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為什麼這麼愛買基金?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獵雲編輯部 獵雲網

2020年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 52.9%。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

作者丨黎曼、孫媛、蘇舒、王非

2020上半年美股4次熔斷,7月A股龍捲風般暴漲暴跌。隨之,「基金理財」掛上了微博熱搜好幾天。

微博用戶主要以90後為主,這一下就暴露出,90後們對基金熱情空前。

7月26日,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螞蟻集團發布過了一個「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報告稱,疫情之後中國家庭在線理財需求大增,且對基金的投資意願明顯高於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 52.9%。隨著最老一批90後已邁入30歲大關,這52.9%的新基民都是90後,甚至00後。

一方面,疫情期間宅在家,大家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其次,疫情期間,股市迎來牛市,這些新基民被周圍的人影響帶進了場。另外,這些喜歡用餘額寶的90後都被支付寶的10元理財成功拉下水。

據悉,90後獲取資訊的能力強,懂得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理財知識,整體的財商水平比老一代高很多。不過,淪為韭菜的人也大有人在。

獵雲網採訪了幾位90後發現,有人已上場四年,通過正確定投理念賺了上萬元;有人經歷了人生第一場牛市,被割數千元退場;也有在校大學生初嘗股市基市,剛開始下水。以下是他們分享的故事,略經編輯:

進去2次虧了5千,每次都被割韭菜

信爺是個朝氣蓬勃的滬漂95後,從事電競導演的工作。一周前迎娶了自己的美嬌妻,總算在上海這個城市安了家、扎了根。

3月的疫情來得突然,美股也迎來了第一次熔斷。宅著也挺無聊的,外加上周圍人都在討論基金,信爺心一動,看別人賺的體滿缽滿 ,自己雖然不懂金融,但看著支付寶推薦的基金,也是各種蠢蠢欲動。

美股熔斷的前三天,在支付寶的基金裡研究了下後,信爺第一次出手買了基金,然而兩周後的2千元虧損讓他心態大崩。

「我是屬於完全小白。買了後天天盼望著漲,最後跌的啥也不剩。」美股歷史性熔斷在信爺進去後接二連三的發生,天天看著賠那麼多錢信爺直呼「受不了」。

因為信爺的妻子是從事金融行業,所以當時還是比較耐心的勸他再放放,但是信爺看不得跌,一跌就晚上都睡不著。10個工作日後信爺選擇忍痛割「基」,虧了2千元,就準備再也不玩了。

誰能料到,A股在7月竟然迎來了高潮。全民養「基」可以說是一點都不為過,在7月上證指數創新高的後幾天,信爺再一次心動了。

「大家因為股票或者基金都好開心,然後我也跟著買了。」這次信爺更爽快,直接拿了8萬元就是幹。「我就純想著賺錢,做白日夢。」

要說牛市真的是隨便買一個基金都能瘋狂往上嗖嗖漲,但虧錢的往往也是牛市,因為韭菜跑著入場了。

8萬元的投入不到一周時間讓信爺虧了3千多,現實如一盆冷水讓信爺的暴富夢又一次涼了。

「我又賠了。」

追漲的信爺又成為了被割的韭菜、牛市的陪跑。他也知道如果三月的基金一直放著,今年也早就幾十個點了,但是他一看到滿屏的綠色就心態大崩,沒法拿住。

這一次,信爺真的打不起信心。「第一次多少能接受,就當交學費了。第二次更難受,覺得自己怎麼做夢不醒呢?」

最讓信爺不明白的是,基金每次割肉退出後,就又漲上去了?真是奇怪!好像就偏偏不給他賺似的。

玩基金的錢是信爺打拼3年存下的,這回他全數交給了妻子,由妻子去進行管理理財。

他意識到,自己的性格不太適合玩基金。「我這個人從小就不愛吃虧,一旦吃虧了就生氣,然後想辦法解決。但是你知道線上玩基金這種事,虛擬的東西怎麼解決呢?看著賠錢,就睡不著覺。」

沉穩定投4年共5萬多,收益率超50%

94年的天辰是個性格沉穩的小夥,從事區塊鏈媒體記者三年有餘。出於工作需要,他每天都會接觸資訊,對p2p、比特幣、基金股票等理財手段都有一定的理解和獲取正確資訊的途徑。

2016年大學畢業後,他步入社會工作有一點小錢了,這年年底他開始買基金。他有一個習慣,每次工資一發就放在餘額寶裡生利息。當時支付寶就一直在推廣它的基金板塊的功能。

有一次,他看到了它推送的頁面裡出現了兩個觀點:基金比股票好,買基金要定投。他就研究了一下,她對第一個觀點存疑,但很認同第二個觀點。「對於非專業的、比較懶惰理財小白,不會每天都看盤,也不大懂金融知識的,可以通過每次買一點小錢,拉低買入成本,長期來看,一定是賺錢的。」

