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理說觀待—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八

2021-01-12 高山流水蘊禪音

我們繼續分享《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這裡注重討論四種與佛法法理契合的勝勢道理,在佛法因明討論中經常被古德運用,《瑜伽師地論》中也常被彌勒菩薩使用於破斥外道知見。

我們先討論觀待道理。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怎樣叫做「觀待道理」?這「觀待道理」在佛法名相上是怎樣解釋的?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簡略的說有兩種觀待,那兩種呢?

「一、生起觀待」,第一個是生起觀待。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此一法生起的時候,就是觀待其他因緣生起的道理。

這個「觀」,是針對、相對,或在哲學上以其所指客體為條件的意思。而對於佛法來說,這個「相對」還有針對因果這一方面來說是相對的,即因與果是相對的。在佛法中,兩個相互對立又統一的兩邊是相對的,除因與果相對,還有如心與境相對等等現象界包括一切因言施設產生的分別二元的對立是相對。而我們突出心與境界相對,在這相對的分別裡,就是人這一類的眾生能夠用心去觀察外在的世界即所有心的主觀與客觀的對境,我們內心在觀察這此物質與精神的事物的時候,就是以心安立在與所觀境相對、面對面的狀態下去觀察的。當然假如你不去觀察,也就不知道被觀察的事物。如此,將能觀的心以名言安立所有一切對所觀之境的全部感性的及理性的感知活動就叫做觀。

而這個「待」是憑藉的意思,就是假藉的意思。你若沒有這個因緣,這件事不成功。你一定要依賴它,這個必須信賴的全部因緣條件可能是必要條件,也可能是充分條件,但是確實是完成對一事物全部觀察活動完成的全部條件是種子現行成為異熟之果的全部緣起,那就叫做「待」,所以這個待有這樣內容。

這個「生起觀待」怎麼講呢?「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這個蘊的生起,它一定要假藉諸因,很多的因、很多的緣的勢力,故「謂由諸因諸緣」。或者是因的力量,叫「勢」;緣的力量,叫「力」。或者也不必這樣分別,就是諸因諸緣的勢力。這個因和緣,主要的力量是因,次要的力量是緣,這方面還是要作區分。但是,不能落入哲學,我們佛法不是哲學,哲學也是說內因是決定因素,外因(即諸緣)是事物產生的條件。但是佛法的因緣講主要的力量是因所成勢,是勢在必成的意思。而緣所成力,則是各種緣是果法的借力。由此勢力所成果法,則是因緣所成法,皆應歸於空,只是名言世俗假有假象,我們不忽視依他起的因緣作用而已。

現在這裡是說「諸蘊」,就是我們的這個生命體的果報。這個果報的因緣呢?首先須有成果報的正因--種子,而受業力所牽都是緣。業力幫助這個名言種子成熟了,因緣和合了,這個色受想行識現起了,一剎那間色受想行識現行起來,這叫「諸因諸緣」的「勢力生起諸蘊」,以因緣的勢力生起了色受想行識的蘊。

「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蘊,它能夠現起來,它一定要憑藉諸因諸緣才可以。沒有因緣的時候,色受想行識它不能現起。

譬如說是我們人,一剎那間我們投胎了。一投胎這個色受想行識就開始現行出來。為什麼沒有現起諸天的色受想行識呢?因為沒有那個因緣,所以不現起。也沒有三惡道的色受想行識現起,故人類沒有也不可能看到三惡道的現象。而只是人道的因緣、人道的五蘊現起了。因為成為人的所有的這個因緣發生作用了。所以,任何事物果法的現起都「要當觀待諸因諸緣」。一個蘊的現起,這個蘊一定要觀待諸因諸緣才能現起,這就叫做「生起觀待」,不然它不能現出來。

從這裡我們能夠看出來諸因諸緣是自性空,它本身沒有體性。要現起,就必須憑藉因緣才能現起。所以我們借勝義勢成理去這樣一觀察,很多的佛法的智慧,從這裡卞湧現出來了。

這個怎麼叫做「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我們應如是思惟,第一個要思惟這個觀待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具有觀待的道理的,都是因條件因緣具足而成就的。

說我們這個手臂具有關節,所以我們的手臂可以做到能屈能伸。所以屈伸自如我們要觀待這個節。其他一切勢力所成道理,都是觀待因緣即各種條件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具備方能成就。

這個生起的觀待是這樣解釋,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觀待「施設觀待」,此「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

