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貴?為何大清兩百多年,只有7個人獲得?

2021-01-07 網易

  衣冠禽獸

  有一個成語叫「衣冠禽獸」,現在我們說一個人道德敗壞,就說他是衣冠禽獸。

  其實,「衣冠禽獸」最開始不是罵人的,而是讚美人的,是一個褒義詞,並且不是誰都配稱得上「衣冠禽獸」,稱得上的只有當官的。「衣冠禽獸」在明朝是文武官員的代名詞。

  主要源自於明代官員的服飾,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為了存託「這條龍」,於是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

  

  我們看影視劇也都知道,尤其是明清的,明清官員的官服上有一塊補子。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就繪繡不同禽獸,以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可以叫「補服」。

  補子上有哪些飛禽走獸呢?

  一般來說,文官補子上主要是「飛禽」: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等等。武將補子上主要是「走獸」:獅子、老虎、豹子、熊、彪、犀牛、海馬等等。

  

  所以說,「衣冠禽獸」實際上代表了一個官員的品階和地位。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飛禽走獸」來識別一個官員的大小。當然,到了清朝的時候,還有更多識別的方法,比如頂珠和翎枝

  頂珠

  我們經常可以在影視劇中看到,皇帝大怒的時候,對官員說:「摘掉他的烏紗帽」,烏紗帽就是官員戴的帽子,這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冠禮。春秋戰國時,一個人成年的時候,要舉行冠禮,後來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漢朝時候的官員流行戴長冠,長冠是用竹皮編制的。魏晉流行「羽扇綸巾」。宋朝的官帽最有特色,就是我們看到的那種兩頭長長的,這叫長翅帽,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

  據說趙匡胤為了防止文武大臣們在朝會的時候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於是發明了這種長翅帽。而官員戴上長翅帽的時候,想要竊竊私語真的很難。趙匡胤是個發明家。

  

  明清兩朝的官帽就是烏紗帽,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清朝也叫做「頂戴花翎」。其帽子的頂端有一顆珠子,這個珠子就是頂珠。

  頂珠的材質多為紅、蘭、白、金等色的寶石。按照清朝的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文縷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

  

  雖然這些寶石比不上現代工藝的精湛,但價格依然不菲。據說一品頂戴紅寶石現在的市場價格達到七千人民幣一克,重量大概也有十餘克,一顆紅寶石大概也有數十萬的價值。

  

  無頂珠者,則無官品。如果官員犯法了,就要摘掉烏紗帽,同時帽子上的頂珠也要取下來,表示已不帶官職。

  

  一些官員的官帽除了頂珠之外,還有翎管,用白玉或者翡翠做成的,用來放翎枝,翎枝也是一種識別官員大小的方法,而且大有來頭。

  花翎

  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藍翎是用鶡(jie)鳥的羽毛染成藍色的,上面無眼。這種一般是給清朝侍衛戴的,或者一些低品級的武官。

  但花翎就不一樣了,不是誰都能戴的。花翎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而上面有眼狀的圓圈叫做眼,通常劃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隨著羽毛上類似眼狀的圓圈增加,意味著花翎的更加高貴。

  

  「花翎」其實並非始於清王朝,實際上,戰國時代就已經有類似的在冠冕上飾以裝飾品的習慣。

  《後漢書·輿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

  由此可見,戰國時代的人已經懂得用貂蟬來裝飾帽子。

  

  西漢惠帝時,能入禁中受事的侍中,就配戴「鵔鸃(jun yi)冠」

  《漢書·佞幸傳序》:「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

  唐朝顏師古註:

  鵔鸃,鷩鳥也,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其尾毛紅赤,光採鮮明,今俗呼為山雞,其實非也。

  總之是一種神烏,能飛光竟天。鵔鸃的毛色鮮豔、光彩奪目,所以適合作為帽冠上的裝飾。

  

  秦漢之後歷朝歷代均有以鳥羽飾冠的習慣,差別只在於用的材料不多,是貂、鵔鸃或鶡尾。

  《聽雨叢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明輿服志》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意思大概就是說,明朝的時候公侯朝服已飾有「雉尾」,如果能獲得羽翎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明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翎都沾沾自喜。

