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爾尤裡耶維奇萊蒙託夫是俄羅斯著名詩人,他自幼聰慧,也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對詩歌藝術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偉大的文學家普希金死後,菜蒙託夫寫了一首《詩人之死》,控訴對普希金進行迫害,從而名震詩壇。
他的長詩《關於沙皇、侍衛和勇敢的商人之歌》,也鞭撻了沙皇的暴虐,歌頌了平民的勇敢和正氣。長詩《惡魔》和《童僧》,則表現了對於自由的渴求。他的小說《當代英雄》,也是俄國文學中的經典著作。
萊蒙託夫曾被放逐到高加索山區,後來死於一次決鬥,當時他只有27歲,真令人心痛。下面介紹萊蒙託夫的一首詩, 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
《帆》
作者:萊蒙託夫
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雲霧裡,
有一片孤帆,在閃耀著白光!
它尋求什麼,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什麼,在可愛的故鄉?
波濤在洶湧一一海風在呼嘯,
桅杆弓起了腰,軋軋得作響。
唉!它不是在尋求什麼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藍天還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黃色的燦爛的陽光。
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風暴,
仿佛是在風暴中才有著安詳!
這首詩創作於1832年,當屬萊蒙託夫最著名的詩篇之一。當時菜蒙託夫住在彼得堡,詩中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心情和處境。
帆是詩人的化身,在大海的狂風巨浪中,一片孤帆頑強地與之抗爭,詩人藉此表達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勝利的渴望。
開篇就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場景,遼闊大海、雲霧迷茫,一片孤帆、閃耀白光,淡藍色的雲霧與白色的孤帆,形成強烈的對比。
接下來詩人先拋出兩個問句,也引發讀者的思考。這一葉孤舟為何要離開故鄉,又為了尋求什麼而航行到遠方?
其實這也是詩人經常拷問自己的問題,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思考,沒有誰可以一直安枕無憂。而對於年輕的知識分子來說,未來更是他們極其關心的問題。
看似波平浪靜的大海,隨時都會風起雲湧,掀起滔天巨浪。人們一定會擔心,如此單薄的片帆,怎能抵擋狂風暴雨?
詩人果然並沒有立刻回答剛才的問題,卻轉而描寫孤舟的危險處境。呼嘯的海風、洶湧的巨浪,將桅杆壓迫成弓形,並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響,似乎立刻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詩人也感慨地說,這不是在尋求幸福,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正當所有人的手心都捏著一把汗,甚至都在為其祈禱時,詩人並沒有講述最後的結局,卻反而又轉換筆墨,不過更顯含蓄。最後一段描寫周圍的環境,海水清澈、陽光燦爛,一切似乎都在剎那間變得安詳。
沒有了烏雲壓頂,不見了洶湧波濤,片帆反而覺得有點不踏實。他開始祈求風暴,似乎自己就是因為狂風巨浪而生,只有在不斷的搏鬥中,才能彰顯其不凡的價值。如果大海上一直風平浪靜,怎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萊蒙託夫的這首詩描寫精彩,寓意深刻。作者自比一片孤帆,不懼狂風巨浪,反而擔心大海太過於平靜。開篇先抒寫了作者對美好前途的渴望,然後又描繪了與驚濤駭浪艱苦搏鬥的場景,結尾又表達了對風暴的強烈期待。
細細體味最後一段話,真是啟迪深刻。沒有人不渴望安居閒適的生活,但很多時候安逸的生活,反而會讓人們逐漸地喪失進取和創新精神,久而久之就會陷入重重危機。只有像孤帆那樣,不斷地與風暴抗爭,才能一直保持高昂的鬥志,從而勇立潮頭,不被時代淘汰,更不受對手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