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何進行宗教改革?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的需要

2020-12-15 趣史談號外郎

導語:1533年弗雷德裡克一世去世,依照法律,他的兒子克裡斯蒂安三世應該繼承王位。但這位王子信奉的是路德教(新教宗派之一),這與當時的貴族們信仰相悖。他們更願意支持曾在1523年被廢黜的克裡斯蒂安二世復位。為此丹麥爆發了內戰,在持續了兩年的戰爭之後,克裡斯蒂安三世取得了勝利。鎮壓了反對派之後,他立即開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並取得了成功。在整個歐洲都被羅馬天主教統治的背景下,為什麼克裡斯蒂安三世要反抗「權威」,支持宗教改革呢?

改革背景:贖罪券引發宗教改革,資產階級崛起擁護改革

500多年前,羅馬教廷教導信徒們除了信仰神之外,還必須做功德才能有得救的機會。最直接的贖罪方式就是購買「贖罪券」,正如其字面意思,只有用金錢才能換來救贖。這其實只是羅馬教廷為了籌措資金的藉口罷了。教會的聖職人員們借著職位之便,過著奢華糜爛的生活,而普通民眾卻帶著沉重的罪惡負擔和經濟壓力勉強維生。丹麥人民開始對其信仰的天主教產生懷疑。

而此時一個新的社會階級——新興資產階級正在歐洲大陸誕生。隨著各個民族國家紛紛脫離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脫離羅馬帝國的城市開始放棄原來被羅馬教會掌控的內陸運輸,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海上運輸。沿海城市的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處于波羅的海「大門」的丹麥,因其掌控著海上貿易運輸的重要關卡,該國資產階級迅速崛起,甚至可與貴族、教會的勢力相抗衡。

從小受教於兩位路德派老師,耳濡目染的吸收著路德派的教義的克裡斯蒂安三世看到了時機,一個可以實現丹麥稱霸歐洲,成為歐洲強國的好機會已經到來。路德教提倡「因信稱義」,人們不必聽命於上帝,人生來平等,只需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這個順應民意的新教成為這場變革的「藉口」。於是,一場由王室主導,中產階級協助,通過信仰連接的宗教改革蓄勢待發。

克裡斯蒂安三世是如何進行宗教改革的

宗教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達成的,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了成功實現改革謀劃良久。

1523年繼承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爵位的克裡斯蒂安三世,首先在什勒斯維希北部的公國進行了宗教改革。並任命了兩名來自德國的路德教神學領導他的「王室教堂」。 他要求牧師宣誓效忠於國王,並在新成立的哈德斯列夫的神學院中接受路德教派傳道。這時他已經展露出加強中央集權的意願。這為他日後執掌全國進行改革奠定了基礎。

1525年左右,農民拒絕向教會納稅,教會對此感到不滿。從此天主教的高貴貴族們與貧苦的農民們站在了對立面。斯科訥和日德蘭半島發生的農民動亂進一步推動了宗教改革的步伐。丹麥出現了天主教和路德教派兩座教堂共存的現象。路德教派的傳教活動在大城市裡迅速展開,並受到王室的保護,其影響力逐漸超過天主教。

1536年,此時已經33歲的國王,終於要在自己的政治抱負上大展身手了。經歷過內戰後的哥本哈根(丹麥首都)已經千瘡百孔,滿眼皆是殘垣斷壁。然而人們依舊期待敬仰這位有著「鐵手腕」的君主,國王此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要一口氣徹底擊敗丹麥殘存的天主教。這項決定得到了世俗議員們的全力支持。8月20日,國王在貴族們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抓捕了哥本哈根所有的羅馬教會主教,將其財產盡數沒收。國王將這些財產一部分收歸國有,一部分分給貴族,這使得王室的資產迅速增長、社會地位逐漸上漲,並安撫了貴族們躁動不安的野心。

