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王孫權浮海求夷洲臺灣最早記載
影視劇中的孫權
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中,有這樣一段敘述:(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數千人還。
這是有關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記載。經考證,衛溫船隊的出發地即現在的台州市椒江區章安。當時孫權的這支部隊在臺灣駐紮了一年時間,後因軍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陸。詳見《臨海水土志》。這是臺灣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政權統治及駐軍記錄。臺灣在古代曾被稱為「夷洲」、「琉求」。據三國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稱:夷洲在臨海郡(即今浙江寧海往南一帶)東南兩千裡,由此可以確知「夷洲」即今日臺灣。
早期的史籍記載三國時代的吳國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達了夷洲。夷洲在什麼地方歷來都有爭論,有的認為在今天日本或衝繩,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夷洲即今日臺灣。有的學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勢,氣候,風俗與臺灣極相似,舍臺灣外無可指,且近時日本人曾在臺北發現指掌型之古磚,推其時代即屬於三國,故夷洲之為臺灣,絕無疑義。」有的學者認為,成書於公元264年至280年的《臨海水土志》所記的夷洲,在地理方面無一不與今日之臺灣相合,如方位:「夷洲在臨海東南」,臨海郡北起浙江寧海一帶;氣候:夷洲「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物產:「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文化特徵:如鑿齒,「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臺灣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時期,仍有此風,男女青年相愛,男「鑿上顎門旁三齒授女,女亦鑿三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終身依婦以處」。又如獵頭,勇士「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臺灣土著居民長期保持這種風俗,「所屠人頭,挖去皮肉,煮去脂膏,塗以金色,藏諸高閣,以多較勝,稱為豪俠雲」。
據上所述,《臨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當時臺灣的情況。吳國孫權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規模很大,時間很長,前後經歷一年之久,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由於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到達臺灣。同時,由於這次行動,使丹陽太守沈瑩有可能通過到過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帶回的夷洲人,詳細地了解夷洲的情況,寫出《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關臺灣情況最早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