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古︱行走在漢魏洛陽城址

2021-01-08 澎湃新聞

近兩千年前,大學者班固曾在《東都賦》中如此感慨:「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是以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卷一《東都賦》,中華書局,1977年,第32頁)他以一代良史的氣概和筆調,精細地鋪陳出當時國都無與倫比的榮耀。班固筆下的雒陽城在歲月的長河裡流傳下來,伴隨著這座城市湧現出的風流人物,走過一朝又一朝的興衰榮辱,在世世代代的人們心中積澱,交織成瑰夢,至今都吸引著我們去回溯她曾作為漢魏故都的點點滴滴。

漢家宮闕

漢魏洛陽故城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周,周公曾在此建城,作為東都。秦莊襄王封洛陽十萬戶給呂不韋,呂氏在此擴建。西漢初,高祖欲定都洛陽。但直到東漢,洛陽才再次成為國都。東漢因崇火德,「故『洛』去『水』而加『隹』」,曾改作「雒陽」;到了曹魏,「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所以又改回了「洛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中華書局,1959年,第76頁)

東漢雒陽城沿用了秦、西漢時期的故址,南北縱達九裡,東西橫至六裡,號稱「六九城」(圖1)。全城四面各開設3門,共計12座城門,由城門校尉與司馬等官掌管。(《續漢書》卷二七《百官志四》,中華書局,1965年,第3610頁)其中的上東門還曾留下一段佳話。據《後漢書·郅惲傳》記載:一夜,光武帝劉秀出獵晚歸,最方便的途徑是進上東門,入城回宮,不料時任上東城門侯的郅惲卻拒絕開門。光武帝命侍者從城門縫裡向郅惲講明情況,以為再怎麼也得給皇帝一次通融;可郅惲偏是個死腦筋,竟以「火把照得太遠了,看不清來人」為理由,硬是不開門。光武帝有雅量,再憋氣也忍下,另外繞道,最後從中東門入了城。哪知郅惲不依不饒,第二天還上書一道,先從周文王顧念百姓、不肯擅自遊獵取樂講起,話鋒一轉:「如今陛下卻為了一己之好,跋山涉水去打獵,並且還日以繼夜不知節制,試問把社稷宗廟置於何地呢?就好比空手搏虎或徒步渡河,如此冒險難成之舉,真是小臣最為憂慮的。」光武帝確是一位難得的君主,得此上書的反應是,貶給他行方便的中東門侯為參封尉,而賜布匹給郅惲,以嘉賞其忠於職守。(《後漢書》卷一九《郅惲傳》,第1031頁)

圖1 東漢雒陽城復原示意圖(王繡、霍宏偉:《洛陽兩漢彩畫》,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0頁)

雒陽城內面積廣大的南、北宮,均為包含若干宮殿的建築群,附近有衙署、倉庫及其他小型宮苑等。漢末《古詩十九首》裡的「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指的便是南、北宮。兩宮的地位發生過轉移,最早以南宮為重。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稱帝並定都雒陽,便居住在南宮卻非殿;14年後,南宮前殿建成,遂以前殿為正殿。南宮在整個東漢時期均為皇帝受群臣朝賀議政、國家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而漢明帝永平三年(60年)至永平八年(65年),修建北宮及諸衙署。建成後,重心漸移北宮,其中天子臨朝及宴饗朝儀的德陽殿、百官朝會殿、引見群臣的宜明殿、東宮承光宮等,每一處都對國家命脈有著重大影響力。中央衙署分布在南、北宮外。北宮的東北方向,設置有皇家糧倉——太倉、武器庫——武庫;南宮的東南,則有最高行政機構,即太尉府、司空府及司徒府。雒陽城共計24條大街,南宮的西北有雒陽三大工商業區之一的金市,城內東部還分布著社會上層人士的住宅,如步廣裡、永和裡等。(桑永夫:《漢魏洛陽故城編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0—164頁)

章帝時期的梁鴻——那著名的「舉案齊眉」之典便出於他與夫人孟光——曾經路過雒陽,登臨城北邙山南望,目睹都城勝景,觸景生情,作了一首《五噫歌》,(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2013年,第166頁)以抒發心中感慨之情:

