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價格高昂的「糖」給中國內地市場帶來的經濟變化

2021-01-13 歷史有魔力

引言

18世紀末,糖價普遍上升。1792年,廣州出口白糖價每擔5兩,但是,在北京內務府登記的價格是每擔10~17兩。當然,這是最好的糖的價格,同時,內務府帳本的真實程度很難說。

1793年,馬戛爾尼(Macartney)使團也支付了類似的價格,而且購買任何物品同樣支付較高的價格。由於米價被嚴密監督,內務府登記的價格較難以抬高。一擔米(約185磅)價為白銀1兩又300文,可供一名成年男子100天的食糧。

▲白糖

相比之下,根據馬戛爾尼的價目表,白糖1斤(1.33磅)價值100文,與中國步兵的每日工資大致相同,比馬戛爾尼使團僱傭的船夫工資高20文。甚至在廣州,糖的價格仍是非常昂貴。1791年,一名豆腐工月薪710文,外加夥食;1795年,一名在中國南部的榨糖工人月薪500~750文。1774-1816年間,一名刻書印刷作坊工匠月薪750~900文。農業部門的工資更低:例如,短期農工月薪450~500文,甚至有低至200文者。

從工資和價格結構看來,勞工階層根本買不起糖。他們至多只能購買售價1~2文的薄片花生糖或棉花糖,及一些零碎的蜜餞水果。對糖及其商品的主要需求,來自位於總人口頂端約2%的地主和士紳階級。他們的人均收入約是平民的16倍19世紀,在英國,因為糖價格急劇下降糖變成一種食品並且成為日常必需品。16世紀時,甚至加勒比海地區的糖已經容易獲得,一磅糖在英國的價格仍然與一名勞工整整兩天的工資相等。

▲英國勞工階層

17世紀期間,糖價跌了一半;1700-1750年間,糖價再下跌三分之一。1840-1850年間,英國糖的價格急劇下降,先是跌了30%,並在以後20年中進一步下跌25%。歐洲工業革命後接踵而來的物價跌勢,是製造技術革命的產物。不僅是蒸汽壓榨機、真空蒸發皿和運輸中的革命性改變使殖民地的蔗糖更便宜。19世紀中葉,新工業技術使東歐和法國的大量的甜菜糖容易得到。雖然單以價格不能解釋在英國糖消耗量的增加,但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糖需求的波動與其價格有直接的聯繫。19世紀,歐洲其他地方,糖消費量因較低價格而增高了水平。

尤其是19世紀中葉以後,英國實際工資不斷提高,工人階級家庭食品方面的開銷開始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改善。便宜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和土豆的消費量下降;鮮肉的食用(與鹹肉相反),加上晚餐吃的罐頭食品、無核葡萄乾、水果,以及可可等新飲料,進一步增加了糖的總攝取量。歐洲大陸政府津貼生產便宜的甜菜糖,使英國工廠逐漸用甜菜糖以製造果醬、橘子果醬、糖果、蜜餞點心和甜餅乾等,以迎合了某些階層的口味,替代來自殖民地的蔗糖。

▲草莓果醬

與明茨的見解相反,英國不止因糖價下跌而刺激了消費量。相對於歐洲生產甜菜糖而言,建立在殖民地奴隸勞動基礎上的加勒比海地區低效能的蔗糖生產,就顯得黯然失色。歐洲工業化生產的甜菜糖是成熟的資本主義產生的根本變化的顯示器之一,成熟的資本主義為城市工人和消費者提供了商品,如糖。在19世紀的中國,所有商品的國內市場仍然受到限制,糖只是其中之一。正式官方宴會上作為身份地位標誌而供應的糖、白麵粉、油、芝麻、幹水果、茶葉甚至新鮮水果等,正是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物品。

商業結構進一步說明國內市場的限制。在國內市場上,米糧是大量交易的商品,其次是棉布。然而,如吳承明所指出,鴉片戰爭(1839-1842)前夕,只有14.3%棉布的總產量在市場上銷售,其餘在小農家庭經濟中自給自足。雖然吳承明排除了為納稅而出售的部分糧食、棉布、絲綢、茶葉和鹽等,並將之包含在內,使市場銷售總數稍微上漲,但是市場的基本限制仍是明顯的。範毅軍把海關總收入製成表格,可看到1750年後貿易量的停滯,及1777年後的跌勢。由於中國人口規模的增大,可看到國內市場所受到的限制。