同年10月28日,國王在根本哈根舉行議員會議,會議上強調:每個公民都有自主選擇信仰的權利,如果人民支持路德教,他將在全國各地推行新教。最終他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確立路德教為丹麥國教。在各地建立路德宗國家教堂,重新任命路德教派主教。這宣告著丹麥羅馬教會的終結。國王通過設立一系列宗教節日來慶祝王室宗教改革的勝利。

1537年8月約翰·布根哈根應邀為國王加冕。9月,國王與其他幾位路德教派主教被任命共同領導教會,這意味著使徒繼承制在丹麥被廢除。原則上幾位主教地位相同,但實則都追隨於國王的領導。

同年,國王籤署了《教會法令》。法令首先強調了國王的權力,將教會的控制權從地方轉移到了王室,實現中央集權。法令也對、教育、醫院、教堂管理人員等方面作出了規定。更多社會底層的人通過教會學到了算術和文學,教堂裡精美的壁畫已經聖經中的插圖,帶來的是人民藝術修養的提升。教會為老人,窮人,病人們設立了許多福利機構。路德教倡導有能力的人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社區與社區之間,人與人之間應該互惠互利,互幫互助,這為現代福利國家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法令頒布一周後,因為宗教改革而在1530年關閉的哥本哈根大學重新開放,成為一座教會大學。學校裡的傳道士為大家傳教、講道,國王甚至親自參加一些講座活動,以此來鞏固宗教改革的成果。他認為任命神職人員是王室的一項重要任務。路德教派的制度正在這個國家,這個社會被逐漸建立。

宗教改革背後的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

丹麥的路德教派與德國不太一樣:丹麥教會更加制度化和正規化。而德國教會有時在處理禮儀議程方面有更大的行動自由。這是因為丹麥的宗教與政治聯繫更為密切。那麼丹麥的宗教改革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政治目的呢?

剛剛登基的克裡斯蒂安三世是靠德意志的僱傭軍取得內戰勝利,坐上王位。但能否坐穩王位,將王權牢牢地握在手裡,國王對此並不能信心滿滿。當時的歐洲各國因為沒有自己的常規軍,花錢請僱傭軍作戰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僱傭軍能否忠於僱主卻存在太多的不定因素。因此創建一支自己的常規軍,一支能夠為國而戰,為民族而戰的軍隊就成為克裡斯蒂安的願望。民族主義應運而生。

既然共同的信仰能掌控一支軍隊,那為什麼不能組建一個擁有共同信仰的國家呢?擺脫了羅馬帝國,脫離了天主教的丹麥猶如一盤散沙,但新教的出現讓大家有了共同的信仰群體,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丹麥追隨國王共同信仰路德教的教徒超過七成。所謂,心往一處用,勁往一處使。國王無論是世俗社會還是宗教教會,都成為人民的首領,加強中央集權,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通過宗教改革頒布的《教會法令》,國王成為全國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他與貴族階級牢牢掌握了全國的政治、經濟大權。在國王的帶領下,丹麥先與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結盟,為了抵禦查理五世的襲擊。後來又加入新教國家組建的中世紀聯盟,積極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該聯盟兼具保護性和防禦性,一國有難,八方支援。各國間還利用政治聯姻使聯盟變得更加牢固。丹麥藉助聯盟成員國不斷壯大國家實力,發展經濟。這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北歐逐漸崛起。

結語:改革開啟了丹麥近代化

丹麥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歷史發展,社會背景促使的產物,更是丹麥國王順應民意,秉持著「大眾幸福主義」 將人民拯救與水深火熱之中的變革,其本質是為了實現構建民族國家。宗教改革不僅瓦解了歐洲封建制度,而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歐洲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

丹麥的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只有得到人民的認同,丹麥王室才能倖存下去。」丹麥王室是世界上不多見保留至今深受人民愛戴的王室。現如今的丹麥人民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社會發展良好,常年高居《世界國家幸福報告》榜首。這當然不能全歸功於宗教改革,但不得不承認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指導改革的思想更加重要。民意才是立國之本。

參考文獻:

