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末的大規模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的開端

2020-12-22 啊叼說歷史

導語:關於英國資本主義的溯源,詹姆斯·富爾徹認為英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可以追隨到十六世紀以前,手工匠人逐漸分化成了「僱主」和「被僱傭者」,家庭制的手工作坊依靠商人的工資進行生產生活,僱傭勞動的出現成為了階級分化的基礎。然而,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不單依靠城市的生產關係變化,也在於農業的大集成化。15世紀末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農業土地從小塊的、分散的田地變為了集中的大塊單位,公用的土地成為了資本家手中私有的財產,土地成為了可以買賣的財產。

圈地運動從14世紀農奴制解體開始便存在,但最大規模的時候還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這一段時間,貴族、鄉紳和商人等紛紛加入圈佔農民土地的行列。多數農民被趕出自己的土地,又為城市的勞動力增添了數量,促使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使得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加速運轉,為後來的資本主義革命積累了資本力量。

圈地運動的範圍

英國圈地運動大規模發展的原因

圈地運動最早出現在6世紀,那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圈地」能給自己帶來大量的利益,但是當時仍處於封建制土地狀態,商業沒有發展起來。但其能在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還要感謝兩部鼓勵圈地的法律頒布。一部是1235年的《莫頓條例》,另一部是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條例》,這兩部法律都宣布了圈地運動的合理性。

直到15世紀末期,哥倫布的遠航使歐洲首次與美洲交流對接,打破了世界間的隔絕狀態。那時的歐洲人還不是依賴暴力的殖民者,而是同印第安人進行不對等交易的貿易者。新大陸被發現後,英國作為離美洲大陸最近的國家之一,首先從航運線中得到了利益,未來的「日不落帝國」便這樣發展起了對外貿易。

費策貝特在《家政書》中這樣講到在所有的家畜中,只有養羊獲利最為豐厚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加上歐洲對羊毛原料需求的上漲,使得英國羊毛業和毛織業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產業,人們需要更多的牧場農場來生產羊毛。14世紀中葉時,黑死病的掃蕩使英格蘭和威爾斯的人口銳減,不少農田因為缺乏人口而處於荒置狀態。

到了15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發展勢頭變弱,英國在經歷大批人口死亡後,有著大量的空閒土地供畜牧業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農業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因此英國貴族就發起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將農田「改農為牧」,圈定下來該做牧場使用。許多農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從此成為潦倒的窮人,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羊吃人」的悲劇。

遠航的哥倫布
尚未被剝奪土地的農民居住在自己的農場

圈佔土地中的貴族、地主和商人

雖然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曖昧不明的政府法令也不斷地頒布,但圈地運動仍屢禁不止。歸根結底,是圈地運動帶來的利益實在太大,貴族和地主的貪婪早已超越了心中的良知道德。圈地運動之前,英國農村的土地是農民的公共資源,即人人有份,但並不屬於哪一個人。一些貴族和地主看到大片荒蕪的土地,便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將其變為自己的私有土地,並將這些土地租賃或售賣給有資本的農場主,以增加財富和經濟能力。

15世紀末期而言,圈地運動最開始也是最如火如荼的地區是英格蘭的東南部,這塊區域工商業發達,是最需要羊毛的地區。當時的圈地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把小塊的零散的土地通過購買或兌換的方法集中起來,形成大面積的農場。這種方法最為文明、溫和,卻要資本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並且成本不小。

第二種是對公用荒地進行圈佔,部分貴族本身就是英國某一區域的領主,擁有著一大片土地,而當他們打起圈地的主意時,第一個能想到的便是自家的領土中的土地。貴族們通過在自己的領土上霸佔其他戶的農田得到土地,有時也進行金錢交易的購買,但大多數情況下動用了武力,他們將農民暴力地趕出原來的農場,這塊土地便可以佔為己有,用於畜牧或者租借給資本家和地主

與此相同的,第三種方法是通過隨意抬高農民的租稅,將付不起租金的農民趕出了農場,實際上也是一種暴力的驅逐方式。君主立憲後,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英國議會也曾參與圈地,但作用並不強大。當時的民眾這樣控訴圈地運動:他們奪走我們頭頂上的房屋,強買我們手裡的地產,提高租金,濫徵高額罰金,圈佔我們的公地。任何習俗、任何法律、任何規章都不能抑制他們對我們的欺壓。

地主貴族與農民
和農民商討賠償的貴族

圈地的影響:土地私有產權的確立

毋庸置疑,圈地運動的最大獲益者是英國貴族,他們已日漸顯現出資產階級化的趨勢這一批人後來成為了資本主義的先行者15世紀末,不僅是英國,歐洲其他國家的製造業也在發展,但由於地域原因,英國的羊毛產量還是遠遠大於其他國家。英國不斷向外輸出羊毛和羊毛製品的同時,國內也在不斷進行圈地運動,越來越多的農田變成了牧場,土地私有化的進程不斷加快。