  所以說,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風氣,或以染色的天鵝翎或雉尾,並分為三眼、雙眼、單眼三級。

  

  清朝的花翎來自明朝,唯一區別的是明朝花翎用的是雉尾或鵝翎,清朝用的是孔雀羽毛,估計清人認為孔雀羽比雉鵝翎珍稀與高級吧。

  清代花翎制度中,能夠戴「單眼花翎」,除了擔任御前侍衛、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散秩大臣,或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等五品以上武官,還必須出身滿洲「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才能「例戴花翎」。

  能戴「雙眼花翎」主要是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其餘妃嬪所生的公主之夫)。

  而有資格戴三眼花翎的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爵位的宗室,比如親王、郡王、貝勒。第二種是有軍功的,並且是很高軍功才行。

  

  清王朝兩百多年,賜戴三眼花翎與雙眼花翎者,總計應不超過30餘人,而最高等級的三眼花翎,則僅僅只有7個人。

  清朝到底哪7個人戴過三眼花翎?

  清朝戴過三眼花翎的七個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傅恆,滿洲鑲黃旗人,他是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大舅子。傅恆在平定金川叛亂和抗擊準噶爾的戰鬥中,戰功赫赫,立下奇功。

  

  所以,一生獲得過兩次雙眼花翎和一次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他於乾隆三十四年,在徵討緬甸時初戰告捷,受賜獲得的。

  傅恆深知花翎代表尊榮,雖然多次獲得,但他不敢輕易佩戴,因為實在太尊貴了。

  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是傅恆的兒子。他於乾隆六十年(1795)以雲貴總督身份在平定苗族石柳鄧叛變時立有戰功,獲賜三眼花翎,傅恆、福康安是清王朝兩百年間唯一獲賜三眼花翎殊榮的父子。

  

  和琳,滿洲正紅旗人,他就是和珅的弟弟。乾隆朝權勢最大的和珅都沒有得到三眼花翎,他的弟弟反而得到了。和琳跟福康安一樣,也是在平定苗族起事中獲得的,不過他是在嘉慶元年(1796)受賜三眼花翎的。

  長齡,蒙古正白旗人,薩爾圖克氏,是道光皇帝時期的伊犁將軍。他於道光六年平定回部張格爾起事,不僅晉封太保、賞三眼花翎,道光皇帝還在乾清宮正大光明殿賜宴慶祝凱旋而歸。

  禧恩,為睿恭親王淳穎次子,也是傅恆的女婿,屬滿洲正藍旗。他於道光十二年進剿連山瑤(今天的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賜三眼花翎。

  李鴻章,這個人我們太熟悉了,他是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當天獲賜三眼花翎。不過因為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而被追奪。

  

  徐桐,這個人我們恐怕知道的較少,屬漢軍正藍旗。此人之所以能獲得三眼花翎是因為力主讓義和團「扶清滅洋」,以及善於花言巧語,於是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而受賜三眼花翎。

  其實,當徐桐獲得三眼花翎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標誌著清朝的花翎制度名存實亡了。因為與前面六位相比,徐桐既沒率軍抗敵之勇、亦無出謀劃策之功,僅憑花言巧語就取得了。實在難以服眾。

  《聽雨叢談》上記載:

  按從前無捐花翎之例,廣東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無可加獎,始蒙賞戴花翎,一時榮之。自海疆軍興以來,乃有捐翎之例,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其數甚少,捐者遂多。自鹹豐九年,又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七千兩,藍翎四千兩。

  意思就是說,清王朝後期,已經出現用錢「捐翎」的現象。像是廣東洋商伍崇矅、潘仕成就是,直接花數十萬金就可以佩戴花翎。

  

  這說明隨著清王朝的越來越衰敗,花翎的價值越來越低,最終失去了昔日的榮耀,成為捐例。最開始花翎的價格是一萬兩白銀,到鹹豐皇帝的時候,直接降到7000兩白銀,清朝亡國時,花翎的價格已經不足200兩。