1. 周施廷:《丹麥宗教改革與新教國家聯盟的形成》

2. 莊慶:《宗教與政治-從宗教哲學觀點看今天兩岸的政教關係》

相關焦點

  • 縱觀中東|什葉派集體認同與黎巴嫩民族國家構建
    19世紀中葉以來,現代黎巴嫩民族國家逐漸形成。黎巴嫩從最初馬龍派—德魯茲派兩極體制,經過以馬龍派為主導的階段(1860~1943)、以馬龍派—遜尼派夥伴關係為核心的階段(1943~1975),通過黎巴嫩內戰(1975~1990),確立起以黎巴嫩為「永恆祖國」的原則。這一原則最終為黎馬龍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所接受,成為黎民族國家構建的基礎。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作為近代歐洲的重要國家,普魯士改革對於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最為廣泛。歷史上的普魯士王國,前後共進行過三次改革,分別是腓特烈大帝改革、威廉三世改革以及俾斯麥改革。這其中,尤其以威廉三世改革最具特殊性和全面性。施泰因的行政改革所謂威廉三世改革,又稱作施泰因-哈登堡改革。
  •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其次,英國王權在玫瑰戰爭和宗教改革中取得的統治地位為民族國家提供了一種保障;最後,自古以來就具有獨立性政府職能的國家機構的改革和完善又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組織基礎。[9](P205)但是,隨著教會不斷介入和幹預世俗事務,教會權力與世俗權力在政治、經濟權益上的衝突愈演愈烈,教權與王權之爭長達幾個世紀之久。而王權最終戰勝教權,是從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開始的。 亨利八世以離婚案為藉口向宗教界發起了挑戰,斷絕同羅馬教廷的關係,開始親自領導英國的宗教改革。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阿頓,然後在各地新建神廟,目的就是通過否定阿蒙神和一切諸神,另立宇宙唯一神阿頓,這叫一神教宗教改革,以此來取消阿蒙神廟祭司集團在國家的特權地位。但蘇美爾——阿卡德和巴比倫的文化和宗教並未滅絕,其重要因素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適應新的社會政治需要而得到新的發展。蘇美爾宗教祭司已經建立了以神廟和祭司為中心的城市國家,把自己變為統治者。這是歷史的進步,不會再次倒退到原始的氏族制社會去的。
  • 高二歷史教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在此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直接促成了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民族主義是都鐸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七世用以維護王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此後由亨利八世出於個人私利而發起的宗教改革則進一步激發了英格蘭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同時也破除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們的思想得以從天主教的神權束縛中解脫出來。
  • 1848序曲:44個國家,87個民族,歐洲為何有這麼多的國家和民族?
    在這個時代的民族改革家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政治家或學者,他們提倡的是在當前政府制度下,對民族文化、語言進行現代化改革。而這類改革家只存在於奧地利帝國,原因是當時歐陸上的其它強國要麼像法國、英國一樣已經完成民族國家化,要麼像普魯士、俄羅斯一樣擁有極為保守的政治制度。
  • 弗朗索瓦一世前期「PICK」宗教改革,為何後期卻「翻臉」鎮壓新教徒?
    他這一生政績卓然,推動文藝復興,支持宗教改革,將君權集中化推向高潮,締造了法國一段極繁榮的歲月。弗朗索瓦一世是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的旁支,父親早逝由母親艱難養大,最初的困苦歲月磨礪了他的意志。在命運的兜兜轉轉下,法蘭西的皇位來到他的手上,或許他想向世人證明雖然出生旁支自己依然擁有君臨天下的氣魄,在登基後便進行各項改革推進法國發展。
  • 政治改革是西方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有名詞,但現在……
    我問他,89%的法國人認為自己國家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你有沒有研究一下,如此廣泛的不滿中有多少是屬於人權問題,太多了。關於美國,我記得我們在這個節目裡也講過,歐巴馬總統上臺的時候,口號就是改革。結果8年過去了,他就推動了一個醫保改革,但川普上臺之後又把它給推翻了,等於沒有改。我想說的是,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各國其實都面臨著很多挑戰,都需要進行改革。
  • 【中東政治與社會】伊拉克雅茲迪民族的歷史生成與演變
    謝赫哈桑時期,雅茲迪民族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哈桑集軍事、政治和宗教領袖於一身,其支持者是信奉蘇菲神秘主義的阿達維斯,這與雅茲迪民族中信仰摩尼教的沙姆撒尼部落產生了利益衝突。沙姆撒尼部落與魯魯遂達成一致,在魯魯的協助下,置哈桑於死地。謝赫哈桑去世後,阿達維亞教義在雅茲迪地區的發展逐漸走向衰落,令雅茲迪民族在宗教信仰和部落權力之間重新尋求平衡。
