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③「沉默」的遺產:一年僅千人預約參觀

2020-12-25 湘湘愛旅行

原計劃今年「基本建成」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公園,因基礎設施和遊覽設施條件不完備,目前尚未能正式對外開放。土地調整、資金投入、管理協調等方面凸顯出的問題,使這處國內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依舊只能在田野「沉默」。

不能「抱著金飯碗要飯」,這是遺址區村民的心聲,一定程度上也是洛陽市對如此豐富的文物遺存推進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的現狀。

(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原計劃今年「基本建成」遺址公園

1961年,漢魏洛陽故城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掛牌,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6年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啟動後,漢魏洛陽故城先後對宮城中軸線重要遺址宮城正門閶闔門、二號宮門、三號宮門、銅駝大街北段及內城東北城牆、西陽門內大街、內城西城牆南段等遺址進行了保護展示。

漢魏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依託漢魏故城遺址,以宮城區為核心,以「一軸一殿一環三門三點」為重點,即:以銅駝大街為中軸線,太極殿為北端點,向南延至洛河南岸靈臺、明堂、太學禮制建築區;以宮城為中心,連接西陽門、閶闔門、東陽門,形成東西軸線;以永寧寺、靈臺、東周王陵為重要節點,構建考古遺址公園的基本框架。

根據規劃,將通過主要建築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區域綜合規劃,實現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據官方信息,「十三五」期間,擬實施漢魏洛陽故城內城區考古勘探與測繪、宮城太極殿、內城西陽門遺址、東城垣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內城東西城垣近洛河段搶險加固工程、南部禮制區靈臺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和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建設,計劃投資近4億元,基本建成漢魏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基礎設施不完備,未正式對外開放

今年是「十三五」的最後一年,記者了解到,目前,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公園還處於建設之中,不具備正式開放條件。

「因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面積較大,應有的基礎設施和遊覽設施還不完備,還沒有對外正式開放。」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副處長王閣表示,公眾可以通過預約免費參觀。

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保護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漢魏洛陽故城自2005年以來,爭取國家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約1.4億元,其中包括規劃編制、考古發掘及保護展示工程資金。此外,洛陽市政府每年撥付專項款500餘萬,用於核心保護區2000餘畝的土地租賃、安防與環境整治。

目前,環繞遺址區修建了圍欄、設置了標誌碑、保護區界樁、部分的說明牌和標識等,在接待服務區設立了臨時展廳,陳列漢魏洛陽故城的沙盤模型和部分遺址、出土文物圖片、展板,配合遺址區域的地面模擬展示。在遺址保護進行的同時,現在正進行遺址區的綠化和環境整治工作,為遺址公園的建設奠定基礎。

王閣介紹,因漢魏故城面積廣大,目前大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測繪工作基本是配合大遺址保護工程項目而進行的,遺址博物館還在選址階段,但已列入洛陽市博物館之都建設實施方案。

近期,漢魏洛陽故城神虎門遺址已啟動保護展示方案編制工作,此外,洛南禮制區遺址保護展示詳細性規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目前正根據國家文物局批覆意見修訂完善,太極殿遺址保護展示方案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正按相關要求補充文物影響評估報告。

遺址區村民:期望不要「抱著金飯碗要飯吃」

近年來,洛陽市對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建設投入力度較大,各遺址景點也相繼開放,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公園的建設遲緩,也再次引起市民和遺址區周邊群眾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區涉及洛陽的偃師市、孟津縣、洛龍區、伊濱區,四個不同行政區的部分土地都有覆蓋,由於遺址保護對土地規劃使用、房屋建設、畜禽養殖等有嚴格管控要求,對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都有影響,如何改善兩者之間的矛盾,是當前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孟津縣平樂鎮金村,位於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區的北邊約1公裡處,宮城遺址區的太極殿、閶闔門等均地處該村區域。村民張志軍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村裡的新宅基地就開始向村北發展,目前新村人口佔老村人口三分之一多。

近些年,村裡的養殖業也都停了,有的養殖戶搬到了新310國道以北,遺址區租地佔該村約1000餘畝。「為增加收入,村民到洛陽市區打工的較多,沒有工業,也不能搞副業,現在村裡空置出來的不少老房子,這些年村民的收入方面確實是個問題。」

今年58歲的張志軍熱衷於宣傳漢魏文化,在他和一些文化學者、遺址管理處人員的帶動下,當地許多村民也加入其中,平時除了請專家學者進行義務講座,所在的「漢魏故城微信群」還經常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國家相關政策等。

「對遺址保護我們是支持的,近年來,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也強了。」在張志軍看來,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一筆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應當儘早合理開發利用,並且考慮到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否則對當地而言,就是「抱著金飯碗要飯吃」。

