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鴝(qú),孟加拉國鳥,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
白頭鵯(bēi),即我們常說的白頭翁,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常見於東亞,臺灣宜蘭平原,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衝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樹鷚(liù),別稱木鷚,麥加藍兒,樹魯、麥鷚子。體長15-16釐米,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山地森林中。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雜草種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蟲有蝗蟲、蝽象、金針蟲、蠅、蚊、蟻等。
白鶺鴒(jí líng),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釐米。棲息於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
鴟鴞(chī xiāo),屬夜行猛禽。頭骨寬大,腿較短,面盤圓形似貓,常被稱為"貓頭鷹"。鴟鴞種類較多,體型大小不一,習性也較多樣化,有些以魚為食,有些則白天也出來活動。鴟鴞營巢於樹洞或巖隙中,從寒帶到熱帶都有分布。
黑領椋(liáng)鳥,一種大型椋鳥,體長27-29cm。主要棲息於山腳平原、草地、農田、灌叢、荒地、草坡等開闊地帶。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蝗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
烏鶇(dōng),瑞典國鳥,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
慄葦鳽(jiān),別稱葭鳽、小水駱駝、 獨春鳥、粟小鷺、紅小水駱駝、黃葦鳽,是一種中型水鳥。體長30-38釐米。棲息於蘆葦沼澤、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食性主要為小魚、蛙、泥鰍和水生昆蟲。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pì tī),一種水鳥,外形如鴨,嘴直而尖,又名「水葫蘆」。
鷯(liáo)哥,別稱秦吉了、九宮鳥。體形較大,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多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
斑胸鉤嘴鶥(méi),因其喙尖長胸部有黑色點斑而得名。
靛頦(diàn kē),是時下最流行的高雅類觀賞鳥。食物以昆蟲為主食,如蝗蟲、蝽象及蟻類等,此外,也吃少量野果及雜草種子。
白眉姬鶲(jī wēng),是小型鳥類,體長11-14釐米。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
鸕鷀(lú cí]),別稱魚鷹、水老鴉,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溼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棲息於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繫繩,捕到後強行吐出。
白鵜鶘(tí hú),一種大型白色水鳥。俗名又稱犁鶘,淘鵝,塘鵝,繁殖都在歐洲東南地區,越冬在亞洲西南部以至非洲。在中國見於新疆和青海湖。
小濱鷸(yù),體長約14釐米,棲息於開闊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澤等水邊和鄰近溼地。主要啄食水生昆蟲、昆蟲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常在水邊淺水處涉水啄食。
塍鷸(chéng yù),一種大型長喙濱鳥,夏季羽毛紅褐色,冬羽則轉為灰色。繁殖於冰島和橫跨歐亞的潮溼平原。它是荷蘭鳥類聯合會的標誌。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