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霍布斯鮑姆的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在英國出版。
▲ 埃瑞克·霍布斯鮑姆是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師。他1917年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2012年10月1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5歲。
▲ 從上至下的《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和《極端的年代》是霍布斯鮑姆最知名的「年代四部曲」。
去年10月1日,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瑞克·霍布斯鮑姆以95歲高齡去世。就在霍布斯鮑姆去世前幾個月,他還交出了一部書稿。日前,霍布斯鮑姆的這部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由小布朗公司出版,儘管這延續了「年代」的標籤,但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完整歷史著作,它收入了他晚年發表的一些書評和演講。
《斷裂的年代》與「年代四部曲」無關
去年埃瑞克·霍布斯鮑姆去世之後,就有報導傳出,他的遺作《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將會很快出版。書名延續了「年代」的標籤,這給他的讀者以極大的期待,因為這位史學大師在完成「年代四部曲」之後,居然還有一本「年代」從文化的角度來剖析現代社會。
所謂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分別是「漫長的19世紀」系列:《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 1848-1875》、《帝國的年代: 1875-1914 》,以及1994年出版的《極端的年代》,其美國版的副標題是「世界歷史:1914-1991」。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以其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饒有趣味的寫作方式,使這四部歷史著作能為普通大眾接受,甚至成為暢銷書。
但剛剛出版的《斷裂的年代:20世紀文化與社會》可能會讓人有一些失望,因為這是一部已故思想大師的隨筆和演講集,徒有「年代」的標籤,該書收入了霍布斯鮑姆生前創作的書評、發表的各類主題演講,內容不僅和歷史有關,還涉及音樂、先鋒派藝術、左翼科學家、猶太歷史等等。儘管這些文章的內容有些散亂,不像其他幾部「年代」那樣氣勢磅礴,但主題還是一致的,就是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更重要的是,歐洲文化在20世紀末開始呈現「斷裂」,比如古典音樂已經沒有前景,而在19世紀末它還是那樣輝煌;比如在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市場的力量取代了國家開始贊助藝術。從書中可以看出,霍布斯鮑姆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未來是悲觀的。
霍布斯鮑姆在去世之前,已經為《斷裂的年代》寫了一個短序。在文章中,他力圖說明這些散亂的文章是自成體系,並與他之前的著作有相關性。霍布斯鮑姆說,他寫這些文章就是要揭示資本主義文化的致命悖論。19世紀的高雅文化——比如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只能為少數精英所消費,經濟增長使得高雅文化繼續發展;20世紀的消費文化讓更多人能消費文化,但與此同時文化開始呈現斷裂。在書中,霍布斯鮑姆有多篇文章涉及這個問題,但他沒有給讀者提供答案。在這些文章中,真正能體現霍布斯鮑姆洞察力的地方是,他關於19世紀歐洲猶太人如何加入到歐洲文化主流的論述。
終身的共產主義者
去年10月1日,埃瑞克·霍布斯鮑姆在倫敦去世。因為「漫長的19世紀」的「年代三部曲」,使他成為世界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漫長的19世紀」系列中,他關注19世紀工人運動,追溯了歐洲工業資本主義的崛起和社會的變遷。他又以終身的共產主義者自居,他堅信共產主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可能我們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可能我們看錯了人,但你必須投入這項事業,否則人活著就沒有意義。」霍布斯鮑姆的共產主義信仰,外界對這個標籤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他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
1917年十月革命,霍布斯鮑姆出生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一戰結束後,這個猶太家庭在維也納定居。1929年,他的父親猝死在自家門口,兩年後母親去世。隨後,霍布斯鮑姆被送到柏林和親戚一起生活。在魏瑪共和國最後的日子,霍布斯鮑姆成了一名充滿激情的共產主義者和布爾什維克。他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裡曾說,「十月革命的夢想依然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就像電腦硬碟上被刪掉的文章一樣,它們依然在等著被專家恢復。」就算希特勒上臺之後,他作為一個猶太人,作為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學生組織的成員,還在繼續散發黨的傳單。但幸運的是,在反猶浪潮開始之前,他已經被送往英國。
1936年,直到他進入劍橋大學後,他才圓了加入共產黨的夢。後來他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一名共產黨員。1939年,霍布斯鮑姆以最高榮譽從國王學院本科畢業,1942年取得碩士學位, 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1959年,他進入倫敦大學擔任教職,1982年退休後,他曾在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執教。霍布斯鮑姆的首部著作是1948年的《工人階級的轉折點》,這是對英國社會主義派別費邊社的研究,霍布斯鮑姆和克里斯多福·希爾、E.P.湯普森、雷蒙德·威廉斯等一起組成了英國「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他改變了人們對於歷史的傳統認識——「歷史是由重要人物所安排的一系列大事所組成的」。
「漫長的19世紀」系列為他贏得了最多讚譽,但也由於他激進的共產主義者身份,使得他的同行不斷詬病他對20世紀歷史的迴避。一直到80多歲,他才在《極端的年代》裡回顧20世紀,痛苦地清算與共產主義實踐有關的歷史。2011年,94歲的霍布斯鮑姆還出版了另一本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的大部頭著作《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故事》,他認為「在現在這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重新發現馬克思,是因為他在1948年對現代世界所作的預言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在該書的結尾,他說:「對於我而言,資本主義被丟棄的前景仍然是可信的。」
無論《極端的年代》還是《如何改變世界》,霍布斯鮑姆不會承認他所信仰的共產主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所以,有時候他又被認為是一個固執的共產主義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