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來中國瘟疫災害時空變化:有880個「疫災之年」

2020-12-17 新湖南

瘟疫災害(簡稱疫災)是指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大規模流行所導致的生物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所有自然災害中最頂級的災害。導致疫災的病原體始終存在於自然界中,認識疫災的時間演化和空間分布對人類社會防治疫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我國有汗牛充棟的疫災史料

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了「疫」字,我國現存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山海經》就有疫災與動物關係的記錄。中國古人一方面不斷遭受著瘟疫侵襲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不斷記錄著這些痛苦以警示後人。正史、方志、實錄、檔案、文集、醫案、報刊等歷史文獻都保存有豐富的疫災史料。華中師範大學龔勝生教授及其團隊對中國歷史疫災資料進行了系統集成,於2019年底完成了《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彙編》系列叢書的編纂工作,該書收錄疫災史料34056條,建立了長達2720年(770BC-1949AD)的世界上最長的疫災序列(圖1)。

華中師範大學龔勝生(第一作者)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陳發虎(通訊作者)等人基於《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彙編》資料,使用「疫災指數」(連續10年間發生疫災的年數)和「疫災年數」(某縣域累積發生疫災的年數),討論了我國秦代以來近2200年的疫災時空變化特徵及其可能機制。

圖1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彙編》

中國歷史疫災的時間變化特徵

220BC-1949AD間,我國共有880個「疫災之年」。從十年疫災指數看,過去2200年來,我國疫災流行有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兩漢時期疫災約20年一流行,魏晉南北朝約5年一流行,北宋時期3年一流行,民國時期無年不流行。整個歷史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圖2):

第一階段(220BC-1000AD):疫災指數在5以下,平均1.46,漢、唐盛世疫災指數最低,東漢晚期和魏晉南北朝疫災指數較高,成為2200年來第一個疫災高峰期。

第二階段(1000-1450AD):疫災指數顯著升高,平均4.64,鋸齒狀波動升高,僅1240-1280AD和1430-1440AD期間疫災較少。

第三階段(1450-1949AD):2200年來疫災最頻繁的階段,疫災指數平均高達9.44,幾乎年年都有疫災發生。

除了上述三大階段總的上升趨勢外,前兩個階段都顯示出,疫災還存在百年尺度周期的鋸齒狀變化,即疫災指數先逐步升高,然後快速下降,這在平滑數據中顯示更為清晰(圖2)。

圖2 中國2200年來疫災指數變化圖

此外,疫災的發生還存在季節性的差異,如天花、鼠疫、肺炎疫多流行於冬春季節,霍亂、痢疾、瘧疾多流行於夏秋季節。在過去2200年裡(220BC-1949AD),疫災主要發生在夏、秋、春三季。宋代以後,每次疫災流行的範圍可以分辨到縣,在過去1000年裡(960-1949AD),仍然是夏、秋、春三季疫災嚴重。並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疫災發生的季節偏向性並不完全一樣,比如有的階段疫災只有1-2個季節發生,有的階段則有2-3個季節發生,還有的階段則有3-4個季節發生;有的階段疫災主要發生在夏季,有的階段疫災主要發生在秋季,有的階段主要發生在夏秋季,有的階段疫災主要發生在冬春季。晚清民國時期,不僅年年都有疫災流行,而且一年四季都有疫災流行,疫災的季節性特徵趨於淡化。

中國歷史疫災的空間分布變遷特徵

疫災不同於其他自然災害,疫災具有人口密度依賴性,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疫災相對多發;疫災也具有空間蔓延性,人口流動性較強的交通樞紐和交通沿線,疫災相對多發。中國歷史疫災分布的空間異質性明顯,在省域尺度上,過去2200年來(220BC-AD1949),我國各省區疫災年數的分布具有明顯的東、中、西梯度差異,東南部最多、中部其次、西北部最少,疫災空間格局與人口空間格局基本一致(圖3)。

隨著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空間格局的演變,我國疫災流行的區域也隨之變化。2200年來,我國疫災分布變化的總體趨勢是疫災重心由北向南遷移。先秦兩漢時期,我國疫災重災區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隨後便逐步從北向南遷移,漢晉時期向南擴展到長江及其重要支流沿線地區,唐宋以後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和閩浙地區,元代以後進一步擴展到兩廣、雲南;明代海南開始有了疫災流行,清代臺灣、東北、新疆等邊疆地區也成了疫災流行區。

圖3 中國歷史疫災的空間分異圖

(a) 2200年來按省域統計;(b) 300年來按縣域統計

中國歷史疫災發生的誘因

(1)自然因素。中國過去2200年來的疫災指數與溫度、降水呈顯著性負相關,表明寒冷時期疫災頻發,溫暖時期疫災稀少,前者如魏晉南北朝寒冷期、明清小冰期疫災,後者如秦漢暖期、隋唐暖期(圖4)。據陳發虎院士研究,由於中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上的溫暖期為東亞夏季風的強盛時期,東亞夏季風的強盛會帶給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降水增加,從而促進雨養農業發展,形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治世」時代,疫災相對稀少;相反,歷史上的寒冷期為東亞夏季風的衰退時期,東亞夏季風的衰退導致我國降水普遍減少,旱災頻發,農業歉收,戰亂連綿,形成社會動蕩、國家分裂的「亂世」時代,疫災相對頻繁。以上事實表明,氣候變化是影響我國疫災長期變化的重要因子。

