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10世紀出雲大社的復原模型

展 故

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由於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全書是用中文古漢語寫成的。《日本書紀》記載了日本政權的來源,那是第二卷裡的一個神話故事: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孫子去統治大地,於是就派人去說服大地的統治者「大己貴神(也叫大國主神)」退位。大己貴神同意了,說:「吾所治顯露事者,皇孫當治,吾將退治幽事。」意思是政治權力可以讓出,自己掌管祭祀宗教就好了。於是日本的統治者換人,一直傳承下來,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室,而大己貴神所在的「出雲」則成了一個祭祀和宗教的中心。

出雲位於日本島根縣,位置比較偏遠,日本很多神話故事的背景都在那裡,到現在日本人管每年十月叫「神無月」,因為全日本的神靈要去出雲開會一個月,所以出雲地區的十月叫「神有月」。以前日本學界不知道為什麼出雲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如此重要,1980年以後,出雲地區連續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數量和質量都是同期日本第一,還有巨大的四角突出型古墳,規模也是當時日本最大的。現在基本確認,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3世紀中期,也就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出雲在日本有很特殊的地位,有可能就是政治文化中心。

從公元3世紀中期到公元592年,是日本的「古墳時代」,政治中心明顯轉移到了大和地區(今奈良縣東南部櫻井市一帶)。在古墳時代,日本開始了自身文明化的進程,向中國派出使者,積極引進先進文化。從彌生時代是怎樣進入古墳時代的,當時的真實歷史已經無從得知了,而《日本書紀》裡的讓國神話很可能是當時事件的一種神話性描述。

出雲的統治者喪失了權力,政治中心遷到了大和地區,然後大和政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出雲依然保留宗教中心的地位。出雲最大的神社叫「出雲大社」,供奉大己貴神。2000年,考古學家在出雲大社發現了古代神社的柱子底部,是用三根直徑約1.35米的柳杉木綁在一起當一根柱子,十分粗壯。根據歷史記載和實物發掘,古代出雲大社高約48米,殿前有一個109米長的引橋,可謂壯觀之極。這次特展展出了古代木柱和十比一的復原模型,巨大的模型佔了半個展廳,引人注目。

「日本」和「大和」這兩個詞,其實都是中文,分別是7世紀晚期和8世紀中期被日本使用的。古代日本自稱Yamato,有讀音而無文字,中國人稱之為「倭國」或者音譯為「邪馬臺國」。公元238年,司馬懿遠徵遼東,收復了遼寧和朝鮮半島北部。戰事平息後的239年(景初三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難升米到魏國朝貢,當時小皇帝曹芳年幼,管理外國事務的最高負責人司馬懿代表皇帝,賜予卑彌呼「親魏倭王」的金印和銅鏡等眾多寶物。由於妥當處理了倭國納貢,皇帝下旨表彰司馬懿,為他增加了封邑。

當時下賜給日本的銅鏡,現在還能看到。特展上有一面出雲附近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面寫著「景初三年」的年號,就是魏國的賜物。日本出土中國三國時期的銅鏡很多,比如,有奈良的黑冢古墳一次性出土了三十多面。這些銅鏡的邊緣切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叫三角緣神獸鏡。三角緣銅鏡以前在中國沒有發現,很多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日本自己製作的銅鏡,和中國無關。不過近年來中國也零星發現了三角緣的漢魏銅鏡,日本的研究人員則對三角緣神獸鏡做了金屬成分分析,發現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和中國古代銅鏡基本一致,說明是用中國的銅礦鑄造的,確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可能是因為流行時間短暫,所以在中國留下的反而不如日本多。

