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恰恰是因為它很難,但同時又機會很大,能夠在這個行業執掌船舵的船長本身就很少。
對於大部分VC機構來說,新造車是一個充滿誘惑,同時也要繃緊神經的賽道。
「這個行業非常慘烈,淘汰了太多人,最後就只有三四個還在往上爬,我們一路也心驚膽戰。」朱天宇是藍馳創投的管理合伙人,他主導了藍馳創投對理想汽車的5次投資,在接受36氪採訪時,朱天宇直言。
7月11日,理想汽車提交招股書,將成為第二家登陸美股的新造車公司。半年1萬輛的交付量、帳上即將超過2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都讓理想汽車暫時擺脫了存亡之虞。
理想汽車是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在2015年7月創辦的造車項目,其產品路線中的SEV低速小車、增程式SUV等大都不同於主流陣營,這也讓其融資多次遇挫。
雖然朱天宇也一路心驚,但他依然相信身為VC投資人的敏銳嗅覺,「越是大的、有超額收益的這些大機會,一開始往往是反共識的」。在理想汽車這個項目中,藍馳創投在A2輪、A3輪、B1輪、B3輪、C輪等連續5次加注,雖然未透露投資金額,但朱天宇說,從基金管理的角度來看,對理想汽車的投資已經達到一定級別,「這代表了我們最大的決心」。
「我們常說衣食住行,』行』代表的是全球這麼多人和這麼多貨,它的位移所帶來的經濟價值。而』行』的載具今後都會智能化,這會帶來新的場景,商業模式全都會被重構,所以這個商業價值太大了。」朱天宇說。
而2015年,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興起,讓朱天宇看到了載具(汽車是其中之一)智能化的路徑。
「當人工智慧15、16年來的時候,我們想得很清楚,一定要找大數據富集的方向,因為沒有數據,就相當於無米之炊,有數據,人工智慧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數據是供給側的一個變化。」朱天宇說。
當時藍馳創投關注了三個數據比較富集的方向,第一類是金融行業、通訊運營商等自身帶有大量數據的行業,第二類是信息化水平潛力較高的大公司和政府機構,第三類則是新生企業,包括無人駕駛項目。
「無人駕駛率先使用了先進的感知系統,可以把整個空間進一步數位化,所以這個數據會是個大金礦,就看誰能挖到這個數據。」朱天宇說,而沿著這條路徑,他最終選擇了能將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落地、實現閉環的造車公司。
「當時李想很清晰的告訴我們要從哪開始,先要做一個能銷量賣上去的車,然後能夠廣泛的通過這些車收集數據,最終實現自動駕駛的路線。」朱天宇說,「我們也有一句話叫,更看重的是能造血,一邊賺錢一邊賺數據的公司。換句話說,我們很注重你的造血能力來形成一個健康的正循環。」
在理想汽車的招股書中,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已經分別獲得8%和13%的毛利率,第二季度的經營現金流也已經轉正,財報的背後是理想汽車穩健的運營效率。7月29日,據外媒報導,理想汽車已經提前結束招股,獲得9.5億美元募資額,估值也超過80億美金。
但對於朱天宇和藍馳來說,理想汽車還未上岸,在他看來,空間的數位化是一個非常長期的大趨勢。「車在距離、載具這裡頭只是扮演一部分角色,代表了一個AI去蠶食原來的網際網路或者產品,或者說拓展它的新邊界的一個排頭兵。」朱天宇說,越是優質、頂尖的VC,「腦子裡都要時刻想著下一個』大傢伙』在哪。」
以下是對話,略經摘編:
36氪:聽說你們在理想汽車身上下注很大,2018、2019年行業這麼暗淡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壓力?
朱天宇:首先我可以說,我們投理想的金額在基金的佔比已經達到了一定級別,換句話說,這代表了我們最大的決心。
其次,我覺得每一個基金始終腦子裡想的就是下一個大傢伙在哪,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你要看的是大機會,而不是在本金的虧損上要小。當然我覺得本質上VC的邏輯是你投的Portfolios(投資組合),這裡頭一定有賺大錢的,也有虧損的,但是整個收益還會是非常可觀的。
越是早期的vc,這種差距反差會越大,為什麼?因為它要逮的是大傢伙,而越是大的越有超額收益的。這些大機會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是反共識的。
36氪:像這麼大的賽道,有這麼多的項目,包括現在這個局面還不是那麼確定,你們為什麼押注了理想汽車?