「施設」其實就是安立的意思。本來並沒有名言上這種言說,但為了交流方便,在我們共同約定的條件下,我們把它安立出來。那麼這叫做「施設」、叫做「安立」。

「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只有概念性的名言方可施設,而這個諸蘊有生起觀待,也須要有施設觀待,所以就要有名、要有名句文身才可以。

而這個「文身」,我們粗略分析解剖一下,「文」即是指名言、語言、文字等等,而「身」就是指這個名言的文、章、句的「體」。

這個「名」又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字,用多少個字組織起來成為名。比如說種種的名詞概念,佛法中叫名相。也就是一個名,也就是各式各給某一特定事物安立的各種特定的可以進行方便交流各種特定的名。

因字而有名,因名而有句,因句而有段,因段而有節,因節而有章,因章而有文。所有的文章,從每一個字起到全文,都是「施設」。

現在這個生起觀待,生起了一種特定的事物,這個事物叫「蘊」,或名之為「蘊」。而蘊的實質就是「施設」,用「蘊」來表示「施設」這件事。如果沒有這個蘊的施設,你就沒有辦法觀。沒有這個施設的觀待,你沒有辦法去觀察,你心不能動。因為沒有名字的時候心不能動,心不能動就不能觀察。所以有生起觀待,還要有施設觀待。所以這個觀待有兩種,即「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而此蘊的施設,此蘊的安立,就是「蘊」的這個名字的安立,「要當觀待名句文身」,即要憑藉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這裡是把前面這一段總結起來。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這個生起觀待、施設觀待也就是表達了生起諸蘊、施設諸蘊的事情,這就叫做道理,就叫做觀待道理。

這個【唯識】這個法門,不管是《攝大乘論》也好、《瑜伽師地論》也好,包括《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這些論,它說的法門,你若和其他的法門對比起來,唯識說得更加微細,而且說得很更加圓融。從你心一念動就開始了,無論聖凡,心就開始觀察了,而聖者凡區別在清淨與染汙。玄奘法師是漢人,他的漢文基礎很好,而他又懂得梵文,他將《瑜伽師地論》等佛法著作由梵文翻成漢文,我們如果將奘大師翻譯的經典與其他三藏法師翻譯的著作進行對比,都會有一種玄奘法師翻得更為微細更為準確的感覺;稍微有一點複雜的地方,他都能無偏如來真實義準確的翻譯出來。所以奘大師舌根圓寂後不爛,這也是奘大師翻譯經典與佛法正義不違的一個示現。

「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這是這一段文字的結束。就是說明這個觀待的道理,這是修瑜伽的方便。你想要修止觀,你想要修行,這個「生起觀待」是你修行的一個方便。你明白通達這個生起觀待和施設觀待,你修行的時候會很隨順也會很相應。「是故說為觀待道理」。這觀待道理這麼樣解釋,而在《瑜伽師地論》著作的許多地方,還有有非常多的解釋。

