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是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正史是尊重的歷史,對諸葛亮的評價更趨近事實,更客觀,而演義是可以誇張的
《三國志》中諸葛亮更趨近於客觀事實書史記載
1.出生於官宦之家,少年喪父。
諸葛亮父親是漢朝末年太山郡郡丞。諸葛亮少年時父親去逝了。官宦之家,後隨叔父諸葛玄生活在一起,叔父去世後,在隆中耕田為業。
2.志向遠大,人稱「臥龍」
諸葛亮生活在東漢未年,正是天下動蕩英才輩出的年代,而諸葛亮也常將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名相管仲,樂毅。
諸葛亮的這種狂妄。當時他周邊的人不予理會,因找不到明主,才能得不到施展,便時常吟誦古代憂傷亂世的歌謠《梁父吟》。唯有好友徐庶知道諸葛亮的才能,稱其為「臥龍」
3.明主三顧茅蘆,諸葛亮為其繪製天下藍圖
諸葛亮是人才,是「臥龍」,人才是需要平臺,才華才能得以展現。東漢未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紛爭天下。哪個平臺是優質平臺呢?
諸葛亮對劉備這個平臺進行了三次考驗使劉備三次拜訪茅蘆,邀請出山。
諸葛亮確認劉備是個優質平臺後,然後對當前形勢進行分析,曹操由弱變強,智謀能力強不可與之直接對抗,孫權佔據東吳,經營了三代,不可有吞併之心只能聯合。
荊州,益州地勢險要,物產豐富,兵家必爭之地。而現在的主人不能守。對南面對夷越各族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和好結盟,
對內革新政治修德施仁,天下一旦發生變故,可迅速佔領秦川。霸業可成。諸葛亮這個天下藍圖一繪出,高興的劉備直拍手。
4.肩負使命,出使東吳
藍圖繪出,如何實現,諸葛亮親自出使東吳,勸孫權與劉聯合抗曹,當時的劉備老打敗仗,連自己的妻兒都保護不了。妻兒不是被呂布,就是被曹操俘走。這種情況要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孫權豈能答應。
但諸葛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指出,與劉備協力同心,一定能將曹軍擊敗。曹操一敗,必然退歸北方,這樣荊州、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成敗的時機,在於今日的選擇。」
諸葛亮這一頓說,孫權稱是點頭,與是派周愈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曹操領軍退歸鄴城。劉備於是佔有江南之地。後又進入成都佔領西蜀
5.發明運輸工具,實行軍墾
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南相持,為保證軍糧,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運輸糧草。還讓士兵墾耕與司馬懿對壘相持一百多天。
當年八月,諸葛亮患疾逝於軍中,年僅五十四歲。
諸葛亮的治國政治才幹或許不亞於管仲蕭何,可惜他當時找不到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致使自己的功業難成,統一的理想不能實現。可見天命所歸,不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爭到的事。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