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表明,在歷次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銀行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銀行不僅採取風險投資、私募業務、低息貸款等手段引導資金投向,還通過全面化的綜合服務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美國:保障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銀行支持路徑
作為全球消費市場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擁有一整套有利於消費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文化、制度和政策環境。
其一,全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1983年,美國成立了專門服務於高技術企業的商業銀行——矽谷銀行,為當時處於創業階段,資金缺乏、信貸無門的矽谷科技公司服務,此後矽谷銀行也一直專注於高科技投資,為促進產業升級提供了金融創新空間。矽谷銀行通過風險投資的方式,直接投資了200多家風險投資基金,成為股東或合伙人。通過建立風險投資諮詢顧問委員會,為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本身提供商業銀行服務。這些服務既降低了融資成本,又優化了企業的經營管理,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這些小規模的新興企業正是美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角色。
其二,混業經營下的投資產業戰略。美國銀行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採用多樣化的投資戰略:在需求端,通過建立或跨界入股消費信貸類公司,進一步刺激消費,滿足市場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填補金融服務的空白;在供給端,通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開展基金承銷業務、參與風險投資、購買市政債券等,催化了一大批以諮詢、金融、信息、軟體等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快速崛起,促進了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
日本:長期低息貸款的銀行支持路徑
與美國以風險投資為主導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同,日本產業在升級轉型之路中長期受益於低息貸款,因此十分依賴銀行,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主銀行體制(主銀行制度下,銀行不是單純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而是與企業結成很深的、幾乎成為一體的共生關係)。
根據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的解析,日本的消費文化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在歷次消費升級中也都伴隨著產業升級。日本在這方面的典型發展模式是,先低價大量購買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然後進行模仿式創新,通過「後發效應」在短期內達到產業現代化。在此過程中,銀行為了切實保障追趕歐美所需要的低成本資金,增進企業生產活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為企業提供巨額資金。在日本產業升級的快速發展時期,日本企業來自銀行的融資超過90%,形成了日本金融中的「超借」現象。而與企業「超借」現象相對應的是銀行的「超貸」,銀行貸款直接充當企業的流動資產和準備金。日本銀行為產業政策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和新興產業部門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為「傾斜式生產方式」的產業政策的推行提供資金支持。主銀行根據政府制定的《臨時利率調整法》,通過限定最高利率、窗口指導等方式引導民間金融機構,令它們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巨額資金,此舉不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還確保了產業投資效益。
第二,優化信貸方向,在產業類別上選優逐劣。日本經濟穩定增長時期,傳統產業萎縮,第三產業成了最大的資金短缺部門,這成了產業升級的巨大短板。日本銀行通過對信貸結構的調整,優化信貸投向,支持先進產業,引導衰退產業有序退出,護航產業結構的轉型。例如,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通過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對文化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引進提供資金支持。日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融資中主要承擔信用保證人職責,保證文化產業智慧財產權的抵押融資,為輕資產屬性的文化產業提供融資便利,推動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由此,日本以動漫、遊戲、影像、新聞出版業、音樂產業為主的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遙遙領先,成為日本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和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
第三,充分利用主銀行體制的優勢。主銀行體制有效促進了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緊密結合,成就了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大型企業集團,為日本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趕超戰略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主銀行體制中,銀行與企業共同分享信息資源,有效地克服了銀行和企業信貸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降低了貸款的信用風險的同時,降低了交易費用和潛在威脅成本,避免了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傾向,從而保障了銀行對企業的長期設備投資和大規模貸款。
德國:全能銀行制度下的銀行支持路徑
德國金融體系採用的是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制度。德國銀行業在企業融資中的作用大大超過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德國企業75%的債務融資來自銀行,全能銀行的業務模式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既能提供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服務,又能全面經營證券、金融衍生品、保險業務和其他新興金融業務,同時還可以開展實業投資。
德國銀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面參與企業融資和公司治理,深入了解企業信息。全能銀行可以通過長期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持有股份、人事滲透、代理投票等方式,在企業融資和參與公司治理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特點是,德國銀行對初創企業的融資進行支持。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專門負責支持產業開發、教育和科研機構振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初創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除了為新興產業提供優惠貸款外,KFW還通過風投的形式,支持中小企業選擇股權融資。
(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