朱天宇:首先說怎麼結識他的,李想成名很早,但那時候我們還不認識,真正認識是2014年,藍馳是羅敏趣店項目的第一個機構投資人,李想自己也有投資,我們就有了機會結識。
李想的思維非常犀利,他會儘量把問題能夠簡明扼要的說清楚,然後有明確的下一步,能看出來他非常注重效率。他之前做的汽車之家已經百億美金市值,最後跟他對手拼的就是產品和效率。
跟效率另外並行的一個詞是「體驗」,面向消費者的產品體驗。用最優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能夠更大範圍的給你的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體驗。跟他交流下來覺得,他確實是經受過歷練的。
然後說理想汽車這個項目。當人工智慧2015、2016年來的時候,我們首先想的很清楚,一定要找大數據富集的方向,這個人工智慧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因為我們自己是非常注重它的真正的需求場景,而算法、算力和數據,這僅是從供給側考慮的變化。
所以我們當時看了有三類方向是比較數據富集的,第一,原先這個行業的數據富集程度和數位化程度比較高,比如說金融行業、通訊運營商;第二類,信息化的窪地,比如很多大公司國企,他們的信息化落地快速地在迭代上來;第三類就是新生的企業,比如說無人駕駛,它率先使用了最先進的感知系統,把整個空間再進一步的數位化,所以這個數據會是個大金礦,誰能挖到這個數據?所以我們從數據這條線,來看人工智慧。
2016年,我們看了一系列的自動駕駛第三方技術公司以及Robotaxi公司,但是我們發現無人駕駛這個事,它如果從閉環場景落地的角度來看,有感知、決策、控制三個環節,技術公司能做到感知層的一個閉環,但是到控制和決策的閉環的時候,就很難實現了,必須要跟主機廠一起合作,所以整合能力更強的不是第三方技術公司,而是主機廠。
當這個結論出來的時候,在2016年我們決定找相應的整車廠,現在主流的一些創業團隊都看了。
李想很清晰的告訴我們,以終為始,我要從哪開始,就是我先要做一個能銷量賣上去,而且能夠廣泛的通過這些車收集數據,然後實現自動駕駛的一個產品路線。
我們認為技術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解決需求更重要。算力、算法這些都是供給,需求在哪兒、場景在哪兒,對場景是不是了解,滿足這些才能對需求有洞察,在需求的洞察之後,有一些約束條件,在約束條件下找到你的創新點,去滿足需求才是有價值的。
投資理想,是因為李想當時給出的答案是最清晰的。
藍馳的投資理念中,更看重的是要能造血,能「一邊賺錢一邊賺數據」的公司。健康的造血能力來形成一個健康的正循環,你一邊能造血,你還能積累數據,然後你提升你的智能水平,你還能造更多的血,然後你更健康,你有更多的技術投入,你可以拿更多的數據形成更高的一個技術壁壘。
36氪:您說以終為始,智能電動車創業很複雜,變量也很多,怎麼確定終局是什麼?
朱天宇:終局不是確定性的,終局只能是說我們在模糊的藍圖當中,在不確定性中找到一些確定性。
確定性是什麼,大數據很重要。因為高質量數據決定智能化演進的速度,而且數據變成了一個壟斷性資產,你要想清楚怎麼比別人更快、更好的把數據壁壘壘高,這就是一個確定性帶回來的思維。你再去想我們這個車要變成什麼樣,要怎麼去更快的收數據,怎麼造血等一系列的東西。
36氪:你剛才說是VC投資是找一些反共識的大機會,但我也聽到一個說法,投資是找一個共識,這樣才能按輪次往後去傳遞?
朱天宇:對於最頂尖的VC來講,是要追求這些行業裡頭的非共識。
想想過去10年行業裡最頂尖的10個、20個項目,大多在初創期都曾飽受爭議和質疑,所以最後區別一個優秀的VC,就是你有沒有勇氣去真金白銀掏出來支持基於非共識的項目。
VC發明了幾十年了,一直的遊戲規則裡,就是早期鼓勵你要去支持非共識的、有意思的不一樣的,這才能讓真正的創新出來。當然最後還是要能識別出來,這些獨創性的項目當中為什麼它是最有價值的、最大的,這還是有一套邏輯要去梳理。
36氪:結識李想這麼多年,你覺得他身上比較明顯的成長是什麼?
朱天宇:第一,是他敢於把自己身上的挑戰跟大家去分享,展示脆弱,你分享之後就會發現當大家都知道你也在這麼扛的時候,會對你表達認可和理解。
比如有些人想走,但是知道公司現在在扛這樣的事,然後也知道為什麼李想覺得現在難點和最後的成功這麼重要,把這關係說清楚了,就不走了。
另外,比如說公司內大家在業務上的一些意見不一致,李想的認知迭代到一定時候,他開始釋放更多的決策或管理空間。
他還專門成立一個組織發展部,目的就是去幫助中高層的管理人員實現管理能力的提升,把大家目標戰略價值觀能夠統一共識,大家日常的溝通可以統一語言體系,這都是實現效率的方式。
怎麼用培養的心態來管理組織,可以啟發很多創業者。培養的意思是你也有缺陷,我幫你成長,而不是說我只把好的挑出來做管理者。當一個組織能夠把這些人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讓他長大,這個根是很紮實的,整個組織生命力也是更強的。
36氪:你剛才說從大數據的角度來投造車行業,除了這個維度,您覺得新造車這個行業它還有哪些意義?