好,我們先分享到這裡,感恩各位的聆聽因緣,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業雜染(23):業門(4)與果門(4)與增上果
    《瑜伽師地論》業雜染(23): 業門(4)與果門(4)與增上果 作者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 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佛教中比較經典的「緣起還有空」,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緣起亦名緣生,「因緣生起」的略稱。緣,意為關係或條件,所謂緣起即諸法由緣而起;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或條件。佛教常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來說明緣起的理論。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另外,菩薩只要證得了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再看自己、他再看別人,會非常地清楚知道其實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有這一個淨波羅蜜,只不過是因為修學的早晚;如果對方繼續地修學,他一樣有一天能夠證得這個實相心,他也可以證得這個淨波羅蜜。如常不輕菩薩所說:「汝等皆當作佛。」所以絕對不會起慢心。因此,菩薩生生世世會與一切眾生結上好緣,因為下一世誰先學法不知道。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主,非無緣生,從因緣生……這「從因緣生」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清淨莊嚴的安樂國
    因此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便發誓要成就一個超越三界、真實的、沒有眾生無窮輪迴、安樂清淨、不能被汙染、不可被破壞的終極清淨的世界,指的就是《往生論》所說的「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句話。我們作為凡夫,從娑婆世界的視角,以了了分明的心念,來專注細緻地觀查和了解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功德成就,就是「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論注》對此是這樣表述的:「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
  • ——緣起性空讓你休息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真的合理,也與佛教不會有衝突,佛教可以用緣起來解釋生物進化論。雖然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證實生物進化論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這種觀點畢竟已經被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接受了。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首先是海洋裡的一些物質慢慢變成了海洋生物,然後變成陸地生物,最後變成了人。
  • 即墨江氏族譜六次續修 為修族譜赴發祥地尋根
    江氏族譜耗時三年才完成續修,第一批印製了兩千冊。 從上到下依次為嘉慶版、光緒版、民國版、新版。     在即墨流傳著「一門三進士」的佳話,而這三進士正是出自即墨江氏一族的祖孫三代。據《即墨江氏族譜》記載,即墨江氏本姓嬴,後改姓江,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元末遷居即墨東關成為當地望族。
  • 佛說緣起論
    緣起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1.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超級彈丸論破2》 殺戮滿載的修學旅行詳介!
    Spike-Chunsoft預定於2012年7月26日發售的PSP《超級彈丸論破2:再見絕望學園》情報更新,本次將為大家介紹這個讓學生們陷入絕境的修學旅行。本作的製品版售價為6290日元(含稅),下載版為5200日元(含稅)。限定版則為9429日元(含稅)。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我們學佛的人都會知道,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事是單獨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必須要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夠成立,一旦這種組成的因緣散開了,那麼事物的本身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法因緣的生滅都是緣在中「作怪」這就是因果定律,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緣起」。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後來他在夢中見到了五位中觀論師——龍猛菩薩、聖天論師、佛護論師、月稱菩薩、清辨論師,佛護論師把一部《佛護論》(大家都知道,以前講《中論》時說過)放在宗大師的頭頂作了加持,之後他就從夢中醒過來了。大師立即找來這部論典,讀至「外境於名言有,自性於勝義無」一句時就開悟了。(有些說是依《中論·第十八品》「若遠離蘊體,則無蘊體性」[1]這一頌開悟的。)
  • 佛家緣起說概述!!!
    佛教中的緣起說按照傳統的說法,主要有業感緣起說、阿賴耶緣起說、如來藏緣起說和法界緣起說。  業感緣起說是小乘有部所說,講五蘊和合皆由自己的業力所定,所謂自業自得、三世因果,是從反對偶然論、宿命論、天為論而形成的一種緣起論。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二、原始佛學的「業感緣起」說 逮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佛敎勃興,以革新派的姿態流播於印度,對當時印土的傅統思想多所破斥,其中以樹立「無我論」以與傅統的「神我論」相對壘尤具特色。修不殺、不盜諸十善行,雖得生天,然猶與愛、欲相應,亦無由得離此生死苦海。故知福、非福報之輪迴流轉皆眾生之煩惱(如五蓋)與業(身、口、意)所自招來,於此可見原始佛家的「業論」,實與《奧義書》所謂「因欲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業,而有業則有果」(見第一節引文)的思想一脈相承。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那麼一方面會給你自己實修「止觀」帶來障礙;另一方面則說明你真的缺乏實修「止觀」的經驗。或者說,你持有這樣的見地,很有可能就沒有實修過一次「止觀」!我們這裡要明確指出的是,止觀法門對於佛法初學者來說,就必須先修「止」!那麼什麼是止呢?我們又要止個什麼呢?其實就是止息我們的心!更為精準的講,止息的是我們的「意」,也就是大家經常口裡所說的「妄念」!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除了一些具緣者、利根者,大概地講一下就能明白,僅僅提一下就能證悟,一般人不可能這樣。
  • 《顯揚聖教論》現觀解:開卷·勝異
    開卷·勝異如果要詳盡準確地了解佛法的整個義理與修行體系的話,《瑜伽師地論》是一部難以繞過的經典(另一部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而《顯揚聖教論》則是快速進入《瑜伽師地論》義理境界與修行體系的一條捷徑。
  • 明辨是非~論淨土宗的弊端與誤人子弟
    都是修學淨土宗的人,自己說淨土宗如何如何殊勝,其他法門如何如何不好之類的話。任何佛教經典經續與諸佛菩薩,從未說過淨土宗如何如何殊勝之類的話。民國印光法師,就憑一小女孩的夢境,就說是大勢至菩薩轉世,就不論夢境真假,大勢至菩薩是十地以上等覺位的大菩薩摩訶薩,來人間起碼會撰寫一些經律論三藏方面的《經藏》《律藏》《論藏》,很多初地菩薩比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無著菩薩都撰寫了很多《論藏》,更何況大勢至菩薩是十地以上大菩薩摩訶薩,來人間怎麼可能什麼也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