  昔日彰顯顯赫功勳、代表榮譽的花翎,最後竟淪為清廷斂財的工具,最終變得一文不值,而此時清王朝也就衰亡了。小小的花翎見證了清王朝從強大到衰落的全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珍貴?296年來僅8人擁有過,鰲拜都不夠資格
    李鴻章同樣是清末的名人,組建了淮軍,參與了鎮壓天國、平定捻軍等軍事,建設了海軍,代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談判,被慈禧太后稱作是「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佩戴的三眼花翎到底有多珍貴
  • 三眼花翎:清朝比鐵帽子王還要珍貴的賞賜
    再有清朝宗室中只有十二家和碩親王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遞世降級,這對大部分的宗室成員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然而清朝還有一個比鐵帽子王還要珍貴的賞賜,那就是三眼花翎,整個大清王朝268年的歷史上除了宗室成員,只有7個人得到。可見三眼花翎的珍貴。
  • 被賜予三眼花翎七個人,和珅沒姓名,清朝官員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
    清朝的花翎制度,是皇帝賞賜大臣的一種方式大臣頭頂上的花翎,代表著大臣官位的等級地位。花翎中的領羽,有三種,分別是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以及三眼花翎。翎羽上的眼越多,大臣的地位就越高。那顯然,三眼花翎就是最高階的「飾品」了。
  •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花翎」裝在頂珠下面的翎管上,清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做得,花翎為孔雀羽做的。藍翎又被稱為染藍翎,是用染成藍色的鶡鳥羽製成的,沒有眼的形狀,一般這種裝飾是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戴的,還有就是賞賜給一些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康熙大手一揮,就出現了比三眼花翎更加牛逼閃閃的「五眼花翎」。與此同時,又賜給皇次孫三眼花翎,此後親王、郡王、貝勒都開始佩戴三眼花翎。腦袋後面卜靈卜靈的雞毛裝,引起了更多人的興趣。有的人為了這個雞毛,連世襲罔替的爵位都可以不要。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臺灣有功,冊封靖海侯,世襲不變。
  • 李鴻章佩戴的三眼花翎有多珍貴?296年僅8人擁有,曾國藩都沒資格
    李鴻章同樣是清末的名人,組建了淮軍,參與了鎮壓天國、平定捻軍等軍事,建設了海軍,代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談判,被慈禧太后稱作是「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佩戴的三眼花翎到底有多珍貴
  • 帽正、翎管,兩個大清獨有的形制,快看看你是否也有收藏!
    大多是圓形、橢圓形、矩形的素玉片,至清乾隆時期,素玉片逐漸被簡單紋飾所代替,上多以陰線雕刻梅蘭竹菊等象徵君子予以的花草。而時至清中期或者清晚期,因為翡翠和各種瑪瑙的出現,材質也逐漸從和田玉向多元發展。帽正底下有兩個相通的斜穿孔(就是常說的『「蟻鼻穿 或「象鼻穿」』),以線橫向縫綴在帽子的前面,戴上時將其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當然,多說一句,皇帝與百官的服飾要相呼應,同一場合不能出現兩種形式不一樣的服裝,這也是服裝制度的一種。比如說皇帝在著吉服時,臣子不能穿常服袍,所以文武百官的服飾也有禮服、吉服等樣式,當然,禮服、吉服配有相應的冠,就是帽子。我們先從《鬢邊不是海棠紅》這個劇中安貝勒所穿的衣服開始,待會再來說一下冠,就是所謂頂戴花翎。
  • 大清兩百多年間,有兩個女人,分別給大清帶來了什麼影響?
    不過,即使如此,布木布泰依然處於幕後,她一直在穩穩地把握著大清的一切。不管是順治還是康熙年輕的時候,她都沒有垂簾聽政,享受一下權力帶來的快感。 這一點,另一個對大清產生巨大影響的慈禧實在是有點自愧不如。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高級?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七人佩戴