東晉寶劍和鮮卑樣式馬鞍

除了三角緣神獸鏡之外,特展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文物是「七支刀」。這是一把寶劍,全長約75釐米,左右各有三個分叉,根本無法放進一個鞘裡。七支刀是奈良縣石上神宮自古供奉的寶劍,劍身正反面均有精美的錯金銘文。隨著漫長年代的積澱,銘文被厚厚的鏽跡覆蓋,以至於人們逐漸淡忘了寶刀背後的歷史。直到近代明治年間,神宮宮司菅政友察覺到鏽跡下可能隱藏著文字,經過前後兩次的研磨,終於發現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老銘文。七支刀兩面共鑲嵌金銘文61字,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研磨技術的不成熟,銘文殘缺嚴重。正面的銘文記載了七支刀為「泰(?)四年」製造,有人認為是西晉泰始四年(268年),有人認為是東晉太和四年(369年),還有人認為是南朝劉宋泰始四年(468年),總之是這三個年代中的一個,現在日本學者更多傾向於太和四年。背面的銘文記載了這把刀是百濟王(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擊敗百濟)贈送給倭王的國禮,這在《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的條目裡有記載:「秋九月丁卯朔丙子,久氐等從千熊長彥詣之,則獻七支刀一口、七子鏡一面及種種重寶。」

這把七支刀雖然是百濟贈送給倭國的國禮,但是百濟自古用的都是幹支紀年,日本也是用幹支紀年,沒有理由在兩國間的國禮上寫中國年號。而且七支刀正面的銘文和中國漢代以來的刀劍銘文格式完全一致,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這把七支刀是在中國鑄造的,百濟人得到以後認為「先世以來未有此刀」,十分珍重,於是在背面加刻銘文後送給倭王。也有人認為是百濟按照中國七支刀的樣子重新做了一個複製品送給日本。無論如何,這把形態神奇的七支刀保留了中國東晉南朝時代的樣貌,很可能和當時的道教信仰有關,是中國藝術史記載上缺失的一環。

日本古墳時代和中國的聯繫,比歷史記錄的要更加深入和頻繁。特展上展示了許多大和地區的古墳出土物,有些精品很可能是來自中國的。1985年,日本發掘了從未被盜的藤之木古墳,墓主人是587年6月被暗殺的兩名王子。出土物極其豐富,有刀劍、馬具、服飾等,總數超過一萬兩千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鍍金銅馬鞍,上面雕滿了花紋,有鳳凰、龍、鬼面、怪魚、獅子、大象等,華麗得令人驚嘆,是日本國寶級文物。如此精緻的馬鞍,在東亞考古史上獨一無二,它的風格不是日本或者朝鮮的,而是中國的鮮卑樣式。遼寧省朝陽市曾經出土過十六國時期北燕的馬鞍,與藤之木古墳的馬鞍非常相近,兩者應該是同一文化的產物。我推測,藤之木古墳的馬鞍應該來自六世紀的中國北朝,所以充滿了濃鬱的鮮卑元素,流入日本後成了王族的寶物。

藤之木古墳出土的北朝風格馬鞍殘件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是日本的奈良時代。那時的日本和中國聯繫非常緊密,中國的文化和信仰大量輸入,塑造了日本的國家形態。佛教尤其影響巨大,佛寺甚至承擔了以前古墳的部分宗教職能。中國式的朝廷,加上佛教信仰,再保留一些原始宗教,這就是古代日本的國家特點。

奈良時代留下了眾多木雕佛像,其樣式基本是從中國傳入的,而中國幾乎沒有留下幾件同時期的唐代木雕,所以日本的木雕佛像對中國藝術史研究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次特展展出了兩件來自唐招提寺的天王像,都是用日本榧木(一種紅豆杉)雕刻而成的,用混了織物的漆塑造細部。雕像的衣袖和胸帶的樣式,在日本以前的佛像中從未見過,被認為是唐朝時期揚州出產的佛像風格。鑑真和尚從揚州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隨行的有一些工匠,把當時中國江南的工藝帶到了日本。現在揚州已經找不到唐代木雕佛像了,唐招提寺的作品正好可以彌補藝術史記載上的缺失。