另外,定投都是自動扣款,而且最低投入金額只需要10塊錢,扣掉這些錢其實沒什麼感知。「先不考慮收益,最起碼每天投入一點,哪怕10塊錢,日積月累都能存下一點錢,不至於在這個消費過剩的時代都花掉,何樂而不為。」

一開始的時候,他根據支付寶的推薦,選了四個基金,每隻基金每周定投10塊錢,一個星期40元,一個月才兩三百。當時大盤情況很好,收益一直是正的。隨著經驗多了之後,他開始買入更多的基金,設置的定投金額也比一開始多了一些。

從2016年至今將近4年的時間,他一共定投了5萬多,整體賺了1萬多,收益率其實在50%以上。他的持倉理念也比較合理,遵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原則所以會對衝持倉,比如他有四分之一的海外基金,行情走勢和國內大盤沒關係。國內基金他持倉比較多的是醫療、消費、還有指數基金。

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幾個漲跌周期,他印象比較深的時候是在2018年左右,當時跌的情況比較多。「跌的時候也沒有怕,因為沒有跌的感知。假如是一萬塊錢買股票,隔一天少幾千塊錢,這會讓人心驚肉跳,但是定投不會,感知很弱,虧不了錢。」

「買入容易賣出難。」最讓他糾結的是,自己不知道選擇什麼時候賣最好。這4年他就賣過一次。一直以來,他設定的賣出時間點是在大盤3500點的時候,可是一直沒有到這個點。今年3月份出現牛市,基金跟著一路飆漲,但是到3400多的時候就停了,他就沒有操作了。「我感覺我好像錯過了這次在峰值賣的機會。」

他表示自己比周圍的人理財意識會強一點,很多人也會找他諮詢,比如P2P很火的時候,有人問他要不要買,也有人問他要買什麼股票,買哪個幣。他的建議一般比較中性客觀。

「我認為年輕的時候不用買太多保本的東西,風險偏好高一點也沒關係。現在年輕也沒有太多錢,假如不買房不成家,就算現在的錢賠沒了其實也沒多大關係,不影響未來人生。不過定投和暴雷的P2P、股票、比特幣都不一樣,根本不會有這樣的風險」

天辰表示,自己買基金、比特幣的行為也並非抱著「賺大錢」的目的,更多是出於儲蓄,其次就是因為工作的關係,要多了解一些。

牛市開始時賺了小几百,牛市後虧1000多

到目前為止,劉松的股票和基金總共虧了1000多元。「我以為可以在這一波牛市中每天賺個生活費,但是我買的三隻基金都是在最高點買入,科技類基金還好,盈虧都有,但是金融類的基金從買入起就沒有盈利過。」

劉松畢業一年,每月到手收入剛過萬,儘管如此,除了在北京租房、家裡的房貸和自己的生活費外,留給自己理財的閒錢並不多。

今年年後,每月發完工資,劉松開始把閒錢放入股票中。每次一兩千元,總計一萬二,幾乎佔了她一半積蓄。

「炒股最開始是同事帶著我玩的,身邊已經工作兩三年的同事都是幾萬幾萬的炒股,虧盈有大有小。而我工資不高,負擔也比較大,所以一直只敢玩小一點。雖然想穩健理財,但是在基金理財和股票之中,一開始我還是選擇了股票。」

選擇股票的理由很簡單,她覺得股票雖然相對於基金來說風險更大,但是盈虧波動都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其次,基金不太靈活,不能及時買賣,股票相對來說靈活性更高,在出現跌幅的情況下,就能及時取出。

身處科技行業,劉松和同事都比較看好科技股。「今年牛市我趕上了,但因為投入不多所以賺的也少,就幾百塊錢。因為賺了錢,所以我就開始增加自己的理財投入。理財心態也發生了轉變,除了股票外,還在基金上放了5000元。」

沒想到,牛市過後就開始跌。對於剛開始工作的劉松來說,跌的一千元還是很多。「我打算在支付寶基金的慢慢回漲後,就立刻取出來。現在以自己的經濟狀況還是只能專注在一種理財方式上,因為我的計劃是理財資金和存款必須得齊平。」

「我很矛盾,一方面我認為基金的確相對於股票來說更為穩健,但穩健的同時得耐得住性子,而我手上能夠支配的錢太少。股票風險大,但是一旦出現下跌的態勢,我可以及時取出,手上也可以多出幾種選擇。」

劉松現在每天都會關注基金的漲跌情況,打算回本後就選擇放棄支付寶基金理財,還是把錢用在賺了錢的股票上。雖然她最近看股票比較少,但是她相信股票會漲回來,但是基金賣出周期相對較慢,並不知道還會不會持續下跌。

她表示自己身邊買基金的大部分都是女生,她分析女生能耐得住性子,放的也不多。她說自己身邊有位同學在這次牛市之前買了5000塊基金,然後在牛市中賺了1000多。就拉她同學馬上把自己剩下的積蓄放進去,總共放了1萬元,結果虧了600,因不能及時取出來還苦惱了好一陣。

