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的年代》揭示「資本主義文化的悖論」

2021-01-08 騰訊網

▲ 日前,霍布斯鮑姆的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在英國出版。

▲ 埃瑞克·霍布斯鮑姆是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師。他1917年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2012年10月1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5歲。

▲ 從上至下的《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和《極端的年代》是霍布斯鮑姆最知名的「年代四部曲」。

去年10月1日,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瑞克·霍布斯鮑姆以95歲高齡去世。就在霍布斯鮑姆去世前幾個月,他還交出了一部書稿。日前,霍布斯鮑姆的這部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由小布朗公司出版,儘管這延續了「年代」的標籤,但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完整歷史著作,它收入了他晚年發表的一些書評和演講。

《斷裂的年代》與「年代四部曲」無關

去年埃瑞克·霍布斯鮑姆去世之後,就有報導傳出,他的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將會很快出版。書名延續了「年代」的標籤,這給他的讀者以極大的期待,因為這位史學大師在完成「年代四部曲」之後,居然還有一本「年代」從文化的角度來剖析現代社會。

所謂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分別是「漫長的19世紀」系列:《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 1848-1875》、《帝國的年代: 1875-1914 》,以及1994年出版的《極端的年代》,其美國版的副標題是「世界歷史:1914-1991」。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以其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饒有趣味的寫作方式,使這四部歷史著作能為普通大眾接受,甚至成為暢銷書。

但剛剛出版的《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可能會讓人有一些失望,因為這是一部已故思想大師的隨筆和演講集,徒有「年代」的標籤,該書收入了霍布斯鮑姆生前創作的書評、發表的各類主題演講,內容不僅和歷史有關,還涉及音樂、先鋒派藝術、左翼科學家、猶太歷史等等。儘管這些文章的內容有些散亂,不像其他幾部「年代」那樣氣勢磅礴,但主題還是一致的,就是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更重要的是,歐洲文化在20世紀末開始呈現「斷裂」,比如古典音樂已經沒有前景,而在19世紀末它還是那樣輝煌;比如在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市場的力量取代了國家開始贊助藝術。從書中可以看出,霍布斯鮑姆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未來是悲觀的。

霍布斯鮑姆在去世之前,已經為《斷裂的年代》寫了一個短序。在文章中,他力圖說明這些散亂的文章是自成體系,並與他之前的著作有相關性。霍布斯鮑姆說,他寫這些文章就是要揭示資本主義文化的致命悖論。19世紀的高雅文化——比如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只能為少數精英所消費,經濟增長使得高雅文化繼續發展;20世紀的消費文化讓更多人能消費文化,但與此同時文化開始呈現斷裂。在書中,霍布斯鮑姆有多篇文章涉及這個問題,但他沒有給讀者提供答案。在這些文章中,真正能體現霍布斯鮑姆洞察力的地方是,他關於19世紀歐洲猶太人如何加入到歐洲文化主流的論述。

終身的共產主義者

去年10月1日,埃瑞克·霍布斯鮑姆在倫敦去世。因為「漫長的19世紀」的「年代三部曲」,使他成為世界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漫長的19世紀」系列中,他關注19世紀工人運動,追溯了歐洲工業資本主義的崛起和社會的變遷。他又以終身的共產主義者自居,他堅信共產主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可能我們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可能我們看錯了人,但你必須投入這項事業,否則人活著就沒有意義。」霍布斯鮑姆的共產主義信仰,外界對這個標籤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他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

1917年十月革命,霍布斯鮑姆出生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一戰結束後,這個猶太家庭在維也納定居。1929年,他的父親猝死在自家門口,兩年後母親去世。隨後,霍布斯鮑姆被送到柏林和親戚一起生活。在魏瑪共和國最後的日子,霍布斯鮑姆成了一名充滿激情的共產主義者和布爾什維克。他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裡曾說,「十月革命的夢想依然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就像電腦硬碟上被刪掉的文章一樣,它們依然在等著被專家恢復。」就算希特勒上臺之後,他作為一個猶太人,作為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學生組織的成員,還在繼續散發黨的傳單。但幸運的是,在反猶浪潮開始之前,他已經被送往英國。

1936年,直到他進入劍橋大學後,他才圓了加入共產黨的夢。後來他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一名共產黨員。1939年,霍布斯鮑姆以最高榮譽從國王學院本科畢業,1942年取得碩士學位, 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1959年,他進入倫敦大學擔任教職,1982年退休後,他曾在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執教。霍布斯鮑姆的首部著作是1948年的《工人階級的轉折點》,這是對英國社會主義派別費邊社的研究,霍布斯鮑姆和克里斯多福·希爾、E.P.湯普森、雷蒙德·威廉斯等一起組成了英國「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他改變了人們對於歷史的傳統認識——「歷史是由重要人物所安排的一系列大事所組成的」。

