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國人的節慶美食是粽子。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粽葉香和著糯米香,別致而美味;一年吃一回,新鮮而不膩味。
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各地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這人那人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以每年一度的吃粽子來保持一種習慣或傳統,或者寄託一種鄉愁與情緒。因為此,無論在世界上哪一處角落,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吃粽子的文化習俗。
在萬那杜的傳統美食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拉普拉普」(lap-lap)。無論從「拉普拉普」這個美食的加工工藝還是享用方法來看,它其實是美拉尼西亞人的粽子。
「拉普拉普」是萬那杜最為流行的烤制國菜。加工過程是將芋頭、山藥、紅薯、香蕉等天然食材切成小塊,或磨碎混合,揉成麵團製成糊,再加入椰奶浸泡,放上當地的捲心菜,一起裹在芭蕉葉裡,折成扁平狀,最後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烤熟。除了薯類,還可以放切成小塊的豬肉、牛肉、雞肉、魚肉、蝦肉甚至果蝠肉。
當「拉普拉普」烤熟時,打開蕉葉,香氣撲鼻,嘗一口,甜滋滋的,入口細膩,讓人立刻愛上它。「拉普拉普」口感和口味各家不太一樣,但份量都很夠,吃了很有飽足感。
萬那杜原住民一般一天兩餐,晚餐是蒸煮或烘烤木薯,香蕉,在特殊的場合下,或者舉行傳統儀式時,才會做「拉普拉普」。所以說,「拉普拉普」並不算是萬那杜當地人的家常便飯,而是儀式大餐。就此而言,是不是與國人吃粽子的特點很類似呢?很多常年在國外旅行的人,每次對於當地各種「土特產」都只是淺嘗輒止,原因是吃不習慣。可是,到萬那杜品嘗過「拉普拉普」的人卻是個例外。當「拉普拉普」烤熟了的時候,打開蕉葉,香氣撲鼻,當地人喜氣盈盈地笑著遞給你,當你嘗一口,甜滋滋的,入口細膩,立刻就會喜歡上這種澱粉類的美食。當然,論「拉普拉普」個頭大小,中國粽子遠不是這種「瓦國粽子」的對手,一包「拉普拉普」,成年人一餐足矣。論價格,一般是150瓦圖,相當於人民幣不到10元。
「拉普拉普」的所有食材完全來自大自然,沒有任何佐料和添加劑,也就是說這種美食沒有怪味,非常乾淨和好吃,所以也很符合一般遊客的口味。從前,萬那杜各個部落的人都非常長壽,可以活到上百歲,經常食用類似這種天然食材的美食可能是個關鍵。近些年,由於萬那杜人可以頻繁接觸外面的世界,世界各地的各種美食也進入這個島國,導致喜歡新奇的萬那杜小朋友開始放棄自己的食物。有首《我們愛盒飯》的歌曲流行,就很能說明島外飲食文化對當地美食習慣的衝擊。這種不同民族互相嘗鮮的飲食習慣改變,大約與我們國人的下一代對粽子不以為然,卻熱衷麥當勞、肯德基一樣。
外國「垃圾食品」對萬那杜人健康的影響顯而易見,糖果、罐頭魚、餅乾等食物的流行,的確帶來了齲齒、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隱患,也引起了當地有識之士的重視。2017年初,萬那杜北部省份託爾巴省已經商議立法禁止進口外國「垃圾食品」。
有一天,當你身處萬那杜,在端午時節,看到國內的朋友在網絡朋友圈大曬粽子的時候,不妨也曬曬這種純天然食材的美味,並且告訴遠方的親朋:有一種粽子叫「拉普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