私有化的一個好處是,土地私有產權得到了確立,土地就能被有效利用起來,市場經濟也隨之發展。換言之,土地私人產權的確立使得英國的經濟不斷被激勵,生產效率由此提高,英國成為了經濟發達的國家。貴族在資本的不斷積累下成為了資本家,資本雄厚的同時也需要政治勢力的支持,開始向王室要求更多的權益,也為後來資本主義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同樣可以確信的是,圈地運動中最大的損失者便是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15世紀末期是圈地運動最為鼎盛的時期,一共有六百多萬畝土地被圈佔,無數的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些被馬克思形容為被暴力剝奪了土地、被驅逐出來而變成了流浪者的農村居民,其中一部分留在了牧場,繼續受僱於貴族地主,但不再擁有土地,這也是資本主義僱傭制的一種開端。還有一部分農民流向城市,受僱於工廠,成為了自由勞動者,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無產者的隊伍也建設了起來。但從根本上來看,貴族地主還是剝削了這些底層農民,大部分沒了飯碗的農民從此貧困潦倒,成為了流浪者。

圈地運動中的貴族
現如今以畜牧業為主的英國農村

結語圈地運動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馬克思認為圈地運動是掠奪、殘暴行為和人民的苦難也有一首民謠這樣諷刺如今大人物青雲直上,竟在教堂裡築起了羊欄。

的確,英國貴族對財富的貪婪造成了一場典型的血腥的資產階級剝削,乃至於階級矛盾越發激化。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圈地運動是一場市場指向的土地確權運動,它完成了土地所有制的轉變,小農經濟被摧毀,資本主義大農業建立起來,不僅顛覆了中世紀的固有土地基礎,更是加速了農村地區的資本化進程。英國部分貴族從封建制的地主變成了資本家,農民變成了僱傭工人,階級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另一方面,圈地運動還使得英國的工業結構優化,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5、16世紀以後,圈地運動仍然持續推進著,甚至更加肆無忌憚,直到19世紀後期,大部分土地都變為私有制才結束。