▲茶葉

正如對大量資本主義萌芽的詳細論證,中國農民是作為生產者而與市場相聯結的,顯然地,作為生產者的中國農民不是完全依賴市場的消費者:他們不必為生活在市場購買所有的必需品。中國主要飲食中的茶說明了這點。1840年,茶僅佔流通商品總值的7.75%。19世紀,與日常飲料所謂「白茶」(即白開水)的中國農民相比,英國工人不僅吃更多的糖,還喝更多的茶。國內市場是如此受壓抑,以至於明末,一個主要產茶地區建寧沒有進一步發展,16世紀初,該地區的產量便到達「平頂狀態」。茶葉和糖的消費者市場進一步受到19世紀基本商品如米等價格上漲的影響。

王業鍵將清代米糧價格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1644-1682年,在戰爭和大規模動亂年間,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價格下跌;1682-1800年,有溫和的通貨膨脹;1800-1850年,出現嚴重的通貨收縮,進一步減少農民的貨幣收入;1850-1875年,價格先是迅速上漲,繼而急轉直下;1875-1911年,價格暴漲,尤其1885-1911年間,增長了150%。整個19世紀,實際工資至多是保持不變。甚至教師,一個相對享有特權的階層,實際工資也沒有增加。

▲甘蔗種植

霍布斯鮑恩前列的國內市場發展的4項評判標準中,中國市場僅是通過人口增加而發展。它的特點是缺乏從非貨幣收入至貨幣收入的轉移,沒有出現人均收入增加;或是工業製品代替家庭產品。然而,是否存在著發展中國糖的市場的其他可能性呢?市場的重要性已經在關於經濟發展的論著中被反覆強調。自18世紀亞當·斯密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區域間的貿易導致了專門化;由於生產者渴求購買以前難以獲得的貨物,故而生產有市場需要的物品。

史密斯認為這些交易導致革新和積累,因為面臨競爭,生產者的反應是,通過採納最有效率的技術來削減成本,以至系統化地、不斷施加壓力使同行也這樣做。這一過程的反覆出現,勢必導致人均產出不斷增長。正如布倫納指出,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特色。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討論了貿易的角色和世界市場推動了現代紀元:「商品的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眾多歐洲和中國經濟史的學者,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都把貿易和需求解釋為使封建主義解體的關鍵因素。

▲馬克思

許多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研究者,包括上述的吳承明,對於市場的關注都歸向馬克思的解釋。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其他學者卻是明確地受亞當·斯密的啟發。科大衛指出:「中國鄉村商業化是運輸和工業發展的連續過程,而運輸和工業的發展打破了地方經濟的隔離狀態。」並且推斷:「其實中國鄉村貧困不是因為貿易過度,而是因為貿易不充分。」國內市場的擴張存在結構上的限制。總的說來,生產大部分必需品以及食物和衣服的農民,除鹽、醬油、火柴和小量食油以外,並非必須依賴市場。

