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對於宋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宋詩失去了韻味,只是一味地偏重於哲理,讀來味如嚼蠟;當然也有人偏愛宋詩,認為裡面的哲理,講述了很多的大道理,這樣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所要看個人的理解。以我個人而言,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詩,那都是同樣喜愛。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最重要的是你要熱愛詩歌,要是真正喜歡的話,那自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
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
處處定知秋後別,年年長向社前逢。行藏自欲追時節,豈是人間不見容。
很多人對於這首詩可能比較陌生,而這首詩在王安石眾多的作品中不算很突出,但是由於寫得生動有趣,也為這首詩增色不少。所以看似很冷門,很顯然是被低估了,完全可以媲美唐詩,也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讀來不僅朗朗上口,同時每一句都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把春天尋常的風景,還有普通的事物描寫得充滿了勃勃生機。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改革家、思想家;可以說是北宋時期的牛人,他一已之力主持改革推行變法,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這場變法轟轟烈烈,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也就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沒有進行下去,也成為了王安石心中永遠的痛。他的變法完全是為了國家,沒有半點的私心,但是當時的人不理解,再加上觸及到了他們的利益,最終這場變法以失敗告終,王安石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那麼這首詩正是寫於後期,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心如止水,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但他對於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與眾不同,在這麼一首小詩中,他通過燕子的描寫,以此來抒發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開篇的兩句疊字句,寫得最為巧妙,「處處定知秋後別,年年長向社前逢。」,每當到了秋天之後,燕子就消失了,再也見不到它的身影,但是到了來年的春天,燕子又從遠方歸來,我們在春社時節相逢。
最後兩句寫得最有趣,同時也很抒情,字裡行間也傳遞出了詩人對於人生的解讀,「行藏自欲追時節,豈是人間不見容。」,燕子最是懂得時節,它會準時歸來,也會準時離開,在這人間燕子最可愛,人們也最喜歡燕子,希望可以在春天與之相遇。這兩句看似很普通,但卻最能夠體現出詩人當時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感傷之懷。一切都結束了,變法也進行不下去,但是王安石心裡還是不甘心,希望可以再來一次。
王安石的詩清新脫俗,用詞很講究,儘管沒有什麼技巧,只是那麼平鋪直敘,但是又充滿了詩情畫意,在這首《燕》一詩中,他只不過是描寫了普通的燕子,還有尋常的風景,並沒有融入過多的哲理,這也唐詩是比較相似,所以這麼一首詩,也是最接近唐詩,可見王安石深受唐詩的影響,不像別的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哲理,反而讓詩歌失去了原有的韻味,還有那種獨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