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雜談|川普手裡有2000億美元帳單,中美怎麼可能脫鉤

2020-12-17 經濟觀察報

王義偉/文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話題成為焦點和熱點,一個是中美會不會脫鉤,另一個是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

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這個話題,雖然是由一位知名的海外學者提出,但卻不值得討論。40多年前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之後,就不會、也不可能再關上了。這一點,大多數中國人心裡有數。這是一個偽命題。

至於中美之間會不會脫鉤,算是半個偽命題。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一方面,國內確實有部分專家學者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個嚴肅的話題來討論了;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都有風聲和建議傳出,寧願國家出錢補貼,也要讓企業回到美國、日本,或者只要離開中國就可以。

但是,只要擺出一個證據,就可以將所謂中美脫鉤的觀點推翻。

這個證據就是美國總統川普手裡的帳單。

經過23個月、13輪20餘次的談判,中美雙方終於在今年1月15日籤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川普拿到了一張高達2000億美元的帳單,需要中國在兩年內埋單。

具體而言,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規定今年和明年,中國應在2017年基數之上,擴大自美採購和進口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和服務不少於2000億美元,其中今年的數額為767億美元。

眼看熱錢就要滾滾而來,商人出身的川普,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考慮所謂中美脫鉤的問題呢。何況,第一年767億美元的帳單,不但能為眾多美國民眾、資本家和藍領工人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也大大有助於川普尋求連任。

現在的問題是,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美各自的經濟都帶來嚴重衝擊,也給中美雙方執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帶來了變數。

看數據。

2017年全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貨物1303.7億美元,其中第一季度自美國進口2642.3億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計算折合385.17億美元)。根據這個基數,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物和服務應該達到2070.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進口美國貨物和服務的數額,要提高58.83%。這個比率如果平均到每個季度,則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要從美國進口貨物和服務611.76億美元。

不久前的4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數字,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值是1914.6億人民幣,約合270.8億美元。

從預計中的進口611.76億美元才能為執行雙邊協議起一個好頭,到實際數據是進口270.8億美元,中間差距不小。可見疫情影響之大。

但是,數據也顯示,中方對執行雙邊協議是認真的,也是有成效的。根據海關方面的統計,隨著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執行落地,第一季度,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355.6億元,增長1.1倍。其中進口大豆增加2.1倍,進口豬肉增長16倍,進口棉花增長17%。

展望後續協議的執行情況,雖然中、美都在努力進行復工、復產,但是協議規定的中國今年的增加進口義務能否實現,現在還很難預料。

如果今年的中美雙邊貿易結果顯示,中方沒有完成協議規定的增加進口義務,通過雙邊的溝通和解釋,相信川普政府是可以對中國表示理解的。

但是,川普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大概率會把今年中國沒有完成的指標加在明年的數據上。

所以,今明兩年,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會非常緊密,會創造條件緊密,甚至可能會出現超越市場經濟規律的緊密。

與真金白銀的經貿協議落實相比,中美雙方圍繞疫情展開的爭論和爭吵,實在是微不足道了。

這種情況下,何來脫鉤一說?!