「出雲與大和」特展雖然是介紹日本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由來,但是無論策展的清晰歷史脈絡,還是文物中眾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珍品,都使得這個特展值得參觀和學習。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謝田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出雲與大和」特別展:看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
    展故: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各地除以生肖、年畫、祥瑞為主題的鼠年迎新展外,幾乎所有大型的美術館、博物館都相繼開幕了跨年特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為您梳理春節前後的展覽精選: 在上海,上海博物館除了唐招提寺文物展,歷代書法館、歷代繪畫館呈現了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一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在成都,「映世菩提
  • 一周觀展指南丨考古文物特展「灼爍」暑期,再識文化守護
    本周,有關中國考古文物的特展比較集中,似乎已經變成了這個暑假的主題。來上海,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在蘇州、杭州,有代表吳越楚文化的玉器、陶瓷、青銅器特展;去北京,萬裡同風之下,可以欣賞到新疆文物精品;到敦煌莫高窟,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正在呈現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而在日本東京,通過曹操高陵、南京市上坊1號吳國皇族墓等出土的文物,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三國志」。
  • 年底重磅大展扎堆,精選全國14個特展,每一個都想去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你好呀,我是朵朵~每年的年底,一系列好展就都來了,今天朵朵篩選全國14個展覽推薦給你,看看有沒有你特別喜歡的呢?展覽一共有6個單元,通過講述長安人的城、衣、食、行、娛樂等主題,結合176件文物,向你講述唐朝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你更近距離的了解那個開放、多元、自信的朝代。比如其中一件展品是瑞獸葡萄鏡,它可是唐代的新鏡類,將中國傳統的瑞獸紋飾與西方傳入的葡萄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這種活潑、開放、富於變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裝飾圖案。
  • 在清華藝術博物館看日本和鏡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在清華大學即將迎來108周年華誕之際,2019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將迎來「扶桑止水——王綱懷捐贈和鏡展」,試圖通過此展探究和鏡一路走來的脈息,使觀者了解日本和鏡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澎湃新聞了解到,清華大學1958級學長王綱懷先生,先後向母校捐贈銅鏡274面(包括101面日本和鏡),現已成為清華藝博館的重要館藏。
  • 日本的這個神與中國頗有淵源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個有趣的古代雕塑特展:《毗沙門天,北方的鎮護之神》,特展上展出了數十尊毗沙門天雕像。在這些雕像後面,還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淵源。在唐朝最信仰毗沙門天的時候,日本正在學習唐朝,於是也把這些文化帶回了日本並延續至今,現在日本民間的「七福神」裡有一個就是毗沙門天。當時日本還從唐朝帶回了一尊精美的木雕「兜跋毗沙門天立像」,供奉在首都平安京(今京都)的正門「羅城門」上。羅城門於980年倒塌,這尊雕像被搶救下來,在京都東寺保存至今,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本次展覽分為「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其中,「清質昭明」講的是銅鏡的歷史,重點展示銅鏡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銅鏡的歷史,包括早期銅鏡、戰國、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遼宋西夏金元、明清等7個小組陳列。
  • 廣西保利「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來了!明日正式開幕
    這就是文物的力量,也是文物展覽的力量。8月26日,由廣西保利與保利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古文物奇幻漂流記」文化特展迎來令人期待的時刻:在保利冠江墅·邕江城市藝術展廳舉行的開箱儀式上,西周倗季鳳鳥尊率先揭開神秘面紗。
  • 中國文物珍品日本展出回顧:這些藝術珍品,國內罕有聽聞
    過去的一年,筆者前往日本關西地區的奈良,探訪了唐代文物雲集的正倉院展,同時也發現關西有其他的一些博物館也在舉辦優質的展覽,其中還能看到不少來自中國的藝術珍品,都是國內罕有聽聞的。中國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進入了信史時代。到了周朝,甲骨文逐漸衰亡,而大量青銅器上的金文,讓人們對當時的歷史認知更加清晰起來。特展中陳列的「象紋卣」,50字的銘文中記載了西周時代宗周、成周等三個都會城市,為人們了解西周時期的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在白鶴美術館的特展上,能看到一些公元七世紀以後的書法作品,有一件珍貴的唐代《畫圖贊文》,是日本自古流傳的文物。
  • 「神獸們」來到上海西岸,故宮神獸展演繹中國傳統自然觀