(2)非自然因素。雖然氣候和環境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疫災發生的頻率,但是佔主導地位的還是人類活動。據陳發虎院士對我國北方沙塵暴變化的研究,近2000年來,人類活動已經超過自然因素成為了引發環境變化的主導因素。在溫暖溼潤時期(如漢代、唐代、中世紀暖期),自然條件下本應沙塵暴少發,但由於人類對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土地的過度墾殖,加劇了植被破壞,導致沙塵暴頻發(圖4)。影響疫災長期變化最重要的非自然因素是人口變化。2200年來,特別是在五代十國以後近1000年裡,我國人口逐步增加的趨勢與疫災指數逐步升高的趨勢基本一致(圖4c),說明人口越多越密集時,疫災越易流行。其次是社會狀態,一般而言,「亂世」疫災多,「治世」疫災少。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戰爭多發,疫災也高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災高峰期;而漢唐盛世,社會穩定,戰亂稀少,疫災也少發(圖4b)。

圖4 我國近2200年來疫災頻度變化(a)及其與我國戰爭頻率(b)、人口數量(c)、華北沙塵暴(d)、東亞季風區降水(e)、北半球(f)和我國(g)溫度變化的對比。圖上方標出了我國的主要朝代。圖1a中的粗線為50年滑動平均。圖1b中戰爭頻率為每連續10年間在我國範圍內發生的戰爭總次數,統計自《中國歷代戰爭年表》

中國歷史疫災的現代啟示

(1)疫災與人類相始終。病原體與人類同進化,致病微生物是人類始終面臨的重大威脅。我國南方溫暖溼潤氣候和生物繁茂的自然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口聚集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均有利於瘟疫的發生和擴散,其作為主要疫災流行區的空間格局將長期穩定。

(2)疫災關係國家安全。人類幹擾自然的程度越來越深刻,人類面臨的疫病風險也越來越多。濫食「野味」的陋習,使得原本僅存於野生動物身上的致病微生物被帶到人間,從而導致新的傳染病發生。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是保障生命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

(3)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歷史使人明智,鑑古可以知今。揭示我國歷史疫災的時空變化規律,總結我國歷史疫災應對的經驗教訓,對於當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和應急管理具有重要借鑑作用。

[責編:萬枝典]

