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畫勃興
無論是赤本漫畫還是貸本漫畫,起初都單純地為了取悅孩子,所以內容上力求貼近少兒。慢慢地,到貸本屋來租漫畫的已不再局限於中小學生,有不少大學生、社會青年人、上班族都在書架上尋找漫畫。那些低幼逗趣的漫畫當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閱讀要求,書商很快嗅到了這一商機,緊跟著,一種從畫風到故事情節都注重寫實的、不需要顧及兒童趣味而專供成年人閱讀的漫畫出現了。
為了把這種新類型漫畫同天真爛漫的低齡層少兒漫畫區別開,1957年,辰巳嘉裕創造了「劇畫」一詞。劇畫總的創作標準就是關注社會現實,以歷史、政治、情愛、犯罪等作為題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嚴肅、凝重,重視精神層面的升華。創作者們普遍使用G-pen蘸水筆,繪畫風格變得成熟而強勁。版面則擴大到了A5尺寸。
劇畫的繪畫風格適合成年人
劇畫的主要發表陣地,除了單行本外,主要是兩本出租漫畫雜誌——1956年4月創刊的《影》、1957年創刊的《街》。此外還有《黑影》《鍵》《驚險志》《Y》等二線雜誌。劇畫作家們由於作品內容偏黑暗的緣故,無法在東京大出版社的雜誌上發表,因此投入貸本途徑。這些劇畫雜誌雖然印量只有幾千到上萬冊,卻很有感染力,通過出租屋的傳播,也能擁有幾十萬的讀者。
1957年末,辰巳嘉裕在《街》上刊載《幽靈計程車》(幽霊タクシー),該作封面上大大地寫著「劇畫」,這是該名詞的初次使用,「劇畫」自此流傳開來。1959年,一批專門繪製此類作品的年輕漫畫家聚集到光伸書房旗下,其中較著名的有辰巳嘉裕、櫻井昌一、松本正彥、齋藤隆夫、佐藤雅旦等。他們組成創作集團「劇畫工房」,並發布了「劇畫宣言」,前後活躍了近二十年,《摩天樓》《無雙》《山河少年》等精品劇畫由此誕生。
與傳統故事中「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老套路不同,劇畫的故事因為寫實而顯得立體、複雜,人物不是被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籤,而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轉變。劇畫家們深受美國黑色電影的影響,並汲取了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作品的養分,通過強有力的紀實故事,揭示本民族的疤痕、控訴社會的墮落糜爛、反思人性的變幻無常。那些經過精心研究、精細描繪的濃墨重彩的畫面,將讀者帶入一個此前從未見過的冷峻神秘的世界。那裡有硬朗的英雄、落寞的美人、決絕的武士、卑鄙的政客,也有沖天的狂嘯吶喊,深寂的無言以對……
劇畫由於摸對了成年讀者的口味,所以發展迅速,在《影》和《街》這兩本雜誌外,大量劇畫直接發行貸本單行本。在動蕩不安、政治氛圍濃烈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劇畫的讀者群不斷擴大。它還被當作精神反抗的工具,閱讀劇畫在反《日美安保條約》的學生抵抗團體中,普遍存在。
《影》與《街》
隨著以關西為主要據點的劇畫家們逐步打入中央市場,劇畫變得眾所周知,漫畫的表現形式也因此得以改變。當時在東京的手塚治虫遇到了創作阻滯,少兒漫畫的技法風格,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於是手塚借鑑吸收了劇畫的表述風格,從而令主流漫畫接受了實驗性的劇畫。
少兒漫畫和劇畫對相同表情,不同風格的描繪
如果把《機器貓》改畫為劇畫風格,就是這樣