    而比較高級一點的佩戴的都是花翎,是根孔雀羽毛,上面有著眼睛一般的圖案,這也是分等級的,大多數人的都只是一眼。少數人是二眼,三眼的就是稀缺了,真的是少之又少。那麼清朝「三眼花翎」有多高級?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7人佩戴。
  • 慈禧逃命時吃了一隻雞,卻為何花了5000兩白銀?大清不亡都沒道理
    卻仍然是揮霍無度,甚至在她被八國聯軍打得逃跑的途中,曾為了吃一隻雞,居然花了5000兩的白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慈禧卻更加的排場大,她要求宮廷御廚每天起碼給她準備100道不同的菜,而且必須要包含大清各個地區的菜餚,這就是所謂的「滿漢全席」吧,可以想像下準備這麼多道菜,一天大概許多耗費多少銀兩
  • 西行紀36話,只留百分之一實力的孫悟空,為何敢說擊敗三眼神將?
    我們知道原本的孫悟空已死,他這次是附身白狼才能實現和三眼神將再戰一場的願望,所以只能發揮它百分之一的實力,可是即使是如此,為何孫悟空能自信打得過三眼神將呢?要知道三眼神將是天界最強的神將之一,應該是沒那麼容易對付的吧?
  • 火影:寫輪眼與藝術的辯證,解析為何佐助只有一隻輪迴眼
    《火影忍者》中仍然有許多疑問是我們直接深度研究的,就比如說網友提出的問題:為何佐助得到了仙人之力卻仍然只有一隻輪迴眼?真的就只是因為得到了六道仙人一半的力量,因此才只有一隻輪迴眼嘛?為此做出以下分析,請聽我娓娓道來!
  • 滿語曾是大清的國語,為何大清才滅亡一百來年,滿語幾乎消失殆盡
    然而,這種語言的光榮卻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大清王朝的落幕,滿語也開始逐漸衰退。如今,清朝不過才滅亡一百多年的時間,全國竟然找不到幾個會說滿語的人了。明明有那麼多滿族人,為什麼滿語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消失呢?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後來分裂為東、西兩部,先後為唐帝國所滅,一部分開始西遷。
  •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這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自天命八年起,努爾哈赤大力發展火器並達成部隊火器高普及率,到皇太極時期又將火器部隊擴充,所以清朝的火器水平始終處於上升狀態。不,提這一年是因為清廷百分之一萬對相關資料做出了高程度隱瞞,造成「專業團隊」後續發展因為人員資料躲得過於精妙,所以不再容易查詢。隱瞞是有必要的,這其中有臉面問題,也有人員保護問題,三藩之亂結束時間並不算長,對抽八年的雙方官兵突然混為一軍,怕出事。
  • 大清重臣劉統勳,一代治國賢臣,有多牛
    大清重臣劉統勳,一代治國賢臣,有多牛文/成長新視點序言:對於劉統勳和劉墉的了解,主要源於觀看的《天下良田》和《宰相劉羅鍋》兩部電視劇。劉統勳和劉墉,他們兩個人都是治國能臣、國家棟梁和朝廷的股肱之人,在個人成就和政治發展上面,各有千秋,建樹頗多。一、情商突出,贏得信任。劉統勳,祖籍山東諸城,康熙三十八年出生於陝西羌州。父親劉啟是康熙朝進士,曾任四川布政使;祖父劉必顯也是進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
  • 大清挨揍時百姓為何表現如此冷漠(第1208期)
    這些人都出來愛國了,就知道大清要完了1897年,山東冠縣飛地梨園屯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起衝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閻書勤等的邀請,前往援助。在與教會勢力對抗時,因門規「梅拳弟子,不得以武犯禁、滋事」,同時也為避免連累師門,改稱「義和拳」,組建民間武夫打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在打砸搶燒中多次與清兵衝突,被滿清政府列為頭號通緝犯。
  • 理財-大清銀幣曲須龍價格多少怎麼鑑定大清銀幣曲須龍?
    大清銀幣是價值很高的革新文物,具有深遠的前史留念意義。那麼,大清銀幣曲須龍價格多少?大清銀幣曲須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但也有用於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現在就去關注下大清銀幣曲須龍價格多少以及大清銀幣曲須龍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