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將雒陽城焚毀殆盡,僅存殘垣斷壁。後來曹魏文帝曹丕復建洛陽宮,採用單一宮制,於東漢北宮舊址上營建。魏明帝曹叡在魏文帝營建的基礎上大規模興建宮殿區,恢復了皇都氣派。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今天洛龍區、孟津縣及偃師市三地交界之處,站在310國道高架橋上可以遠眺一片廣袤的田野,其中一座寬大的白色大棚出現於地平線上,那是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宮城遺址(圖2)。據說目前已發掘了太極殿、太極東堂等遺址。太極殿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北魏重建,北周改建。遙想當年,「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漢詩》卷一二《古詩》,載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329頁)而今那故都的金碧歷經了滄桑,悉數在歷史的波濤起伏中影影綽綽地逃遁流逝,化作一片空影寂寂的平坦麥田,無言地昭示著冥冥中的興亡。

圖2 在高架橋上北眺漢魏洛陽宮城遺址(王楊梅攝影)

南郊太學

如果說雒陽城內的規劃,重在烘託政治的威儀肅穆;那麼城南則成為禮制、科技與文化教育的淵藪。雒陽城南,建有祭祖、祭社、祭天的明堂、闢雍與靈臺,稱為「三雍」。其中,靈臺是用於觀測天象、以正律歷的高臺建築,從東漢中元元年(56年)建成開始,使用至4世紀初,對古代的天文事業發揮過重大作用。據考古勘查,東漢靈臺遺址整個範圍達4萬餘平方米。這座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天文觀測臺遺址,位於今偃師市佃莊鎮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如今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夯土臺。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就曾在元初二年至永寧元年(115—120年)、永建元年至陽嘉二年(126—133年),先後兩次任職太史令,主持了靈臺的天象觀測及研究。(桑永夫:《漢魏洛陽故城編年史》,第59—63頁)

雒陽城南郊還有太學,位於今偃師佃莊鎮太學村西北,洛河南岸。據考古發掘,遺址南北長220餘米,東西寬160餘米,四周有牆,各設一門;遺址內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基址,內有一排排呈東西向或南北向的長方形房基。太學是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我國古代官方的最高學府,始創於武帝建元五年(前135年),而東漢太學則起於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東漢太學貫穿了本朝近兩百年的歷史,曾經由順帝詔修後,規模宏大,太學生最多可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年間(172—178年),樹立由蔡邕等學者以隸書體刊刻的熹平石經。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入洛,太學被毀於戰火。但曹魏、西晉、北魏皆在原址復修太學,曹魏時期亦刻石經,卻難以再現東漢的盛況。西晉太學因永嘉之亂被毀,北魏復修,終因高歡執政後將洛陽太學的石經遷往鄴都而損失過半,走向徹底的消亡,即使後世學者用力甚勤,四處搜尋石經,也不過是殘餘之物,讓人心痛。如今除了太學遺址,我們只能從留存下來的漢魏石經殘塊上,去想像昔日詩書斯文的盛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圖3)、洛陽博物館等文博考古機構皆收藏有漢魏石經殘塊。(桑永夫:《漢魏洛陽故城編年史》,第39—43頁)

圖3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東漢熹平石經殘塊(霍宏偉攝影)

說起東漢太學的石經,便不能不提到蔡邕。這位流傳千古的著名學者,精通經史、辭章、術數、天文、音律、書法,被時人稱作「曠世逸才」。但他憑藉書生意氣投身政治,孰料其政治生涯又展開於朝局錯綜複雜的東漢晚期,雖然他殫精竭慮,卻並不為君所用,屢受挫流放,最後還在董卓治下進退兩難,付出了生命代價。只是雖身陷政治鬥爭漩渦,蔡邕始終未曾放棄對學問修養的追求與秉持。在早年任議郎時,他不滿於當時的儒家經籍「文字多謬,俗儒穿鑿」情況,熹平四年(175年),與同僚上奏求正定六經文字獲準後,自書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論語》等)於46塊石碑上,讓工匠鐫刻,立於雒陽太學門外,這便是「熹平石經」。史載當碑立好後,「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後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第1990頁)