欣欣向榮的工農業

相關焦點

  • 羊吃人式的圈地運動,究竟是怎樣改變英國的歷史?
    15~17世紀的圈地運動是一個獨特的土地改革運動,這項運動對英國土地制度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5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圈地現象越來越普遍,影響也越來越大,漸漸地這場運動發展成為了一場社會變革。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化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對當時的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意義。
  • 話說世界系列:羊吃人的「戰爭」|圈地運動
    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圈地運動的發生,一方面對英國的工業革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意義,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典型途徑之一;另一方面也為後來發展起來的工廠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 血腥的資本堆積|圈地運動,數百年的「羊吃人」換來了日不落帝國
    在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英國的農村經濟同樣展現出了同傳統農業發展截然不同的現象,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公元16世紀的英國,在農村地區出現了狂熱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一塊塊農村土地的劃分,使其成為一個個封建地主或者工商業主的經濟勢力範圍。
  • 社區團購該歇歇了別成為「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記得還是在初中政治課上,學完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沒多久,就又學到了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當然不是中國的,而是英國的,叫「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不知道我這樣的聯想貼切不貼切,限於文化水平不太高,只能想到這裡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話說在15世紀以前,我們中國處在大明王朝時期,當時的英國也差不多,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邊緣行業。但隨著新航路的發現,人們的視野開闊了,國際間貿易也擴大了,在歐洲大陸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
  • ...狼吃人也非罕見,馬克思把歷史上每一次圈地運動叫做「羊吃人...
    12至15世紀,工業革命推動英國資本主義野蠻膨脹, 資本家和鄉紳為了擴大牧場和利潤,強迫農民轉讓土地。這是世界史上公認的「圈地運動」的定義。 在中國也曾經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一次是元朝入主中原之後,一次是滿清入關之後。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18世紀末既是英國工業化走向高潮時期,也是光榮革命所確立的貴族寡頭統治面臨危機的時代。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倡導自由、民主、人權的激進主義思想開始在英國社會廣為傳播,由此促發一場英國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以議會改革為目標的激進主義運動。激進主義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工業化社會中的兩大階級——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
  • 血腥的英國農業:為了完成工業化,英國親手消滅了農民
    英國的自然環境,放羊正合適從12世紀起,英國國內就開始進行圈地運動,但初期的圈地過程非常緩慢。不過自從十五世紀末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情況慢慢發生了改變,歐洲的經濟空前繁榮起來,市場對羊毛與羊毛製品的需求迅速增長,主要商業航線也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而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與北美貿易路線上。
  • NU SPACE 中世紀資本主義的厭女症——《卡利班和女巫》放映暨主創到場交流
    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她認為:資本主義是對中世紀晚期大規模反封建解放鬥爭的反動,其期以制止平權運動而推進資本主義,於是對女性和女性身體的普遍性攻擊開始了,「焚燒女巫」則將這種攻擊推向高潮。採訪是英文進行的,並附有中文字幕。放映後將有一場討論。
  • 王爾德的御用插畫家與世紀末的頹廢派運動
    這位天才插畫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極具個人風格、辨識度極高的優秀作品,而他正是世紀末藝術運動中承前啟後的人物。(《莎樂美》中最著名的插畫The Climax,圖源:pinterest)比亞茲萊於1872年生於英國布萊頓,家道中落的比亞茲萊一家非常重視藝術教育,因此比亞茲萊從小就有很好的文學、美術、音樂素養。
  • 觀點| 錢乘旦: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 文 / 錢乘旦 我們現在傾向於把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定在1500年前後,為什麼?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有一點大體上可以概括,就是1500年前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形成的時期。
  • 克倫威爾的共和國,資產階級發展下,英國內部的政治鬥爭
    從15世紀後期到17世紀初,英國逐漸經歷了圈地運動的經濟發展以及英西海上爭霸後的貿易發展,國內的原始資本積累已經達到了相當可怕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也通過各種手段謀求與自己利益相符合的政治地位。
  • 棉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 - 棉花帝國
    即便在種棉技術於12到14世紀傳入歐洲之後,因為歐洲人無法控制原棉的生產與貿易,棉花也沒有成為「全球商品」。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跨大西洋貿易網絡的建立開啟了「戰爭資本主義」時代,改變了棉花的命運。在隨後的兩個世紀中,歐洲人企圖進入亞洲內部,創建一個交易網絡,然後將此擴展到亞洲之外,但並不成功。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在整個18世紀,普通英國家庭對混合了糖和牛奶的茶葉消費量增加了五倍,利潤飆升。對茶葉的需求如此強烈,以至於催生出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其稅收佔英國政府收入的十分之一,為英國向南亞擴張提供了擔保。正如東印度公司的審計長在1830年宣稱的:「印度確實完全依賴於中國貿易的利潤。」英國人提供不了什麼中國商人想購買的商品。
  • 英國的「海陸變遷」:海上殖民貿易翻開資產階級「上位」的新篇章
    二、是非成敗轉頭空,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王位」爭奪戰在14世紀末,英國的農奴制基本上已經全部解體,大多數農奴都獲得了人身自由的權利,他們的主要租地的方式就是貨幣。這使一些有土地的商人和富農就逐漸成為了資產階級,又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英國工業開始發展,人們對毛織業的需求開始增加,導致"圈地運動"的興起'貴族們把農民趕出自己的土地,把土地佔有起來生產毛織業,英國資產階級的火苗便開始不斷的竄長。
  • 17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宗教鬥爭與移民運動
    英國形勢圖16世紀末,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影響到了不列顛人。之前,雖然亨利八世已經驅逐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進行了國教改革,但這件事的性質,更多地屬於因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所引發的政治權力鬥爭的範疇。
  • 18世紀末,價格高昂的「糖」給中國內地市場帶來的經濟變化
    引言18世紀末,糖價普遍上升。1792年,廣州出口白糖價每擔5兩,但是,在北京內務府登記的價格是每擔10~17兩。當然,這是最好的糖的價格,同時,內務府帳本的真實程度很難說。1793年,馬戛爾尼(Macartney)使團也支付了類似的價格,而且購買任何物品同樣支付較高的價格。由於米價被嚴密監督,內務府登記的價格較難以抬高。
  • 《斷裂的年代》揭示「資本主義文化的悖論」
    儘管這些文章的內容有些散亂,不像其他幾部「年代」那樣氣勢磅礴,但主題還是一致的,就是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更重要的是,歐洲文化在20世紀末開始呈現「斷裂」,比如古典音樂已經沒有前景,而在19世紀末它還是那樣輝煌;比如在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市場的力量取代了國家開始贊助藝術。從書中可以看出,霍布斯鮑姆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未來是悲觀的。
  • 福爾摩斯原型或為19世紀末英國偵探卡米納達(圖)
    福爾摩斯原型或為19世紀末英國偵探卡米納達(圖) 英劇《神探夏洛克》在中國熱播,圖為該劇劇照  以冷靜的頭腦、敏銳的觀察和嚴謹的推理偵破一宗宗疑難案件,這不是英國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筆下的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而是19世紀末現實生活中的英國偵探傑羅姆
  • 面對19世紀末的帝國危機,為何英國人還選擇無為而治?
    19世紀末以來不斷衰退,並且面臨著德、美等國的挑戰,英國人把帝國作為解決英國衰落問題的良方,在這一方面是沒有爭議的,但關鍵是採取何種方式使帝國成為英國力量的後盾。以上做法,使英國在19世紀中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由貿易帝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的國際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工業霸權不復存在,世界工場的地位也已喪失,自由主義賴以存在的基礎逐漸消失,因此自由主義進入急劇衰落的時代。
  • 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是英國,而是尼德蘭共和國
    關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第一時間想起的一定是那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也就是英國),還有法蘭西共和國(法國),這個中世紀末期後的「歐洲第一大國」。但,鮮有人知無論是大不列顛還是法蘭西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世界歷史上第一資本主義國家是是一個成立於1581年的叫尼德蘭共和國的「小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荷蘭。17世紀時,是其國力巔峰時期,在當時的海上是絕對的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