洛陽市文物局:今年加快遺址公園建設

「一年才1000多人預約前去參觀,之前主要是著重對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對園區整體環境提升沒有提高認識,管理工作確實存在不足。」洛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崔小梅向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將加快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公園的建設進度,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以儘早達到對外正式開放條件。

此外,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保護辦公室信息顯示,目前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保護和公園建設存在以下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土地問題。漢魏洛陽故城區位於郊野地區,遺址基本為農田覆蓋,在進行遺址保護和展示時,需要大面積佔用基本農田,徵用土地存在困難。現在基本沿用的是租用土地,採用以租代徵的方式,租用土地的方式致使一些保護建設項目無法進行設計、施工。因此,為了遺址公園建設和發展,需要進行土地調整,單靠文物部門是法解決這一難題的。

資金問題。財政撥款只能滿足遺址的本體保護,遺址的日常維護和遺址區綠化維護、基礎設施和遊覽設施建設等資金嚴重不足。此外,由於漢魏洛陽故城地處洛陽市四個市縣區,分屬於不同行政區,通訊、電力、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協調、分配等都有難度。

人員問題。雖然管理機構規格進行了提升,但相對於100平方公裡超大面積的遺址區,目前人員數量和專業層次還不能滿足遺址公園日常管理和運營的要求,受人員編制限制,還需要採取其他方式彌補解決安保人員等不足問題。

此外,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應儘快提上日程,這是遺址展示的核心。圍繞遺址博物館進行各遺址點的保護展示,以遺址博物館統領遺址展示,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分散的個體,同時展示的方式方法要多樣性。現有的方式僅僅是遺址地面模擬展示,比較單一,而且這種土遺址方式觀賞性較差,普通大眾難於理解。