劇畫在貸本領域的的混亂空間中成長,它的元素不斷地被主流少年漫畫所融合,當少年漫畫獲得壓倒性市場地位後,劇畫的影響衰退了。隨著時代的演進,今時日本已是全民看漫畫,劇畫與普通漫畫的分界線變得模糊,於是劇畫被統一歸類到漫畫中,「劇畫」這一專有名詞也大致上消失了,只能在少數地下出版物或青年雜誌上稍露幾面。
白土三平的作品,嚴格來說就屬於劇畫。手塚治虫曾言,自從白土登場後,兒童漫畫就開始與正劇一樣,對真實感、思想體系、意識形態有了要求。儘管白土漫畫的主人公依然是少年,但總體意涵和思想感情已經不是孩子們可以領會。其劇畫代表作《卡姆依傳》(カムイ伝)就備受當時青年讀者們的推崇。該作分為正傳與外傳兩部分,正傳在《月刊漫畫ガロ》1964年12月號至1971年7月號上連載;外傳於1965年5月16日起在《周刊少年Sunday》上不定期連載,後轉移到《BIG COMIC》續載,直到1987年3月結束。正傳以第三人稱視角旁觀主角的經歷,而外傳則以卡姆依本人的視角展開故事。
《卡姆依傳》
《卡姆依傳》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採用嚴格的身份制度將民眾分為三六九等,在「士農工商」的四民次序之外,尚有被稱為「非人」和「穢多」的賤民。卡姆依不幸被生在列入「非人」等級的家庭,作為社會的最下等人,從小就飽嘗凌辱與壓迫。長大後他發誓要變成強者,再也不受人欺負,並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他不屑父老鄉親們的苟活,獨自出走,求師問道,終於在忍者界成長為意志堅韌、劍術高明的忍者。然而在忍者界欺凌與不平等依然存在,卡姆依逐漸對無理性殺戮以及苛刻的規章感到厭煩,於是逃離了忍者隊伍。如此一來他就成了忍界首領眼中必須除掉的「叛忍」,遭到實力高強的忍者殺手的不斷追殺。逃亡過程中,卡姆依與夥伴農民正助、武士龍之進陷入了整個時代的黑暗與桎梏中。人類的地位與情感、做人的意義、人在現世中的種種苦難,透過白土三平那極寫實、極具現實主義氣質的畫風,以酷似古典的迫力極強的畫面逼人地展示在讀者眼前。這其間所包含的階級問題、暴力問題、宗教問題、身份問題、制度問題、金錢問題……都在作品中彼此質問、互究原委,宛如一部宏大的、對世界進行質疑和考證的哲學著作,殘酷而激烈地叩擊著人心。
毫無疑問地,擁有與《忍者武藝帳》相近內容與底蘊的《卡姆依傳》,讀者對象自然也超出了少兒範疇,勢所難免地引發青年人的熱烈關注。其人物造型質樸、線條簡約、歷史考證嚴謹,幾乎沒有超自然的描寫,故事常與底層勞苦大眾緊密相關,飽蘊著對被壓 迫 者的深切同情,充滿社 會 主 義氣質。在1960年代席捲日本的「全共鬥」學 生 運 動中,它與高倉健的電影《網走番外地》、岡林信康的歌曲一道,成為左翼學生的三大文藝聖品與精神依託。
《卡姆依傳》正傳的第二部於1988年5月在《BIG COMIC》開始連載,結束於2000年4月,由於此時社會思想已發生巨變,所以第二部的影響力大遜。而《卡姆依外傳》與包含著反歧視、反欺壓等濃厚社會思想的《卡姆依傳》有所不同,描繪的是為追尋真正的自由而逃亡的主人公卡姆依的內心層面。2009年日本還出過一部觀感比較尷尬的B級水準電影《卡姆依外傳》,從中亦能略窺白土三平的忍者世界。
除了至今仍被銘記的《卡姆依傳》外,劇畫繁盛期的佳作還有:辰巳嘉裕《劇畫大學》;平田弘史《幕末士魂傳》《信長公記》《薩摩義士傳》;佐藤雅旦《墮靡泥之星》;齋藤隆夫《獵影》《骷髏13》;安孫子素雄《毛澤東傳》;千葉徹彌《拳》《左眼鬼面的秘寶》《魔法玩偶》;小池一夫原作、小島剛夕作畫《帶子雄狼》;梶原一騎原作、永安巧作畫《愛與誠》等等,名目繁多,恕難盡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