「現在就是小打小鬧的理財階段。」劉松表示,現在是自己學習股票、基金的階段。未來,她計劃在有一定存款的基礎上,會在基金上投入一些不著急用的閒錢。到那時自己應該各方面都相對穩定,並且真正進入穩健理財階段。

P2P虧10萬後,買4萬基金「從收益6000+到641元」

2013年大學畢業後,90年的劉晨成為了一名北漂。

最開始,他也是從餘額寶7%的年化收益裡嘗到了一些甜頭。隨著餘額寶收益的不斷縮水,作為一名前媒體人、前網際網路金融從業者,便開始接觸並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理財方式。

「大概在14,15年的時候,我在某家媒體公司的時候參加了一次螞蟻金服的發布會。螞蟻金服推出一個指數基金的產品,被現場演講』穩賺不賠』的口號刺激到,然後買了1萬,半個月後虧掉了50%,果斷選擇快速退出。」

劉晨回想起了當時的大環境,彼時,大數據是個風口,大數據+理財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技術應用。「但其實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應用都不能算太成熟,所謂的大數據+理財不過是個噱頭。所謂的智投產品,個人也感覺是騙人的,應該是人為操作的」。

有過一次虧錢的經歷,劉晨開始變得謹慎。秉持「雞蛋不能一個籃子裡」的原則,劉晨一方面將工資投到P2P裡面,一方面去找穩健類的基金,比如說招商銀行、建設銀行推出的養老基金,支付寶、京東金融、杜曉楠金融裡的一些基金自己也嘗試過,但都是小打小鬧。

P2P瘋狂的時候,劉晨下定決心出手了,打算為自己的買房計劃加速。

「對於P2P我傾向於買短期的,比如6個月的,一次性投入10萬元。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行,我投資的三家都爆雷了。其中,愛錢進、團貸網都買過10萬元的,賺了一些錢,然後在它們爆雷前及時跑出來了。但是,和信貸投進去的10萬,算是折了,如果能像e租寶那樣回本20%也是好的。」劉晨回想起那段P2P歲月,不免傷感。

經歷過P2P爆雷,劉晨更加謹慎小心了。

2019年初,在中信證券工作的朋友,推薦劉晨入手了兩隻基金。「一個是新能源汽車,一個是5G,各買了1萬。上周看的時候,累計收益還有6000多元,本來打算換新款的iPad Pro。沒想到,即使是朋友推薦的,相對安全的基金也會有過山車一般的體驗。」

據劉晨回憶:「我只是偶爾想起來了才會去看看收益情況。上周四再看的時候,收益只剩3000多元了。朋友建議加倉,於是我又各補倉了1萬。受大環境影響,等到周一再看的時候,累計收益已經只剩641.33元,等於說跌了90%。然後,我前兩天剛買的1萬元的穩健貨幣基金,竟然也在虧錢。「

劉晨表示:「基金還是會繼續買的,但是已經認了,平常心對待就好。反正只要比放在銀行、支付寶裡收益高,就還是有盼頭的。」

大二學生用零花錢學理財,收益率超17%

小星還是一名大二在讀學生,第一次買基金是今年通過一篇微信公號的文章知道了一家叫做「小幫規劃」的財商學院。上面推薦了一個14天理財小白訓練營,由於訓練營是免費上所以就嘗試了一下,後來發現能賺錢,獲益匪淺。

在具備了一定的理財理念後,她接著上了小幫的基金投資訓練營。在基金投資訓練營中,跟著課程的節奏開始投資,自己也學著分析一些股票和基金進行定投。

「我的積蓄不是很多,只有幾千塊,一開始我是沒有打算抄底納斯達克指數的。後來看到小幫商學院有納斯達克定投小實驗,我就果斷參與了進來。雖然我本金不是很多,但我還是放了很高比例的錢跟著小幫做定投實驗。開始定投後,每一天都觀察美股的情況,在每一次下跌的時候就加錢定投。後來納斯達克指數不能買了,我就買了大成納斯達克指數,一開始只放了200塊,但我買了之後他就一直在飆升,所以我就沒有再加錢了。」

跟著課程定投後,她的累計收益率達到了17.08%。「我覺得在學生時代就可以養成這個投資思維,等之後工作的時候,對資金管理的概念相對於同齡人來說會更加有優勢。」

上了理財課程後,她學到了幾個理財「名言」: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在股票基金跌的時候,越跌越買,學會定投。在上漲的時候,注意分批止盈的方法。買股票基金之前注意分析,選一支好的股票基金,然後長期持有,不能等著股票上漲了才買,這樣容易被割韭菜。

(應受訪者要求,信爺、天辰、劉松、劉晨、小星皆為化名)

和有趣的人交流,獵雲讀者群歡迎你

(微信號:lieyunwang07)

- END -

原標題:《90後為什麼這麼愛買基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