蔡邕之女蔡琰,也是名奇女子。受其父親傳,博學有才辯,擁有極高的文化修為及天賦。不過蔡文姬的命運跌宕起伏,一生三嫁,中間一次是因戰亂被掠入胡地,嫁給南匈奴左賢王;入胡地十二年後,才被曹操贖回,卻又不得不面對與在胡地生育的二子的生離別。蔡琰留下了《悲憤詩》,訴盡亂世徵戰中女性顛沛流離與撕心裂肺的坎坷經歷,其對生命發出真實深刻的困惑與叩問,觸動了無數人的心懷。

從某個角度來看,蔡氏父女的命運與其所彰顯出的精神,可以說是東漢晚期士人的經歷寫照與宿命代表。東漢最為典型的知識分子是太學生,這一群體並非書齋學者,而對政治有著強烈訴求,因而被斥之為「黨人」,在東漢晚期曾兩度遭遇過「黨錮之禍」。他們中間出過許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主要活躍於順、衝、質帝三朝的名臣李固。他學以致用,政績頗豐,後因不肯立劉志為帝,與操縱朝局的外戚梁冀抗衡,最終被殘害。更讓人感佩的是他的氣節風骨並未止於其身,還延續到了子女身上。李固死後,他的兩子接連被害,唯獨第三子李燮在其姐李文姬的謀劃下,隨父親門生王成亡命徐州,隱於市井做起商僕,才終於死裡逃生,其年不過十三。十餘年後梁冀被誅,李燮得以返還鄉裡,姐弟重逢,悲感旁人,生死世事無限滄桑。李燮被徵為議郎,靈帝時拜為安平相,在位廉方自守、忠正敢言。當無道的安平王被黃巾軍掠後,他勇於上奏不宜復其王國,其名聲廣為流傳,京師人譽為:「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固然東漢儒士有激揚名聲、意氣用事的弱點,並且在與外戚宦官的政治鬥爭的背後往往也牽涉利益集團的糾葛,無休止的鬥爭使得朝綱國體雪上加霜。但從另一方面講,那些儒士和太學生為此除了必須承受個體生命與意志上的摧殘磨難,還必須面臨一種家國情懷的重創。誰又能說,背後支撐他們的又沒有一份對國運的憂患與信仰呢?

所以,在今天重溫東漢太學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被一個時代所記錄的知識分子群體,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流精神氣質;還因為從這個群體身上,能夠感覺到當時雒陽城的溫度與呼吸。畢竟城市對人群思想氣質的影響和塑造,是潛移默化又難以忽略的,所以今人不能不去想像東漢的雒陽城,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城市,才能哺育出那樣一批驚世駭俗、勇於擔當的群體?

北邙冢墓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王朝相繼建都於漢魏洛陽城,輝煌與衰亡在這裡此起彼伏。這座城市曾幾度在戰火中毀滅,如同人的生命一樣,在生與死中循環往復。比如漢末曹植隨父西徵馬超時,所見的雒陽城便不再是「宮室崔嵬兮」、「洛中何鬱郁」,而是「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中野何蕭條,千裡無人煙」。(曹植《送應氏二首》,《曹植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3頁)

除了感嘆城市之亡,人們也哀嘆生命的沉浮:「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漢詩》卷一二《古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332頁)這說的便是北邙山。歷經數朝,邙山墓葬可謂是封土相望、層層疊壓,以至有「邙山無臥牛之地」的民謠。如今可知的洛陽漢魏墓葬數以萬計,今選擇帝陵、皇室成員墓、官吏墓及壁畫墓等四類墓葬,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洛陽。

第一類為帝陵。東漢是古代陵寢制度的創新與發展時期,(韓國河:《東漢北魏陵寢制度特徵和地位的探討》,《文物》2011年第1期)其意義非凡。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正月,原該要拜謁原陵。一夜明帝「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後漢書》卷一〇《皇后紀》,第407頁)於是挑了個黃道吉日,率百官及故客上陵。這實際就是把每年元旦朝賀皇帝的「元會儀」、飲酎禮、部分宗廟祭祀禮,合併至陵寢處成為「上陵禮」,大大提高了陵寢在祭禮中的地位。史書關於明帝感性的一面格外用墨,寫他「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給兄弟劉蒼去信講:「歲月騖過,山陵浸遠,孤心悽愴,如何如何!」(《後漢書》卷四二《劉蒼傳》,第1438頁)一代帝王能有此感懷,可知死生之大事,焉能不重?