  • 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西城區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聽取2020年民族宗教等工作匯報
    會議聽取了關於2020年西城區民族宗教工作的匯報。會議指出,多年來,我區民族宗教工作紮實,民族宗教界人士始終跟黨走,統戰系統和民族宗教部門工作同志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真心交朋友,真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為我區民族宗教工作奠定了紮實穩定的工作基礎。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民族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 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出現在古代的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和印度,波斯,還有以色列,隨著這些文明古國的產生,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就演變成國家——民族宗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個文明古國的宗教不僅是世界宗教史上最早產生國家——民族宗教的,而且也正是他們最早創造了神聖的宗教經典,也就是經書。
  • 宗教為何在古代中國如此「順從」?
    一、本土宗教的出現及外來宗教的本土化在中國,西漢初期,孕育於春秋戰國的儒家不斷發展,通過董仲舒上書,逐漸開始了學術與國家政治的結合,成為此後的封建王朝思想正統,並在發展中出現宗教化傾向。要探討中國的宗教發展,就需要重視中國的國情。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從政治上看,絕大多數時期強幹弱枝,中央皇權在法理上擁有絕對權威,在實際操作中也有相當大的權力。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這也是為何愛爾蘭最後以分裂結尾的原因,也是愛爾蘭到現在還未能真正實現統一的原因所在。但是愛爾蘭這個國家能夠形成多元民族認同,其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一、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愛爾蘭的三種不同的民族認同主義,下面我們詳細說明一下這三個民族主義各自表現和傳達的政治、宗教等觀念。首先是這三種不同的民族認同是同愛爾蘭國家主要的宗教觀念是緊緊聯繫起來的,宗教衝突和民族認同是相互伴隨著而存在的。
  • 自治區科協黨組專題學習黨的統戰、民族團結及宗教理論政策法律法規
    民族團結、宗教理論政策法律法規,學習《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自治區科協黨組專題學習黨的統戰、民族團結及宗教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會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
  • 美國多位宗教領袖討論信仰在政治、分歧領域和共通點中的作用
    在史密斯分享觀眾所提出的問題供他們進行回答之前,小組成員們分享了他們對美國宗教及政治狀況的看法。根據摩爾的說法,「宗教不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政治,政治也不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宗教。就我而言,作為耶穌基督福音的宗教不是任何目的的手段,而必須就是目的本身。」他強調:「在我們宗教社區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與之抗爭的一件事就是憤世嫉俗意識。這種意識經常自以為是地稱宗教和其他任一領域都是獲取或維持權力的另一種形式。這絕非宗教。」
  • 紅河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要職責
    (二)組織開展民族宗教理論、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工作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負責民族宗教動態和信息的匯總、分析,提出政策建議。  (三)負責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履行民族宗教工作相關職責,推進民族宗教事務法治化、社會化管理工作,促進黨和國家民族宗教政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有關領域的貫徹落實。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二)學理性缺位弱化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支撐1.學理性是構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理性之維。開展思政課的前提是依據「立德樹人」目標建構的理論體系,其部分主題由政治決定,部分內容直接為政治服務。理論體系與政治話語的本質相通,其根基源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