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仗劍獨行,有人抱團取暖,生活是這樣,跑步也是一樣。不管是比賽場上,還是馬路邊上,總有一個人孤軍奮戰的,也有一群人你追我趕的。
「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遠。」這句話,我在很多場合聽過很多次。據說,中學生作文題目裡也經常出現,藉以檢驗學生對個人能力和團隊合作兩者關係的認知。
初看這句話,似乎說得很有道理。稍微深入想一想,我發現這句話有失偏頗。
先說前半句:每個人的能力參差不齊,一個人無所忌諱地往前跑,不受那些跑得慢的人影響,跑得更快的可能性好像更大。但有很多前提,比如,這個人不可以受傷,比賽的距離很短因而不需要補給,本來就是強者,等等。
再說後半句:一群人相互幫助,相互激勵,有分工有合作,還有檢查監督,跑得更遠是有可能的。然而,同樣有很多前提,包括,這群人目標必須一致,這群人是專業的或者有經驗的,這群人有分享意識合作意識,這群人裡有牽頭人熱心人,等等。
更要命的是,這句話把「快」和「遠」對立起來。為什麼不可以既快又遠呢?
馬拉松比賽有領跑員、兔子,這些人控制節奏的能力非常強。領跑選手帶動專業運動員的速度,讓比賽更加精彩,自己領跑一大半距離後退出;兔子則激勵普通跑者完成比賽,讓每個人都能創造更好的個人記錄。
正是因為比賽的氛圍,因為一群人在一起跑,選手們才能夠不斷刷新自己的比賽成績。從未聽說過哪個運動員的個人最好成績是一個人默默無聞地跑出來的!也未聽說過那位頂級運動員沒有自己的團隊、從來沒有人陪練!
一個人可以享受跑步,但最快成績一定是和一群人一起時創造的。比賽的時候是這樣,平時訓練也同樣如此。
我加入晨跑群兩年多,有一半的時間是跟著群裡的幾位老大哥一起跑。有人監督著,每次不跑10公裡都覺得不好意思。有人鼓勵著,不跟上步伐就顯得是應付跑步。有人幫你糾正跑步姿勢,有人和你一起調整跑步節奏,有人指導你正確的呼吸方式,有人陪你聊天。
為了讓孩子的體考(體育中考)成績過關,家長們請專業陪練,一課時需要200元左右。像我這樣跑步,有一群準專業的陪練老師,無需花費一分錢,太值了,太賺了。
在晨跑群的跑友們影響下,我不斷突破自己跑步的舒適區。最初,1公裡配速是6分鐘,不知不覺就提高到5分半,然後是5分鐘,最後破五,10公裡跑如今控制在50分鐘左右。
有了這一群人,我跑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也跑得更遠——輕鬆完成馬拉松比賽已經不是問題。
當然,快和遠都是相對的。對有的人來說,1公裡4分鐘就是龜速;這時,為了突破舒適區、提升速度,他必須尋找新的一群人,這群人的整體水平都得在4分鐘以內。
所以,一個人不一定跑得快,一群人可以跑得遠。更完整的說法應該是:一群人跑得遠,如果你跑得慢,和一群比你快的人一起跑;如果你跑得快,找一群比你更快的人一起跑,這樣,就能跑得又快又遠。
至於你不想跑得快,也不想跑得遠,就想慢悠悠地跑一跑,那就無所謂;不過,後果是很容易放棄跑步,就想生活工作中放棄自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