洛陽分布有11座東漢帝陵,其中5座位於漢魏洛陽故城西北方的邙山,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及靈帝文陵。另外6座位於洛陽故城東南方的洛河以南,即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與桓帝宣陵。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陸續對洛陽的東漢帝陵進行實地考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工作形成系統規模。「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通過發掘北邙山上的五座帝陵陵園遺址,主要解決了陵園的整體布局、陵園建築結構,以及相關遺蹟的性質、年代、內涵等問題,東漢帝陵的基本面貌得以復原。(《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內部資料,2018年,第53—55頁)

北邙三十里舖村南有一座大型封土堆,俗稱「大漢冢」(圖4),其歸屬存在爭議。清乾隆年間的龔松林考訂此冢為明帝顯節陵;但陳長安先生則認為大漢冢應為安帝恭陵;另外根據韓國河、嚴輝兩位先生最新的研究成果,大漢冢應是光武帝劉秀的原陵。(韓國河:《文化認定與價值立場:考古學對歷史文獻的態度》,《光明日報》2018年6月25日;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邙山東漢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中國文物報》2006年11月3日)

圖4 大漢冢標誌碑(王楊梅攝影)

大漢冢封土形制為圓丘形,夯築,如今已是草木覆蓋。取徑登頂,四周皆為平地,向北眺望可見俗稱「二漢冢」的另一座封土堆(圖5),陳長安先生認為那是安帝長子順帝的憲陵,再北為「三漢冢」,三冢南北縱列一線,相距一裡餘,是為家族墓葬序列。大漢冢和二漢冢之間,開闢出連霍高速公路,車行寥寥,並未打破周圍的寂靜與空曠。浩浩蕩蕩的風穿越而來,大漢冢頂的雜草灌木被吹拂得跌宕不休,似乎想要訴說邙山上那幾千年光陰的悠茫。

圖5 在大漢冢上眺望二漢冢(王楊梅攝影)

第二類為皇室成員墓。近年,洛陽市寇店鎮西朱村南發掘了一座曹魏時期的高等級皇室墓葬,位於邙山以南的萬安山。為長斜坡墓道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後室組成(圖6)。據考古工作者推測,這座墓葬為魏明帝墓的袝葬墓。如今,這座大墓敞開露天,稱為「大揭頂」。位於考古工棚下,站在墓坑頂部地面邊緣,即可將地下墓室的建築布局看得一清二楚。大型斜坡墓道由考古工作者架設了保護支架,沿坡道深入地下十數米,通過甬道,便進入到墓室內部。墓室的前、後室交界處還殘留著磚券頂,據稱前室磚壁上發現過殘存的壁畫,但壁面剝落嚴重,難以辨認。後室留有放雙棺的痕跡,由此推測為合葬墓。

圖6 洛陽寇店鎮西朱村曹魏大墓俯視(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圖7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在曹魏大墓工地現場考察出土墓磚(李重蓉攝影)

第三類是官吏墓。2009—2010年洛陽連霍高速改擴建時,在邙山大漢冢東側發掘了曹魏時期的曹休墓。這是一座長斜坡墓道磚券的多室墓,由墓道(圖8)、甬道、墓室等組成。後室、北側室、西南側室分別安葬墓主人及合葬者。出土器物80餘件,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飾等,其中後室中部出土一枚銅印,篆書白文「曹休」兩字,證實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墓葬年代。(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孟津大漢冢曹魏貴族墓》,《文物》2011年第9期)

圖8 曹休墓斜坡墓道(王楊梅攝影)

