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荊公韻四絕(蘇軾)甲第非真有,閒花亦偶栽。聊為清淨供,卻對道人開。
作者簡介
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佛教居士。詩人常常默觀自省,佛理使詩人的心胸豁然開朗。詩人深悟佛理,知道人生如夢,而且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似幻。詩人回首大千世界的一切及世間的滄海桑田,不免感覺自己的幼稚執著。
詩人藉助佛老的般若智慧,形成了詩人在認識上的一種穿透力。詩人因此看破紅塵,世事及人生不過是「空夢」。詩人把人生如夢的思想,融入其文學創作中。詩人的文學作品,往往產生了一種冰雪溶於水的景。雖然不見痕跡,卻富有深遠雋永的效果,使其作品之意更為豐富深邃,或者使其意境顯得超曠神遠。
時間是永恆無限的,但人生百年短暫的如流星轉瞬即逝。宇宙天地遠大浩瀚,而個人的努力顯得極為渺小。詩人在他幾十年的宦海生涯,因為受人誣陷在轉瞬之間化為泡影。詩人認為功名富貴,「壽天」福禍的執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作品欣賞
這是詩人寫的一首以禪入詩的五言絕句。這裡的荊公就是荊國公,指的是文學家王安石。宋代元豐年間王安石已經罷相,他隱居金陵。詩人路過金陵時,曾經拜訪故人。詩人得知故人將自己的寓所捐贈為寺院時,詩人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唱和的詩作。
首聯詩人直接開宗明義,述說禪理。詩人面對荊國公的故居,如今的寺院,自然別有滋味在心頭。「甲弟」這裡代表最好的住宅。用世人的眼光來看,豪華的住宅象徵著榮華富貴。在詩人看來,這一切並非真有。
禪宗六祖做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詩人認為本來「無一物」,那所謂的「甲弟」當然也是不存在的。閒花,意思是清閒之花。因為在百花爭豔的時候,它卻閒著,所以說閒花。既然荊公的「甲弟」並非實有,那麼清閒之花,應該也是隨意栽培的吧。
詩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採取「無心」的態度,正好印證了禪宗「但學無心,諸緣頓息」的意境。因為詩人深厚的佛學的造詣,才能真正地理解禪宗主旨。頷聯兩句中的「道人」,原意是道教的弟子,這裡是指佛教弟子。
詩人也曾經想到清淨之地,參禪、禮佛。但這院子裡的「閒花」,卻只對道人敞開。詩人說到這裡感慨萬千,於是以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身份出現,暫時到這清淨之地來拜一拜佛。這兩句雖然是戲言,卻說出了詩人的心裡話,表明了詩人自心向禪的心境。
詩人一生宦海沉浮,經歷了人生曲折的道路後,他內心有所醒悟。詩人認為只有通過學禪,才能達到一種外物不執著於心的境界。詩人希望通過參禪,來獲得精神上的寧靜。詩人希望通過禪修,以使自己能在生活中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詩人希望通過禪修,保持通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詩人希望藉助佛禪的幫助,樹立自己的人生觀。詩人通過本詩,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詩人的作品簡潔,卻蘊含著悠遠的佛理禪意。詩人藉助於佛禪的幫助,達到了一種超越和解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