「漫長的19世紀」系列為他贏得了最多讚譽,但也由於他激進的共產主義者身份,使得他的同行不斷詬病他對20世紀歷史的迴避。一直到80多歲,他才在《極端的年代》裡回顧20世紀,痛苦地清算與共產主義實踐有關的歷史。2011年,94歲的霍布斯鮑姆還出版了另一本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的大部頭著作《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故事》,他認為「在現在這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重新發現馬克思,是因為他在1948年對現代世界所作的預言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在該書的結尾,他說:「對於我而言,資本主義被丟棄的前景仍然是可信的。」

無論《極端的年代》還是《如何改變世界》,霍布斯鮑姆不會承認他所信仰的共產主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所以,有時候他又被認為是一個固執的共產主義歷史學家。

相關焦點

  • 遊戲論·文化的邏輯|《動物森友會》的晚期資本主義想像力
    兩者的不同在於,《魯濱遜》的故事發生在厄爾奈斯特·曼德爾所說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文明正向世界宣揚資本主義的偉大;而《動森》則開始於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想像力框架之下。眾所周知,在各類文藝作品中凡是取名「移居計劃」的,或多或少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所生成的人類生存困境相關,為了走出困境,資本主義社會多會選擇有組織的方式進行對外移民/擴張。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標誌?按照傳統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說法,技術的革新以及舊有社會組織的解體,是資本主義騰飛的必要條件。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西方專家將中國視為一個前資本主義社會。他們通常把「資本主義」等同於工業化和發明,等同於燃煤發動機、鋼鐵廠和化學機械工程的進步等引人注目的標誌。這些技術突破區分了「西方」和「其他國家」,正是它們在中國——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缺席,使其成為「前資本主義的」。
  • 作為悖論的「家園」揭示了一種靈魂的狀態
    在今天,很多堅固的東西都如哲學家所言煙消雲散了,家園也正在失落,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都處於一種斷裂、消逝的狀態。除了「形而上」的家園,「家」這一相對「形而下」的具體的概念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有人因此提出——網絡時代,何以為家?人們理想中的家園,可能是不斷追尋而不得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被迫遠離只能懷念的原鄉。
  • 費米悖論或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費米悖論就是認為,在理論上外星人或者是外星文明是存在的,但是怪就怪這他們為什麼一直沒有出現?僅僅是在我們銀河系中,我們現在觀測到的行星就有1000億顆。更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還尋找到了與地球整體情況相似度高達75%的類地行星,也就是所謂的「第二地球」。
  • 數字資本主義的「遮蔽」與「解蔽」
    特別是當數位技術與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成為資本積累的工具,以及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人類所經歷和正在經歷的就是席勒(Dan Schiller)所言的特殊品質的數字資本主義,其典型特徵就體現為「信息網絡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與規模滲透到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
  • 讀書~許多事實充滿了內在張力和悖論
    一是始終處於文化主流之外, 遭冷落、受批評、被否定。二是指為主流傾向支配的思想史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排斥性解讀,從而又添一層遮蔽。現在看來,近代思想史充滿了悖論。哪怕同一個現象, 其內含亦相當複雜,決非延續一斷裂, 激進一保守, 傳統一現代 等簡單兩分法所能把握。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一、什麼是悖論?悖論也稱為佯謬或詭局。特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通常從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
  • 大數據資本主義時代的馬克思
    大數據資本主義需要我們評估思想體系、知識形式、政治經濟、治理術、基礎設施、實踐、組織、機構、主體、空間[2]、時間、話語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下文將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對理解和批判大數據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馬克思在當下的重要性,然後介紹了大數據資本主義的概念,分析了數字勞動的悖論、數字資本主義危機和當下的意識形態,最後以對大數據資本主義替代方案的思考結束全文。
  • 決裂與逃離——談竊格瓦拉周某在晚期資本主義中的全面退場
    (因為主體間性本質上不是主體和主體的連接,而是主體和結構他意識形態的他者的場所相連接,權力製造開口的動機,話語發生於情境)在此,資本主義的邏輯以更深的層級,被轉喻到具有權力性質的,無法被反思觸及的深層文化符碼秩序內部,晚期資本主義由此成為了涵蓋一切的龐大結構,網羅著主體的理性與欲望,操持著主體的躁狂和抑鬱。
  • 充滿悖論的蘇聯外賓商店:一個令人虔敬的「普通名詞」