從連霍高速主路下來,走一段鄉間小路,便可以到達曹休墓。從有些陡峭斜向的墓道下去,光線逐漸變暗,經過甬道,進入墓室內部後需要電筒照亮。墓室由前室、耳室、北側室、南雙側室、後室等6個室組成,均為拱券頂。據考古報告稱,「甬道及各墓室內壁均有飾白灰跡象,且發現多處紅色彩繪,但脫落嚴重,是否存在壁畫不能確認。」確實,墓室內是一個與外面陽光燦爛的人間截然不同的存在,漆黑並陰冷,曾經所藏器物已交由文博部門保管。電筒光束所及,只能依稀辨別近身的牆壁與室頂,置身於那些黑寂中千餘年前的磚與土之間,仿佛能夠嗅到那絲絲塵埃落定、死生陌路的決然。

曹休是曹操特別中意的一名戰將,被曹操譽為「吾家千裡駒」,還是曹丕的顧命大臣。他去世時,曹植專門寫過一篇《大司馬曹休誄》,以抒哀痛。曹植這位在詩酒中流連了一生卻又不甘、因此註定抑鬱糾結的才子,也和洛陽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黃初三年(222年),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在這次入洛受封、返回鄄城的途中,路過洛水,他以無與倫比的才思與想像,藉助筆墨將心中久積的苦悶鬱結盡情迸發出來,創造了名動千古文壇的洛神,濃墨重彩地向世人宣布他在洛水有過怎樣一次動人心魄的奇遇。他筆下的女神,源於楚辭的浪漫多情,也來自漢賦的驚才絕豔,她自古老的湘江一路走來,走向漢魏的洛水,曾由生入死,又最終從死亡中獲得永生。這種對死亡的獨特審視角度,向現代人展示出古人生死觀的一角。

第四類為壁畫墓。如洛陽西漢的卜千秋墓,便是一座繪製有想像瑰麗壁畫長卷的空心磚室墓。在墓室主室、墓門與後壁山牆之間的墓頂平脊內側,用線條與色彩畫出一幅墓主人升仙圖。這幅長卷長4.51、寬0.32米,共計1.44平方米,略微狹窄的長條上,從左到右依次有女媧、月輪、羽人、五靈(即青龍、白虎、朱雀、麒麟、魚婦)、西王母、玉兔、卜氏夫婦、伏羲和日輪,夾雜著雲氣繚繞。主室墓門門楣繪製句芒神,後壁山牆畫出方相氏與龍虎圖。方相氏是儺戲中帶領12種兇獸驅魔的主帥,如《續漢書·禮儀志中》記錄了東漢洛陽大儺活動的過程。(王繡、霍宏偉:《洛陽兩漢彩畫》,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56頁)在原本冰冷恐怖的墓室裡,亡者卻置身於神人、神獸環繞保護的祥和仙境中,並且被引領著走向升仙之路,這種藝術想像暗示於一種無常流變的基調中,希冀浪漫瀟灑、獲得安撫慰藉的終極關懷。

西晉的文人張載登北邙曾作《七哀詩》:(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740—741頁)

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室主。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在詩人的感慨之外,死亡作為一種無可逃避的絕對存在矗立在每個人的生命終點,漢代人為此以「事死如事生」的審慎態度來處理和想像死亡,憑著這份洞徹與達觀,他們不僅賦予生死以崇高感,也滋養、拓展了藝術的無限天地。

對於人類個體,至大莫過於生死;對於一座建築,存在莫過於興廢;對於一類精神共同體,功罪莫過於春秋;對於一個王朝,意義莫過於榮辱存亡……而漢魏洛陽城將這一切見證目睹、容納涵蓋,但她不言不語,以一種靜默長深的姿態,頑強地抵禦著人世的喧囂與光陰的磨蝕。洛陽城將成敗等閒視之,雖然卑渺如滄海一粟的生命個體,龐大如轟轟烈烈的一代王朝,她都慎重以待;但同時又持有莊生「無己、無功、無名」的逍遙遊無待之精神,不為一時一地的得失所滯。紛紜騰突,谷靜山空,一切留於世人評說,她只平靜地走過自己的歷史,走向自己命運歸宿的地平線,走進我們每個人似曾相識的心底。「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宋]司馬光《過故洛陽城二首》,《司馬光集》第一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45頁)