相關焦點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將會如何?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
  • 歐洲頭條丨美國:脫鉤玩嗎?歐洲:我們不玩
    距離美國大選只有不到2個月時間,川普9月7日再次拋出中美經濟脫鉤的論調。  「無論是脫鉤,還是我已經徵收的高額關稅,我們都將結束對中國的依賴,」川普說,「我們要把就業機會從中國帶回美國,我們要對那些放棄美國而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司徵收關稅。」
  • 中美「脫鉤」可能性多大?疫情和貿易戰,無阻美企進軍中國市場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近段時間,中美之間全面「脫鉤」,成為媒體的關鍵詞會之一。此前,川普對外表示稱,美國正在考慮是否要與中方「脫鉤」。對於川普的說法,美國媒體表示,這但是事實上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經濟全球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環環相扣,中美「脫鉤」是很難實現的一個議題。政治力量改變不了經濟規律貨櫃貨運是一種新型、先進的現代化運輸,使用這種方式隕石,效率高、速度快。其運輸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國家貿易的重要衡量點。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除了為中美交流設置各種障礙之外,美國政府還鼓動、拉攏乃至脅迫其所謂志同道合的盟友組織反華同盟,試圖讓世界與中國脫鉤以達到從根本上扼殺中國技術和經濟進步空間的目的。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如此根本性轉變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且經過一定時期的醞釀,並非完全出自川普及其小團體的意志。
  • 川普揚言要切斷中美關係,幾個意思?怎麼解讀?
    當巴蒂羅姆提到,有美國國會參議員認為應減少向有意赴美學習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等學科的中國學生發放籤證時,川普接話說,「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的整個關係。」他繼續說道,「現在,如果你這麼做,會發生什麼呢?你會省下5000億美元。」美國媒體稱,川普口中的5000億美元,指的是每年從中國進口的估值,他通常把這一數字稱作「損失的錢」。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黃奇帆最新演講:美國在金融領域和我們脫鉤等於「自殺」
    美國在中國有1萬多個企業,是20多年裡形成的,總的投資了5000億美元,形成了7000億美元的產值,有500億美元的利潤,所以他的資本投資回報率10%,銷售利潤率7%,效益是不差的。在這個意義上通用老闆怎麼可能聽川普的話。蘋果離開中國就死了再比如說蘋果,叫蘋果撤資,川普跟庫克有個很有趣的對話,川普跟他說,我說了好幾次要你們蘋果從中國撤資,你們為什麼不能撤?你為什麼不能夠在美國、或者中國之外的國家去生產蘋果。
  • ...2000億關稅聽證會:不合法、逆民意的過場秀和川普的「抽積木...
    親歷美國對華加徵2000億關稅聽證會:不合法、逆民意的過場秀和川普的「抽積木」遊戲 原標題: 美國挑動貿易爭端缺乏合法性和正當性中美都是世貿組織成員,所以貿易摩擦應當依循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的機制。
  • 日媒揭中美科技脫鉤內幕:美國如何施壓臺灣
    但來自川普政府的壓力使其變成了現實,在過去三年,從蘋果到谷歌,各個公司都開始離開中國遷往越南、印度、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對於全球科技產業而言,問題在於新替代供應鏈的生產效率能否與中國供應鏈年產逾2億部蘋果手機的生產效率相媲美。
  • 最新數據出爐:超七成美企不願搬離中國,川普夢想或「破滅」
    據海外網9月10日報導,針對幾天前,美國總統川普威脅「逃離」中國或其他國家的美國企業,上海美國商會9日發布了一份報告,稱在接受調查的200多家製造商中,只有將近4%的製造商願意將生產轉移到美國,而有超四分之三的美國企業並不打算轉移。川普前幾天聲稱,因為與中國做生意,美國已經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
    撰文:維維近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布一項統計數據,今年大陸和臺灣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2356.9億美元,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1817.1億美元,佔同期進口總額近一成。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後,為了避免美國對華高關稅等限制,有相當多的臺商回流臺灣或將生產基地遷回臺灣,這使得臺灣對美國出口開始顯著增長態勢。在美方壓力和勸導之下,臺積電啟動赴美投資,且策劃多家相關配套企業赴美投資,美國已逐漸成為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
  • 中國為什麼不急於與美元脫鉤
    目前美聯儲向經濟無底線注入流動性的做法,對任何一個靠「財政-稅收」提供信用來驅動主權貨幣的國家而言,都有可能因此令貨幣失去一般等價物的功能。但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在出現替代貨幣之前,在全球進一步泛濫是大概率事件。 很多人認為這次美元瘋狂救市會導致美元徹底失去信用。若果真如此,我們持有的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就會像當年蘇聯解體時以盧布計價的資產一樣變得一文不值。
  • 時殷弘:拜登上臺,對中美關係有何利弊?|風向
    從中國觀點看,拜登當選總統可望給美國對華政策和策略帶來較多的可預料性,更注意美中之間的較高層外交溝通和對話,逆轉兩國外交「脫鉤」,同時立於全球治理和全球多邊主義。但可能在重大問題上與川普當局不會有重大區別,同時將主導或促成與西方較全面的反華統一戰線。2.
  • 「汽車人」港元與美元是否存在脫鉤風險?
    這儘管聽起來很嚴重,但實際情況可控——取消港幣自由掛鈎美元的概率極低。其它幾條政策則不太重要。針對川普的表態,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稱,美國與香港貿易順差300億美元,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將是雙輸的局面。實際上,雖然有大量的貿易通過香港轉口,但轉口貿易本身都是按照「原產地原則」進行徵稅。
  • 鄭永年:應對中美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於拜登時代的中美經貿關係,鄭永年認為,拜登不會像川普那樣進行非理性的強行脫鉤,但不會立刻廢除川普和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也不會立刻取消對中國徵收的關稅,而且他很有可能還要做加法。「支持2021年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正在慢慢釋放」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看待2021年的全球經濟形勢?鄭永年:雖然當下歐美又有了第二波疫情,並且出現了變異。
  • 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點在哪?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王棟博士稱,中美關係在過去兩年確實到了一個懸崖的邊上,中國最重要的還是做好預案,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把中美關係重新扭轉到一個健康穩定的軌道上來。賈慶國教授提出,中美關係有三個最大的風險點,臺灣問題、南海問題,美國有可能觸動中國的底線,此外還有川普對兩國關係的「冷戰化」。
  • 「汽車人」將中國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與中美「脫鉤」
    USTR本次調整依據標準有三條:人均GNI(人均國民總收入)12375美元、世界貿易份額0.5%、其他因素(OECD、EU、G20成員國等)。一個WTO成員國,符合上述任何一條標準,就可能被移出名單。印度就因是G20成員國,以區區1750美元的GNI(2018年度數據)被剔除。澄清點之三:中國的貿易沒有因此事直接受損。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美國那時對中國總的態度是,歡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入國際體系,歡迎中國更進一步開放,它還是有大國的胸懷、大國的氣度,但也有對中國的防範。可以說,從一開始的接觸,到合作,再到合作加遏制,然後到遏制加合作,到川普「遏制加脫鉤」,實際上是有一個演化過程的。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著名智庫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做出權威分析。
  • 面對中美貿易戰,日本提出「中美之外經濟圈」,可行嗎?
    為了加速在經濟和技術上與中國「脫鉤」,美國正試圖聯合其盟友,一起把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6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示,「希望能在數月之後」開啟第二輪日美貿易談判,川普非常重視與日本的貿易談判,為贏得有利條件,很有可能對日本施加壓力。在美國的貿易攻勢下,日本遭到兩面夾擊,迎合美國的「脫鉤」計劃將讓日本企業陷入困境,拒絕與美國合作的話,美國又可能會打壓日本經濟。
  • 1月15日,中美攜手完成了件歷史性大事!川普:具有裡程碑意義
    中美雙方談了22個月、歷經13輪高級別經貿磋商終於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當地時間1月15號,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雙方共同出席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