結語

中國糖的市場在海外出現。在其他地方,包括鄰近的日本,農民經濟再生產的條件將開始變化。16世紀始,世界市場提供了中國充足的擴張機會。

相關焦點

  • 《國富論》中的18世紀四種經濟形態
    然而英國卻也為此背負了龐大的債務,以致於不得不在本土及殖民地加稅,這也是導致美國獨立的重要因素——但美國在獨立後依舊依賴於英國的資本與市場。此時的美國是一個新興經濟體,代表發展型經濟的突出點在於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書中舉例了其人口增速、就業以及工資-物價水平。
  • 200~300%的利潤:這不是傳銷,這是15世紀的歐洲
    15世紀末16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卡斯提爾和阿拉貢主導了一系列通往東方和美洲的航行,開闢了東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片前所未知的土地。到16世紀末,歐洲人對世界陸地面積的了解,比14世紀時增加了5倍。
  • 韓穎姣:港股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 成新經濟公司上市主要地點
    來源:新浪港股11月28日,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0年年會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 世紀經濟報導》承辦。新浪財經作為媒體支持。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高級副總裁韓穎姣發表視頻演講。
  • 王晉斌:新興市場要高度重視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化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以收盤價計,此次國際金融市場「大動蕩」至今,美元指數在3月18日上100開始,截止4月29日總計30個交易日,美元指數在100以上的一共有15個交易日
  • 19世紀末美俄兩國石油鬥法 發起全球價格大戰
    19世紀末,美俄兩國石油鬥法田 聿石油在俄羅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有著直接關聯。俄石油工業在沙俄時代形成工業化生產,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石油熱」曾令俄國經濟復甦。19世紀末,為爭奪石油出口的國際市場,美俄兩國石油商掀起全球價格戰。
  • 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
    學術界對於18世紀英國激進主義運動雖有所涉及,但主要關注中等階級激進主義運動,而事實上,工人階級在激進主義運動的舞臺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學界對此關注顯然不夠。基於此,本文將對18世紀末英國工人階級激進主義運動加以探討,以深化學界對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政治局勢的認識
  • 江春澤:催生20世紀末中國經濟體制大轉型的「呼喚」
    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本科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研究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訪問學者和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被選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理事或常務理事,中國南斯拉夫經濟研究會副總幹事(主持工作)。曾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外司副司長、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重大課題協調司司長。曾受聘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 ​​​​美圖: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西洋拆信刀
    美圖: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西洋拆信刀
  • 中國和美洲: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蔗糖技術上的革新與同化
    引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中國和美洲的蔗糖業都在改變。綿可數百英畝廣闊單作種植園的發展,及依賴奴隸耕作,成為巴西、秘魯和加勒比海糖產區殖民地的範例。在為歐洲市場儘可能多地生產糖的命令下,生產的技術參數有了轉換。在中國,17世紀蔗糖輸出額上升,甘蔗種植產生了巨大的擴展。社會變革也推動了技術革新。
  • TVB發力內地市場 《創世紀》《使徒行者》將拍續集
    為了進一步開拓內地市場,TVB藉此宣傳《幕後玩家》《城寨英雄》《巨輪II》《致命復活》《使徒行者2》等劇集,並派出20多位明星組成推廣團隊,包括陳豪、許紹雄、周柏豪、苗僑偉、蕭正楠、田蕊妮、陳凱琳、郭晉安、萬綺雯、黃德斌、黃宗澤等,他們多數人都在這些劇集裡有精彩演出。
  • 中國: 市場營銷20年
    無可否認,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市場營銷扮演了催化其過程成熟、反映其跌宕起伏的角色。不同於西方,其市場營銷理論的建立本身就是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商品供過於求等社會和經濟因素密不可分的;而中國工業化進程短、市場經濟不發達、商品供不應求的現實,決定了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市場營銷處於一個蒙昧期。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Hatcher號沉船的年代為1643~1646年,沉船中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青花瓷)的年代大約在1640~1645年,正好處在崇禎末至順治初。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
  • 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統治階級出現變化
    伊凡三世在完成了擊垮立陶宛的戰略目標之後,使得整個莫斯科公國一躍成為了莫斯科大公國,這充分證明了擊敗立陶宛之後的莫斯科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的實力,在當時的整個羅斯地區已經是一騎絕塵的存在了。隨著莫斯科大公國絕對統治力的形成,在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期,整個公國的內部社會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階級及其與大公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
  • 2010-2019中國內地市場十年巨變史
    時光網特稿 許多年以後,當後人回看中國的2010年代,「變化」一定是最常被提到的關鍵詞。在內地,電影作為大眾流行文化領域,市場化最徹底、競爭最激烈的一塊地,這十年用滄海桑田來形容都不為過。
  • 18世紀世界盡吹「中國風」,19世紀我國落後,中間發生了什麼?
    18世紀對整個世界來說都非同尋常,西方主要國家經歷著由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革命的過渡;而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在18世紀,我國在中西貿易交流中還是處於出超地位,中國的生絲、茶葉、瓷器等在世界上十分暢銷;而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是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歷史關鍵的轉折就在18世紀;從18世紀到19世紀這一百年裡
  • 中國婉言謝絕蒙古國,雖然市場很大,但高昂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
    蒙古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還是比較頻繁和密切的,並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蒙古國和中國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稱得上本是一家。因為在早些年間,中華大地的版圖是一片荷葉,而如今之所以變成了雄雞的狀態,就是因為遼闊的蒙古國從中華大地上獨立了出去。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 英國潮牌極度乾燥退出中國內地市場,歐美門店大量關閉!快時尚為啥...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近日,英國潮牌極度乾燥宣布退出中國內地市場。該品牌自2016年進入中國市場,四年時間已擁有不少粉絲,為何仍逃不過撤退的結局? 記者 劉小寒:我現在的位置是深圳海岸城,這裡曾經雲集了多家國際的快時尚品牌。
  • ——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四大變化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改變世界的「融」與「合」——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四大變化新華社記者 康逸 劉麗娜「主動融入世界」,幾年前,國際人士常用這樣的語句描述中國經濟。「與中國合作,搭乘發展的快車」,今天,人們更願意這樣看待中國。「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瞄準市場,不同凡響。大家好,這裡是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