪一個人。一些貴族和地主看到大片荒蕪的土地,便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將其變為自己的私有土地,並將這些土地租賃或售賣給有資本的農場主,以增加財富和經濟能力。
就15世紀末期而言,圈地運動最開始也是最如火如荼的地區是英格蘭的東南部,這塊區域工商業發達,是最需要羊毛的地區。當時的圈地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把小塊的零散的土地通過購買或兌換的方法集中起來,形成大面積的農場。這種方法最為文明、溫和,卻要資本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並且成本不小。
第二種是對公用荒地進行圈佔,部分貴族本身就是英國某一區域的領主,擁有著一大片土地,而當他們打起圈地的主意時,第一個能想到的便是自家的領土中的土地。貴族們通過在自己的領土上霸佔其他傭戶的農田得到土地,有時也進行金錢交易的購買,但大多數情況下動用了武力,他們將農民暴力地趕出原來的農場,這塊土地便可以佔為己有,用於畜牧或者租借給資本家和地主。
與此相同的,第三種方法是通過隨意抬高農民的租稅,將付不起租金的農民趕出了農場,實際上也是一種暴力的驅逐方式。君主立憲後,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英國議會也曾參與圈地,但作用並不強大。當時的民眾這樣控訴圈地運動:「他們奪走我們頭頂上的房屋,強買我們手裡的地產,提高租金,濫徵高額罰金,圈佔我們的公地。任何習俗、任何法律、任何規章都不能抑制他們對我們的欺壓。」
圈地的影響:土地私有產權的確立
毋庸置疑,圈地運動的最大獲益者是英國貴族,他們已日漸顯現出資產階級化的趨勢,這一批人後來成為了資本主義的先行者。15世紀末,不僅是英國,歐洲其他國家的製造業也在發展,但由於地域原因,英國的羊毛產量還是遠遠大於其他國家。英國不斷向外輸出羊毛和羊毛製品的同時,國內也在不斷進行圈地運動,越來越多的農田變成了牧場,土地私有化的進程不斷加快。
私有化的一個好處是,土地私有產權得到了確立,土地就能被有效利用起來,市場經濟也隨之發展。換言之,土地私人產權的確立使得英國的經濟不斷被激勵,生產效率由此提高,英國成為了經濟發達的國家。貴族在資本的不斷積累下成為了資本家,資本雄厚的同時也需要政治勢力的支持,開始向王室要求更多的權益,也為後來資本主義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同樣可以確信的是,圈地運動中最大的損失者便是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15世紀末期是圈地運動最為鼎盛的時期,一共有六百多萬畝土地被圈佔,無數的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些被馬克思形容為「被暴力剝奪了土地、被驅逐出來而變成了流浪者的農村居民」,其中一部分留在了牧場,繼續受僱於貴族地主,但不再擁有土地,這也是資本主義僱傭制的一種開端。還有一部分農民流向城市,受僱於工廠,成為了自由勞動者,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無產者的隊伍也建設了起來。但從根本上來看,貴族地主還是剝削了這些底層農民,大部分沒了飯碗的農民從此貧困潦倒,成為了流浪者。
結語:圈地運動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馬克思認為圈地運動是「掠奪、殘暴行為和人民的苦難」。也有一首民謠這樣諷刺道:「如今大人物青雲直上,竟在教堂裡築起了羊欄。」
的確,英國貴族對財富的貪婪造成了一場典型的血腥的資產階級剝削,乃至於階級矛盾越發激化。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圈地運動是一場市場指向的土地確權運動,它完成了土地所有制的轉變,小農經濟被摧毀,資本主義大農業建立起來,不僅顛覆了中世紀的固有土地基礎,更是加速了農村地區的資本化進程。英國部分貴族從封建制的地主變成了資本家,農民變成了僱傭工人,階級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另一方面,圈地運動還使得英國的工業結構優化,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5、16世紀以後,圈地運動仍然持續推進著,甚至更加肆無忌憚,直到19世紀後期,大部分土地都變為私有制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