朱天宇:理想汽車這個案子是我們所有盤子裡單個投資額度最高的。對於傳統的VC來講,投資額都不會少,大家願意下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賽道太大、太有價值了。
首先,在衣食住行中,「行代表的是全球這麼多人和貨,它的位移帶來的經濟價值。這些位移它的載具今後都會智能化,載具智能化之後會帶來一些新的場景,新的商業模式全都會被重構。
第二,人工智慧的浪潮已經熱鬧了幾年了,但是如果用30年的視角、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的話,其實才剛剛拉開帷幕,很難想像後邊這麼多事。
我們的另外一個投資主題,基於智能載具,或者稱其為「具有自治能力的機器」,它有眼睛、有耳朵,有大腦、小腦,眼睛可以視覺,耳朵可以聽,有感知大腦可以思考決策,小腦可以控制運動,這些機器會越來越多。
當AI的能力成熟、成本降下來的時候,我覺得身邊的很多東西都會智能化,智能化會進一步帶來空間的數位化。因為有這麼多自治機器幫我們探索人類的邊界,延展人類的運動能力的時候,會把我們身邊的空間進一步數位化。
所以空間的數位化是一個未來非常長期的大趨勢。車在距離、載具在這裡頭只是扮演其中一部分角色,代表了一個AI去蠶食原來的網際網路或者產品,或者說拓展它的新邊界的一個排頭兵。因為它是更強大的一個載具,可以率先去做一些智能化的嘗試,而且它產生的經濟價值體量也很大。
36氪:聽說理想汽車早期融資不太順,從理想汽車的毛利能看出來,產業端對它還是挺支持,為什麼在資本端會出現融資不順的情況?
朱天宇:融資難有很多的因素在裡頭,和資本市場的周期、李想在產品路線上經歷的一些波折都有關係,尤其是大家都朝純電去的,你為什麼偏做增程。
其實我們連續幾次投,最後一次在19年,那時候加倉加還挺多的。我們當時做了一些盡調,把汽車之家上的用戶評論,用爬蟲抓下來看大家對於電動車的需求看法是什麼,發現排在第一名的是,大家對電動車都有裡程焦慮。
然後統計公開數據,市場上當時增長最快的車型的品類是什麼?大型SUV,因為跟中國二胎,以及和老人在一起生活有關,這是中國的用戶構成的真實需求。我們是通過實際的評論得到了一些確定性的信號,但其實在兩年前李想在定義它SUV車型的時候,已經捕捉到了這個產品趨勢。
這個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其實幾年前李想對特斯拉的路線已經很清楚,預言了特斯拉會屠殺整個市場。所以他從這個角度來想,我要定義什麼車型,特斯拉遲早要進中國,我怎麼贏?選擇什麼車型能贏?
36氪:您覺得李想他個人的風險偏好怎麼樣,蔚來在服務和研發上重投入,允許自己去年走到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李想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嗎?
朱天宇:李想還是非常注重經營效率、資本效率,他的SUV其實就用10億美金做出來。這就是他的選擇,每個人風格不一樣。
你看他為什麼做SUV之前做小車,都跟主流不一樣。我覺得大家都是想贏,優秀創業者你如果沒有贏的心,你就不要來了。
但是大家想怎麼贏,每個人有不同的打法,都有贏的機會。2015年李想自己先拍出4000萬美金,到現在跟李斌、何小鵬一樣,個人投入都有幾億美金。你要是說他不冒風險,為什麼敢把自己的錢拍進來?
36氪:跟造車相比,就資本需求和造車相當的行業,也有不少,還有挺多燒錢的行業,為什麼造車行業反而更需要創始人把自己的身價壓進去?
朱天宇:因為我覺得造車行業的創新曲線鴻溝比別的行業,更深更寬,因為它機會大。你在跨越鴻溝的時候,你的彈跳力,你的步子,你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比其他行業都要更大。
而且這個行業的資本需求確實很高,一開始已經是非常大的資本投入,沒賣車之前都要融資,對於通常的VC來講,大家都要想想,因為這錢下去的話能不能回來,怎麼跟LP交代?
這個行業淘汰了很多人,過去幾年大家一路往上爬,最後只剩三四個,非常慘烈,我們一路也心驚膽戰。
所以恰恰是因為它很難,但同時又機會很大,能夠在這個行業執掌船舵的船長本身就很少。這跟他們的信念、決心,受過的創業訓練,以及他們自己抗風險能力,包含他自己口袋裡的錢都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