[來源:「中國科學雜誌社」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我國瘟疫首次出現在何時,為何大戰之後必有大疫,大災後必有大疫
    有人曾經統計過,幾千年以來,導致人類非正常死亡的排名前三的原因一直沒有變過,它們分別是饑荒、瘟疫和戰爭,那麼從人類歷史來看,實際上無論是饑荒還是戰爭,都和瘟疫有關。所以我們古人有說過,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大戰之後必有大疫。
  • 春秋戰國,有哪些災害救助措施?祭祀禳災、省用度災、薄徵緩刑
    《史記》記載,「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秦始皇四年時期,有一次嚴重的傳染病流行,造成疾病的原因是秦國連續三年大旱,蟲害猖獗,饑荒遍起,疾病、傳染病等次生災害隨之爆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積極實施祭祀禳災,主要有定時祭祀和臨時禳災兩種方式,定時祭祀山川之神,日月星辰之神,在固定的節氣舉行祭祀活動,以祈求沒有風霜雨雪失常的災害;臨時禳災就是針對災害突然發生時所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少瘟疫,古人是用什麼辦法來防控和救治的
    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人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對人類造成的殺傷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無辜百姓死亡。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0年「齊大災」。
  • 古詩文裡的瘟疫:杜甫染疫,隔一天發作一次
    根據《漢書》《後漢書》的記載,兩漢僅中原地區就爆發瘟疫20次,平均下來,每22年中原就爆發一次瘟疫,頻率之高,可見一斑。而東漢更是多大疫,洛陽則是重災區,史料上有記載的東漢洛陽瘟疫就有16次之多。為何是洛陽頻發瘟疫呢?有說法稱,洛陽作為帝都,繁華無比,西域東瀛北狄南蠻都會來洛陽朝貢貿易,人多了病毒來源廣了,而病毒跨省甚至跨國到洛陽,洛陽人沒有抗體自然容易染病。
  • 民國時湖北鬧瘟疫有何特點?遠離武漢就安全,靠近就危險
    「瘟疫」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有其特殊的涵義。通俗來說,瘟疫是指「容易引起廣泛流行的烈性傳染病」。』用更專業的中醫醫學術語來表述,就是「屬溫病學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兇險並具有大流行特徵的一類疾病」,也是「具有溫熱病性質的急性傳染病」。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最嚴重的地震,旱災和瘟疫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和近況 自然過程的變異是原來就有的,它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人類的出現及人類對自然過程變異的不適應,因此,有了人類,自然過程變異就成為自然災害。
  • 人定勝天:5000年來,中國人與瘟疫的戰鬥史!
    宋代因為戰亂的原因瘟疫也是頻發,根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冬天,來自淮甸地區到江南躲避戰亂的二三十萬老百姓,因為在山谷裡聚集,爆發瘟疫,加上凍死餓死的,僅有一半人活了下來。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
  • 古代瘟疫大流行導致滅國的有哪些你知道?
    1344年,中國淮河流域爆發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絲路」將之傳到印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同時期蒙古人西徵時,將染疫屍體用投石機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歐洲各處。造成1347年歐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談》即是以這場瘟疫為故事背景,描寫浩劫下的人性。
  • 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歷史視角看瘟疫》課程中,講述了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傳染性瘟疫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
  • 瘟疫在我國幾千年的發生規律,都在這10分鐘的視頻裡了
    此外,視頻中還總結了幾千年來瘟疫在我國發生的歷史規律,認為國家安定、經濟繁盛是預防瘟疫、戰勝瘟疫的重要前提。 中國可追溯的瘟疫歷史約3500年。從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到公元1911的清朝末期的2681年中,信史記錄的災疫之年有669年,平均每4年一次。
  • 古代那些瘟疫大神,有人間帝王,有漂亮鳳凰,還有一隻奇怪的小鳥
    西王母,就是西遊記中開蟠桃盛宴的那位,在中國最古老的神仙圈兒裡,西王母是掌控疾病疫癘的大神,也被稱為疾病之神,「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司天之厲及五殘。」這裡面的「厲」指的就是「癘」和「疫癘」。
  • 2019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乾旱地震地質災害等為主
    中國氣象網訊來自應急管理部網站消息,2019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乾旱、地震、地質災害為主,森林草原火災和風雹、低溫冷凍、雪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較近5年均值分別下降25%、57%和24%。2019年全國自然災害主要特徵有:洪澇災害「南北多、中間少」,中南、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高發2019年全國大部降水偏多,總體呈現「南北多、中間少」。
  • 海賊王930集——疫災奎因
    而本次停止更新的內容的主角便是三災中的疫災奎因。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奎因吧。奎因是百獸海賊團大招牌,名聲遠播的「三大災害」之一,因喜歡研製各種化學物品而稱為「疫災」,龍龍果實-古代種-腕龍形態能力者。作為四皇凱多的心腹,奎因賞金高達13億2000萬貝裡,他在百獸海賊團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傑克都尊敬的人,甚至對燼也毫不客氣,管理著最強的六名臺柱「凌空六子」。
  • 三大災害已出場無齒翼龍和猛獁象,奎因的果實會是什麼呢?
    海賊王新世界的四皇,個個實力強勁,地盤廣大,能徵善戰的部下數不勝數,作為海陸空最強生物的凱多,百獸海賊團的老大,麾下三大災害,凌空六子,眾多臺柱數不勝數。而作為百獸海賊團的大招牌「三災」也在眾人的視線中逐漸浮出水面。
  • 中醫戰「疫」三千年 哪些絕活可借鑑?
    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張仲景雕像明代吳又可所著《溫疫論》電影《大明劫》中的吳又可(馮遠徵飾)近三千年來,較大規模的瘟疫在中國就發生了數百次。曹植的《說疫氣》則記載了發生在公元217年那次疫情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 【方志四川• 人物】中國瘟病學奠基人吳有性,400年前首提瘟疫...
    據史料載,崇禎末年,我國曾經有過一次大瘟疫。乾隆《吳縣誌》記載,吳縣在崇禎十四年、十五年連續兩年大災之後又大疫,是「宋建炎金兵慘掠後,未有此奇荒」。該志卷26《祥異二》稱:「十四年辛巳正月二十日至三月,多大風,揚沙昏蔽天日……五六月,亢旱無雨,蝗來,米價每石貴至三兩有奇。秋初,蝗,復生蝻,禾稼食盡。復生五色大蟲,齧菽,米益騰貴。自四月至冬,比戶疫痢。
  • 人類史上的五大恐怖瘟疫,哪種致死率最高?
    尤其是醫療水平還非常落後的古代及尚不發達的近代,瘟疫是人口大幅減少的第一大殺器,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五大瘟疫如下,排名不分先後。查士丁尼瘟疫: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公元541年,先是在東羅馬帝國屬地的埃及,接著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區。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
  • 從戰爭與瘟疫,來回顧抗生素的發展史
    在《道德經》的記載中,有這樣一句話引人深思:「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古代頻繁的戰爭,加上衛生條件的落後,很容易發生瘟疫,而戰爭帶來的人口密集和血流成河,又加快了瘟疫的傳播速度。
  • 古人如何對付帶來瘟疫的鼠類宿主動物?
    2003年的「非典」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追蹤SARS來源,結果發現蝙蝠和SARS的源頭有強關聯。蝙蝠在民間稱為:天鼠、飛鼠。因為它很像一隻會飛的鼠。人類和鼠類帶來的疫災打了幾千年交道。不論是農耕的破壞還是疾病的傳播,鼠類一直是人類的心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