(本文首刊於《文史知識》2018年第9期,作者李重蓉任職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文圖均有所增補。本文寫作得到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女士、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繼鵬先生、洛陽師範學院張鴻亮先生的幫助,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王楊梅同學提供較多圖片,特致謝忱。)

相關焦點

  • 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 「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④大遺址的活化利用 洛陽之路如何走?
    近年來,隨著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建設推進,似乎被遺忘的漢魏洛陽故城,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據他介紹,從解放初期到現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區更多的是保護,卻忽略了發展。當地群眾經濟發展受到了制約,沒有村辦企業,群眾紛紛出外打工。如韓旗村到現在還沒有吃上自來水,一些基本的設施也匱乏,甚至於垃圾都堆到了東城牆遺址邊上。漢魏洛陽故城目前是多區域管理,條塊分割,呈現出來是「九龍治水」的現狀。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文:蘇湲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 「盤活」漢魏洛陽故城③「沉默」的遺產:一年僅千人預約參觀
    據官方信息,「十三五」期間,擬實施漢魏洛陽故城內城區考古勘探與測繪、宮城太極殿、內城西陽門遺址、東城垣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內城東西城垣近洛河段搶險加固工程、南部禮制區靈臺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和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建設,計劃投資近4億元,基本建成漢魏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馬市街: 紅色基因百年老街(洛陽路名故事)
    而有關洛陽馬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魏時期。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當時,洛陽城設有三大市場。宮城門外有金市,是王公貴族的專用市場;建春門外有東市,是牛馬交易市場;城南有糧市。  北魏時期,洛陽城內有小市、大市、四通市三個商業區,其中小市是農產品和牲畜的交易市場。《洛陽伽藍記》載,小市位於城東,「出建春門外一裡餘,至東石橋……橋南有魏朝時馬市」。
  • 洛陽考古新發現,直觀展現500餘年朝代更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李宗寬 通訊員 劉嘉儀9月15日,記者從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獲悉,日前,考古人員首次發掘內城西明門內大街遺址,不僅讓漢魏洛陽故城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得以再現,還直觀展現了500餘年的朝代更替。
  • 曾是低調的漢魏古都 擁有80多處三國文化遺蹟 被譽「河南的溫州」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古都櫛比,名邑相望,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這四大古都外,還有一座城市在歷史上也做過都城,它就是位於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市。許昌不但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和國都,也是東漢建安時代的首都。
  • 洛陽麵包大王:造「城市禮物」 讓「洛陽味道」走向世界
    消費日報網訊(閆玉傑)為促進洛陽烘焙產業發展及洛陽城市禮物打造,4月12日下午,2020年中部烘焙文創產業合作研討會暨洛陽城市禮物萬洛牡丹酥新品發布會在洛陽華陽國際大酒店舉行,來自中部6省十多個地區的「麵包大王」齊聚洛陽,共同探討烘焙產業健康發展,共話烘焙產業如何助推旅遊城市禮物打造
  • 洛陽北魏永寧寺塔: 古代空前絕後的摩天高塔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漢魏洛陽城與它的締造者命運一樣,埋在了綠油油的麥田之下。可能是時光開的一個玩笑,城裡那座高度空前絕後的木塔——北魏洛陽永寧寺塔,也被埋進了「墳冢」。  如今緊鄰隴海鐵路的那一方臺基遺址,在沒有被現代考古發掘之前,千百年來示人的面目是一座土丘。這樣的土丘在洛陽太過常見,以至於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幾乎未曾注意到它。
