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紀,中國進入了春秋時期,而同時期的古希臘則在愛琴文明滅亡之後重新出現了滿天星鬥般的城邦文明。
1、伯羅奔尼撒同盟盟主——斯巴達
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最大的兩個城邦,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雅典則靠近小亞細亞。
斯巴達以軍事立國,全民皆兵,其男性公民終生過著嚴格的軍事生活。
至公元前6世紀,斯巴達憑藉其號稱無敵的陸軍稱霸伯羅奔尼撒半島,斯巴達糾集了大多數的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是當然的核心和領袖。
2、民主政治——雅典
雅典與斯巴達大約同時建立,最初的國家首腦和斯巴達一樣也是國王。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雅典城邦的領袖不再是國王而是執政官,成立貴族議會,雅典進入貴族統治時代。公元前683年,執政官的任期由十年改為一年,雅典的貴族政治達到頂峰。
雅典從公元前594~前593年梭倫改革開始,中經前509~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逐步從貴族政治過渡到民主政治時期。
3、希波戰爭——雅典以提洛同盟稱霸海上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當希臘城邦臻於極盛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也擴張到了小亞細亞。隨著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反抗波斯的統治,希臘和波斯的戰爭遂不可避免。
希波戰爭開始於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和希臘諸城邦締結合約結束,波斯三次入侵共43年。
第一次戰爭:公元前492年至前490年,以馬拉松大捷為標誌,希臘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
第二次戰爭:公元前480年,以陸上溫泉關戰役和海上薩拉米灣海戰為標誌,雅典和斯巴達聯手擊敗了薛西斯的進攻。
第三次戰爭:公元前479年波斯再次攻入希臘,此後希臘轉入攻勢,直至公元前449年希臘和波斯議和。
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結束,雅典成為諸城邦中最有威信的霸主。
公元前478年,雅典組織一些城邦組成新的同盟,即提洛同盟,也稱雅典海上同盟。
4、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VS提洛同盟(雅典)
隨著希波戰爭的結束,雅典對盟邦的控制與日俱增,同盟變質,提洛同盟逐漸變為雅典帝國。
雅典的帝國政策引起了斯巴達及其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敵視,外敵消失後,兩強相爭,必有一戰。
公元前431年,斯巴達軍入侵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
戰爭第一階段(公元前431-前421年),雅典在伯裡克利的領導之下,憑藉強大的海軍,採取陸上防禦和海上進攻的策略。而斯巴達在阿基達摩斯二世的領導之下,憑藉它令人畏懼的戰士,戰爭一直處於僵持,直至締結合約。
戰爭第二階段(公元前415年~前404年),這一階段,雅典想以空前規模的海軍遠徵西西里,但事與願違,雅典海軍被斯巴達全部殲滅,雅典戰敗。
此後,提洛同盟解散,雅典成為俯首聽命於斯巴達的二等城邦。
5、科林斯戰爭——底比斯崛起(彼奧提亞同盟)
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後,斯巴達成為希臘霸主。
斯巴達的強勢和獨斷又引起了原提洛同盟諸邦和伯羅奔尼撒同盟內部的不滿,代表城邦便是底比斯。
底比斯位於愛琴海西北希臘中東部的波提亞,與雅典,斯巴達並稱為希臘三大主要城邦。
底比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時(建議斯巴達消滅雅典人,但遭拒絕。於是底比斯和雅典、科林斯等結盟對抗斯巴達,並公元前395年爆發了科林斯戰爭。
科林斯戰爭中斯巴達窮於應付,遂向波斯請和,由波斯出面與底比斯等締結了合約。
斯巴達出賣希臘討好波斯引起了公憤,底比斯建立了以底比斯為首的彼奧提亞同盟,並於公元前371年徹底擊敗斯巴達,成為希臘新的霸主。
但底比斯贏了斯巴達,卻又輸掉了希臘,最後的勝利者並不是底比斯。
6、漁翁之利——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如果做一個對比的話,馬其頓猶如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
結束中國戰國紛爭的不是魏國、不是齊國、也不是趙國,而是西北邊陲的秦國。
同樣結束古希臘城邦紛爭的不是雅典、不是斯巴達,也不是底比斯,而是北方邊境的馬其頓。
亞歷山大的崛起,徹底埋葬了雅典、斯巴達與底比斯,同時也終結了波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