    外賓商店史中充滿了各種悖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市場是資本主義的,外賓商店卻以此方法為社會主義的勝利效勞。為了取得外匯現款,外賓商店犧牲了馬克思主義神聖的階級立場:在外賓商店裡,獲益的不是無產階級,而是階級異己分子——那些有黃金的人。
  • 史達林政權道路的盡頭是資本主義復闢
    史達林政權的終結,將會出現資本主義復闢。多伊徹不同意託洛茨基的這個觀點,他指出在史達林之後出,俄國並沒有發生資本主義復闢。相反,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克服官僚專制制度提供了可能性;由於工業化的實現,蘇聯工人階級的人數激增,因而削弱了資本主義復闢的因素。所以,史達林之後出現的不是資本主義復闢,而是黨內的改良。
  • 「創新達人」吳孔友:斷裂結構研究的深耕者
    在該項目中,吳孔友及其團隊精細刻畫了斷裂內幕結構,創立了兩側輸導中間隔擋的「雙通道」結構模式,揭示了斷裂帶的油氣輸導機理。團隊通過野外、巖心及井下觀察,剖析了不同結構單元巖石變形的差異性及主控因素,明確了滑動破碎帶具有明顯的斷裂角礫巖特徵,指出了斷裂結構發育受斷裂性質、規模、埋深及圍巖等控制,進而建立了正斷層、逆斷層及走滑斷層3類斷裂結構體模型,實現了理論創新。
  • 時尚小故事之朋克文化:70年代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
    在70年代的文化環境中,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對於年輕人而言,似乎像時尚、流行語、等等都是由搖滾產生出來的或者由其安排的,或賦予價值的。本來具有反叛性質的搖滾現在通過商業化已經被整合到主流文化之中了,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歌手轉而成為令人羨慕的暴富的明星。
  • 「好書推薦」禁慾、資本主義與「鐵的牢籠」
    韋伯發現,新教的「天職說」「預定論」「救贖確認」等倫理觀念和現代資本主義起源所需要的理性精神之間存在親和關係,客觀上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與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韋伯也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的後續發展並不需要再依賴宗教,但「鐵的牢籠」會掌控每一個「經濟人」。總體來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帶來了三個方面的思考:文化如何影響經濟?
  • 鮮水河斷裂帶基礎地質調查新進展:發現破解地震機制的主滑動帶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巴顏喀拉地塊北緣與東緣大型斷裂帶區域地質調查」項目組在四川道孚縣龍燈鄉基礎地質調查中發現了鮮水河斷裂帶的主滑動帶。該剖面為季節性洪流在河道內衝刷出的新鮮基巖剖面,約20米寬1.5米深,主要巖性為砂巖、粉砂巖,屬三疊紀侏倭組地層。斷裂的強烈活動使得剖面中的巖石發生強烈破碎。
  • 棉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 - 棉花帝國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丟失了世界工業的領導地位,西方國家的棉花工業優勢為全球南方國家所取代,亞洲的棉花種植和棉紡業生產在三百年之後重新崛起,貝克特在第十三章中用「全球南方的回歸」(The Return of the Global South)來形容這個轉移。對於這個新的階段,貝克特不再使用「棉花帝國」來描述,而是稱其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下一個階段」。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杜華博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焦姣博士,上海大學歷史系講師林煜堃,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孫宏哲,哈佛大學美國研究項目博士生於留振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很多中國讀者認為,本書的「戰爭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等核心概念看起來眼熟,它們都強調資本主義的暴力與血腥,令人回想起了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評。這些概念是否受到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研究的啟發?您如何看待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闡釋?還有哪些思想理論激發了您的創作靈感、滋養了您的理論構建?
  • 淺談西方抽象主義油畫產生的社會時代文化背景及其畫面表現
    西方抽象主義油畫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繼西方古典主義油畫、印象主義油畫之後興起的又一種油畫繪畫主要表現形式,曾在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的西方畫壇風靡一時。抽象主義油畫代表人物畢卡索也因此被譽為西方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 《未完成的進化》書評-進化的四種形態與悖論
    ,是純基因的;而在第二階段,文化和基因之間出現反饋,文化會改變基因,例如畜牧業影響乳糖耐受能力;而基因也影響環境,例如對瘟疫的免疫力會影響文化;而在第三階段,由於文化的傳播和改變速度,遠遠高於基因,由此人類的進化,變得完全由文化決定。
  • 《休克主義》作者:冠狀病毒是「災難資本主義」下的完美災難
    《休克主義》作者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將此波疫情歸類為一系列「休克」的最新案例:國家利用危機時刻,實現自由市場「」,雖對企業有利,但是後果卻可能惡化不平等現象,她將此現象稱為「災難資本主義」。克萊恩表示:「他們這麼做,並非因為這是減緩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他們提出這些構想是因為現在看見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