  • 中國城市分級:「九朝古都」洛陽,為何只是三線城市
    中國城市分級:「九朝古都」洛陽,為何只是三線城市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地區,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因此洛陽也有「九朝古都」之稱,當然這只是代表在洛陽建都的次數比較多。
  •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特刊丨「決勝中原」洛陽篇
    「精彩洛陽」全文轉發。洛陽貫徹新發展理念 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市 近日,洛陽王城大道快速路望朝嶺立交至連霍高速段正式通車。至此,縱貫洛陽市區南北、全長19.5公裡的王城大道快速路,經過兩年多接續攻堅,實現全線貫通!不僅在洛陽城市建設史上創造了諸多第一,更在副中心城市、洛陽都市圈建設大潮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原址重建的富山城址公園,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也能體驗盔甲拍照
    富山城址公園,承載在富山過去的記憶,以前富山的大小就是公園的大小,後來才慢慢擴展開。富山城最早建於1543年,這裡曾是 日本 江戶時代前田家在富山地區的重要據點,而後天守閣拆除到1954重建,如今公園遺址中有天守閣和一個 日本 園林。
  • 洛陽是一個你一生都無法完成的夢想
    這是洛水之陽的城市但凡你有嚮往和武俠和溫柔,傳奇和經典歷史我一定聽說過她你知道洛陽是什麼嗎上古的祖先看著明亮的月亮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何處去?」中國人跪拜方向名字是洛陽其中華夏兒女,尋根都必須到達對於每一個中國人,洛陽都不僅僅是一個城市所有尋根這是中國「創世紀」神話開始的地方,也是華夏文明起源於世界的地方
  • 行走洛陽:探訪獨具特色豫西農家窯院,陌生主人4菜1湯熱情挽留!
    2019年3月的一個午後,跟張哥一起送一位孤寡老人到洛陽郊區新安縣五頭鎮北嶽村。把老人送到家後,我們看天色還早,就決定在周圍轉轉,領略一下豫西窯院的獨特風情。這裡離洛陽市區不遠,大概只有25公裡左右,最多也就半小時車程。田園的風光迥異於城市,只見這裡溝壑縱橫、農田皆是梯田狀,梯田上麥苗青青。
  • 洛陽文博系統:傳承活化文化遺產 為副中心建設增輝添彩
    開欄語  自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後,省直重點委局紛紛推出支持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舉措,洛陽各地各單位也積極行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我市著力構建「華夏之源、河洛之根、絲路起點、運河中心」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市文物局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研究,加快推進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發掘,組建「早期中國」和夏文化研究中心。
  • 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不是開封不是洛陽,是這個城市
    你知道中國最早的城市嗎?中國文明起源於現在的河南省,像開封和洛陽這樣的地方也是歷史性的名城,但他們不是最早的城市,最早的城市是河南的商丘,不是很有名嗎?這也沒辦法,歷史悠久,不及開封洛陽、鄭州等城市,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不是開封不是洛陽,是這個城市。
  • 正弘置業進駐洛陽,5.75億元拿下伊濱區99畝商住地塊!
    2017年於深圳,正式成立正弘控股集團,業務涉及地產、商業、物業服務、高科技裝備製造等板塊,產業布局深圳、惠州、上海、鄭州、洛陽、濮陽、新鄉、商丘、登封、新鄭等區域城市。經過多年開拓進取,以鄭州為中心,持續深耕中原經濟群並大力拓展粵港澳大灣區。
  • 尋塔記⑦洛陽永寧寺塔:摩天高塔,倒塌原因類似美國「9·11」?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 通訊員 梅志剛 視頻 孫貝貝穿越邙山重重隧道,進入洛陽偃師境內,道路兩旁那一座座雜草叢生的土丘,許多是當年帝王將相的墳冢。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漢魏洛陽城與它的締造者命運一樣,埋在了綠油油的麥田之下。
  • 古早娛樂洛陽New-type達人行 打卡洛陽古蹟地標傳播城市品牌文化
    千年古都,牡丹花城,一朝芳華驚現,古早娛樂洛陽New-type達人行,將時下最流行的文化傳播元素短視頻,與古都洛陽相結合,探尋這座古老城市煥發出的時代魅力。古早娛樂線下集結百位抖音達人,用鏡頭記錄此次創意之行。
  • 新民市大古城城址和遼濱塔城址
    大古城城址大古城遺址位於前當堡鎮大古城子村,據《中國歷史地圖說明書》記載:「城為漢代望平縣治所」。村以城為名,遺址以村定名。城為黃土築,高丈許,寬五、六尺,周長裡許。農民於古城附近耕出很多古器,為高麗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