    歷時11年完成的《獸譜》與現代科學意義下的動物研究雖「道不同」,但在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解上,卻有殊途同歸之妙。其中對麒麟、白澤、龍馬等大量想像動物的描繪使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在「故宮裡的神獸世界——多媒體綜合展」中,這些「神獸」躍出圖譜,藉助多媒體的演繹講述新的故事。
  • 金犀動漫特展、持永只仁動畫文物展和迪生技術展驚豔亮相「金犀獎...
    首屆金犀獎·中國(開封)國際動漫節內容精彩紛呈,除主題講座、論壇外,同期還舉辦了金犀動漫特展、持永只仁動畫文物展和動畫技術展 。金犀動漫特展在開封博物館新館二樓展出,同場舉行的還有持永只仁動畫文物展和迪生數娛的動畫技術展,這些珍貴的資料與先進的技術,為「金犀獎·中國(開封)國際動漫節」帶來了諸多精彩。在金犀動漫特展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世界知名動畫的珍貴賽璐璐片,包括《小熊維尼》動畫線稿、《天才寶貝熊》場景氛圍設計、《小矮人》場景設計等,這些都是原版賽璐璐片,是創作者的心血與藝術靈感的結合。
  • 名家講壇|園說Ⅱ文物特展專題講座第五講回顧
    「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於9月25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隆重亮相。展期內,學者名家還將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為廣大園林文化愛好者帶來精彩的六次專題講座,包括頤和園等皇家歷史、文化、文物等內容。
  • 日本毗沙門天雕像與中國文化淵源
    唐代兜跋毗沙門天立像 謝田攝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個有趣的古代雕塑特展:《毗沙門天,北方的鎮護之神》,特展上展出了數十尊毗沙門天雕像在唐朝最信仰毗沙門天的時候,日本正在學習唐朝,於是也把這些文化帶回了日本並延續至今,現在日本民間的「七福神」裡有一個就是毗沙門天。當時日本還從唐朝帶回了一尊精美的木雕「兜跋毗沙門天立像」,供奉在首都平安京(今京都)的正門「羅城門」上。羅城門於980年倒塌,這尊雕像被搶救下來,在京都東寺保存至今,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中國古代有一種禮制玉璧祭天玉琮祭地下節是獸面紋這是一組象徵性圖案表示的意思是神人騎在神獸上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核心此件玉琮紋飾的確認為破解1986年反山墓地
  • 看曾世家文物特展,速來湖北省博物館!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經歷疫情重新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匯集了周王朝重要諸侯國——曾國系列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安第斯文明特展亮相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展出157件套出土文物
    中國網6月24日訊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將於6月25日展出,持續至9月15日。屆時, 157件套出土文物,精選自秘魯11家考古類博物館藏品精彩亮相,年代跨度約3000年,多為秘魯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器、紡織品和木乃伊等。據了解,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是曙光初見——探源安第斯文明奇蹟;眾星璀璨——地方文化趨於多樣化;群雄逐鹿——跨區域政治體系建立;命運盡頭——走向失落的印加帝國。
  • 《故宮裡的大怪獸》:揭秘「故宮600年特展」中神獸的前世今生
    最近正好趕上「故宮600年特展」,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故宮裡的大怪獸》,從一個孩子的眼睛去探尋故宮房簷上神獸的前世今生。這是一個系列書籍,目前已出版15冊,暢銷300萬冊。01 情節離奇曲折,不斷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故宮裡的大怪獸》裡的故事都發生在我們心目中的那個神秘古老的地方——北京故宮。故宮對於後人研究明清兩代歷史文化有極大價值,可惜大家對故宮知之甚少。本書設計了故宮倉庫管理員女兒——小學生李小雨這個角色,通過她的視角,帶大家看故宮。
  • 全國70+博物館,100+新年大展,歲末最值得看的展覽都在這裡了!
    02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寶展展期:2020.12.31開展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4展廳票價:免費這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通過此展覽觀眾可以詳細了解清代宮廷禮儀、生活習俗、藝術文化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面相。
  • 故宮國博文物上線VR展,首個國家級文博文創節來了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等主辦的首個國家級文博領域文創節在線上推出。在7天之內,一個個走出玻璃櫃、立體「可觸摸」的博物館文物都將來到市民面前,為博物館文化愛好者奉獻一場文化盛宴。
  • 現場|曾在日本轟動的「三國志」特展,來到了蘇州吳中
    2020年初,這一重磅大展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舉辦,展示了近年來三國時代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如今,這一特展來到了蘇州吳中博物館。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吳中博物館「三國志」文化展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辦,聚集了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四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選送的近200件文物,展品包含了壁畫、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銀器等多種品類、年代上溯至兩漢時期的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