【來源:東方今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④大遺址的活化利用 洛陽之路如何走?
    近年來,隨著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建設推進,似乎被遺忘的漢魏洛陽故城,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如何在新一輪的現代文旅融合過程中,實現更優質的保護和開發,怎樣將這些「沉默的遺產」轉化成價值,從而為洛陽的綜合轉型帶來綜合價值,這是當前洛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宮城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 遺址區要「特區化管理」,避免政出多頭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文:蘇湲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 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 城市考古︱行走在漢魏洛陽城址
    漢家宮闕漢魏洛陽故城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周,周公曾在此建城,作為東都。秦莊襄王封洛陽十萬戶給呂不韋,呂氏在此擴建。西漢初,高祖欲定都洛陽。但直到東漢,洛陽才再次成為國都。東漢因崇火德,「故『洛』去『水』而加『隹』」,曾改作「雒陽」;到了曹魏,「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所以又改回了「洛陽」。
  • 洛陽文博系統:傳承活化文化遺產 為副中心建設增輝添彩
    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有序推進,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洛陽體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等相繼開放……隨著副中心建設步入「快車道」,今年,我市文博系統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活化利用,為副中心建設增輝添彩。
  • 洛陽考古新發現,直觀展現500餘年朝代更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李宗寬 通訊員 劉嘉儀9月15日,記者從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獲悉,日前,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內城西明門內大街遺址,不僅讓漢魏洛陽故城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得以再現,還直觀展現了500餘年的朝代更替。
  • 洛陽北魏永寧寺塔: 古代空前絕後的摩天高塔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漢魏洛陽城與它的締造者命運一樣,埋在了綠油油的麥田之下。可能是時光開的一個玩笑,城裡那座高度空前絕後的木塔——北魏洛陽永寧寺塔,也被埋進了「墳冢」。  如今緊鄰隴海鐵路的那一方臺基遺址,在沒有被現代考古發掘之前,千百年來示人的面目是一座土丘。這樣的土丘在洛陽太過常見,以至於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幾乎未曾注意到它。
  • 洛陽龍門石窟三日遊從,洛陽世界遺產
    第一天洛陽到達歡迎來到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洛陽!當地導遊將在火車站或機場與您會面,並乘坐私家車接您到酒店。在酒店休息後,您的嚮導將帶您參觀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龍門石窟密集地分布在彝河兩岸的懸崖上,其中藏有北魏和唐朝(316-907)晚期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藝術品。您將參觀主要的洞穴(鳳仙寺,谷陽洞,三個冰陽洞等),欣賞中國佛教藝術,並在那裡欣賞著名的佛教雕塑和書法銘文。參觀之後,轉移回您在洛陽的酒店。
  • 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整體利用
    要對黃河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樹立連片整體利用的思維,分區規劃布局、推進文旅融合,真正把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  明確黃河文化遺產的內涵和類別。黃河文化遺產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黃河流域所有文化遺產都可以歸為黃河文化遺產。
  • 尋塔記⑦洛陽永寧寺塔:摩天高塔,倒塌原因類似美國「9·11」?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 通訊員 梅志剛 視頻 孫貝貝穿越邙山重重隧道,進入洛陽偃師境內,道路兩旁那一座座雜草叢生的土丘,許多是當年帝王將相的墳冢。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漢魏洛陽城與它的締造者命運一樣,埋在了綠油油的麥田之下。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1988年2月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北庭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庭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北京的公園參觀前記得要預約門票才能去!(部分景區參觀攻略)
    自從我國疫情接近結束,很多企業復產復工,北京的各大公園也已經相繼開放了.不過根據市政府和市旅遊局的安排,這些熱點公園目前是需要預約門票才能參觀.這其中關注:暢遊北京公眾號可以預約:包括頤和園,香山,天壇,植物園,景山,陶然亭,玉淵潭,北海等.以下是其他部分景區的開放時間和門票信息等
  • 逛巴扎吃烤串,覽寺院尋故城,原來新疆這個地方是古代龜茲國
    ③各種水果:哈密瓜、伽師瓜、蟠桃、葡萄等。你只要記得水果價格是採採與家人環遊新疆52天中幾乎最便宜,並且葡萄與蟠桃是整個行程中口感最好的就可以了。不知道這種小吃有沒有正式名稱,煩請各位朋友解答。③最好的辦法就是記住熱斯坦老街在庫車王府旁邊。熱斯坦老街位於庫車老城區,是庫車市現存為數不多的還保存著民族特色的老居民區。我們沿著街道漫步了很久,走上一些幾乎無人踏足的小巷,遇到了坐在街邊抽菸的老爺爺、熱情打招呼的大叔、正給花朵澆水的姑娘與清掃庭院的老奶奶。
  • 鄭州多家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
    《百年鄭州》網絡展覽鄭州二七紀念館在官方網站首頁,以VR形式,全景展示「百年鄭州」展覽,使廣大觀眾可以在網上全景參觀「百年鄭州」的歷史。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保護法》巡展遺產日當天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巡展,並派發文物保護法宣傳單頁。鄭州博物館1.線上活動。
  • 洛陽警方成功打掉兩個盜挖古墓葬的犯罪團夥!
    保莊村位於洛陽漢魏故城遺址保護區內,是誰如此大膽在保護區內盜掘古墓葬?我市公安機關高度重視,公安局局長王武強、副局長高國亮要求刑偵大隊秘密偵查、適時抓捕,堅決打擊盜掘文物的犯罪活動。根據指揮部指令,偃師市公安局刑偵大隊、高龍派出所20餘名民警迅速向保莊村附近指定地點秘密集結,經現場周密安排,民警兵分兩路實施合圍,正在盜掘古墓的4名團夥成員全部被當場控制,現場發現三個直徑五十公分的盜洞自西向東一字型排列,並查獲洛陽鏟、鼓風機、轆轤、鐵鍁、扎杆、頭燈等一批作案工具。
  • 北庭故城遺址考古新進展
    總之,以北庭為核心的城鎮體系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連接東方與西方、草原與綠洲的重要節點和樞紐,是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重大貢獻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北庭故城遺址迄今已獲得中國文化遺產最重要的三頂桂冠: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新疆地區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作為天山以北唯一的遺產地,被列入「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秉承工匠精神,四川蓬安相如故城讓古建換新顏
    郭安平 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 實習生陳恩鳳12月19日周末,四川蓬安縣相如故城,工匠們仍在勞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讓這座歷經千年的古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戰亂及歲月風霜侵襲,相如故城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2018年蓬安縣借文旅融合發展契機,成立相如故城建設項目指揮部,計劃投資20億元,修復相如故城歷史格局,創建以故城為核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繼續講述一代「辭宗」「賦聖」司馬相如的文才與故事。
  • 川美美術館恢復開放 實行預約限流參觀
    本報訊(記者 陳博) 記者從四川美術學院了解到,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於5月7日起有序開放,實行預約、限流參觀。疫情防控期間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30—17∶00(16∶30停止入館),逢周一閉館。
  • 南山博物館參觀預約名額增加
    據悉,南山博物館周二至周五全天預約人數調整為1400人(上午600人,下午800人);周六、周日全天預約人數調整為2400人(上午1000人,下午1400人)。  目前,到南山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仍須採取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或現場掃碼預約的方式進行預約參觀。
  • 鄭州春秋戰國鄭韓故城,出土「中華第一碑」
    鄭韓故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鄭韓故城遺址位置:鄭州市新鄭市市區周圍遺址年代:春秋戰國時期知識拓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陝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別在陝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陝西遷都新鄭。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這也是現在新鄭的名稱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