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可以喚醒人性的共鳴,一部好電影同樣可以值得回味。
美國迪士尼2015年上映的新動畫題材電影《頭腦特工隊》以一種擬人化的方式對人體大腦內部的情緒進行了一個生動化的演繹。該部影片是美國一位著名導演曾6次提名奧斯卡且斬獲一尊小金人,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核心人物,他就是彼特·道格特。
該部影片講述了美國的女孩萊莉的成長故事。
萊莉出生在明尼蘇達州一個平凡的家庭中,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在萊莉的頭腦中有5種情緒,也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樂樂是那個總想為萊莉帶來快樂的人,她希望每天每時每刻為萊莉帶來快樂,作為孩子身份的萊莉的情緒主導者,她佔據了這個孩子思想的主體地位;怕怕是提醒你遠離危險的存在,因為恐懼才能避免接觸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怕怕總是一副驚慌失措的表情,正如你突然受到驚嚇時的反應,看到插座就避開,看到新學校會產生懼怕心理都是怕怕在主導情緒;
厭厭讓你遠離你不喜歡的事物,當你不喜歡西蘭花和有毒的氣味時,厭厭可以幫助你很好的表達這種情緒,保證你的人身安全;怒怒是一個公平主義者,能夠保證你能夠被這個世界公平對待,你看不慣的東西,可以通過憤怒去表達;而憂憂則是那個沒有主動權卻總是出現的存在,她總是不由自主的去觸碰操作臺,讓萊莉忍不住哭泣,悲傷。
時光流逝,萊莉已經到十一歲了,記憶球裡儲存著大量有關於她過去經歷的事情的情緒體驗,不同顏色的記憶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但真正重要的叫核心記憶,每個都來自萊莉生命中起重要的時刻,每個核心記憶,都為萊莉個性中的不同面向提供動力,他們形成了個性群島,曲棍球島、搞笑島、友情島、誠實島、家庭島。這些記憶球都掌握在樂樂的手裡,並且她為了萊莉能夠永遠開心,剝奪了悠悠的管理萊莉情緒的權利,於是導致萊莉開心的記憶球越來越多,但是憂愁的記憶球卻很少。
樂樂一直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就像我們可能都會認為只有開心的情緒對人才是好的,但是人不可避免都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愁,一直保持開心積極的情緒是不可能的。情緒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有開懷大笑,號啕大哭,瑟瑟發抖,怒髮衝冠,心生厭惡,愁眉苦臉等,只有體會過了其中各種各樣不一樣的滋味,才會明白到人生真正的樂趣,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長大後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一家三口不得不搬到美國的舊金山去生活,這一次搬家打亂了萊莉原本平靜的生活,也打亂了萊莉大腦中情緒的安排。
萊莉的搬家讓她的生活徹底的亂了套。到達舊金山之後,搬家車的迷路、新家的雜亂無章、爸爸在生意上的困難這讓萊莉面臨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萊莉大腦內部的情緒們也在想辦法幫助她解決她的一系列消極情緒,她們讓憂憂遠離情緒控制臺以此來讓萊莉遠離內心的消極與悲傷。
新的學校環境和新的朋友使萊莉感到忐忑不安。在去新班級的第一天,老師要求茉莉自我介紹,本來這種情況一般都是由樂樂負責,但是在這之前樂樂因為憂憂隨意碰觸記憶球,導致開心記憶球變成了憂傷記憶球而和憂憂吵了一架,樂樂不想讓萊莉的核心記憶裡有憂憂的悲傷記憶,在和憂憂的爭論中導致他們倆被送出大腦總部,送到了記憶長區,個性群島全部停擺。此時的萊莉因為失去了快樂和憂傷的控制,變得鬱鬱寡歡,另外三個情緒變成了主導者,在他們的操作之下,萊莉變成了一個總是發脾氣的怪孩子。
對父親發脾氣,然後在房間裡父親辦猴子逗笑她,但是沒有了核心記憶激活個性群島的萊莉,對待父親的搞笑,依然表現不開心,讓搞笑島崩塌。與朋友聊天中,對朋友發火,使友誼島也跟著崩塌。在曲棍球比賽中失利導致她大發脾氣,最愛的運動曲棍球島也跟著崩塌,全都被送到了記憶「垃圾場」裡面。失去快樂的萊莉,逐漸失去了所有情緒。
樂樂一直帶著悠悠想辦法回到大腦總部,他們在路上遇到了萊莉童年的幻想夥伴小彬彬是個大象鼻子貓尾巴海豚叫聲的存在,是萊莉小時候所有喜歡的東西的集合。小彬彬、樂樂、憂憂為了前往大腦總部,想搭上思想列車,但捷徑裡面充滿抽象思維,樂樂沒經受住誘惑,好在最後通過了抽象思維,但也錯過了那一班。但是還有別的車站,思想列車會停在那裡,然後才會到大腦總部。在幻想樂園中小彬彬的最心愛的火箭被推下了深淵中,失去了信心,在樂樂無法通過玩笑讓小彬彬重拾信心的時候,憂憂的貼心傾聽讓小彬彬的悲傷情緒得到了宣洩。
前往總部的思維列車因為萊莉入睡而停止之時,他們為了喚醒萊莉,入了造夢工廠,擾亂夢境,讓萊莉清醒。但小彬彬卻被抓進了潛意識裡,樂樂和憂憂為了去救小彬彬被守衛關進了潛意識,救出了小彬彬也找到了萊莉最害怕的小丑怪叫醒了萊莉,此時的大腦總部,萊莉卻在怒怒的影響下產生了從媽媽皮包裡拿錢買車票離家出走回老家的想法,誠實島也隨著萊莉偷拿錢的行為倒塌。
另一邊,樂樂逐漸發現了悠悠的優點,但誠實島的倒塌讓思維列車掉進了記憶垃圾場。準備獨自返回的樂樂也因為機器損壞掉入了垃圾堆,目睹萊莉的記憶逐漸消散,一向樂觀的樂樂第一次落淚了。也從悲傷的記憶裡明白了悠悠的作用。因為缺少了另一個情緒,所以才會產生灰色的記憶球。而最後灰色記憶球裡的記憶將會消散。
最後樂樂看見了一個記憶球裡,而這個記憶球卻是因為當時打輸了最後的決賽,萊莉沒打中致勝球,她好難過,想要退出,所以大家都來幫忙,然後才會快樂。樂樂意識到了憂憂的重要性,也明白人不能沒有憂傷,因為快樂之前會有憂傷,憂傷之前也可能會有快樂。
也從悲傷的記憶裡明白了悠悠的作用。因為缺少了另一個情緒,所以才會產生灰色的記憶球。而最後灰色記憶球裡的記憶將會消散。最後樂樂看見了一個記憶球裡,而這個記憶球卻是因為當時打輸了最後的決賽,萊莉沒打中致勝球,她好難過,想要退出,所以大家都來幫忙,然後才會快樂。樂樂意識到了悠悠的重要性,也明白人不能沒有憂傷,因為快樂之前會有憂傷,憂傷之前也可能會有快樂。
小彬彬的犧牲讓樂樂真正意識到了悲傷的含義,也讓她意識到必須帶著憂憂一起回到大腦總部的重要性。一邊是離家出走的萊莉家庭島的消失,另一邊是陷入自責的的憂憂,大腦總部其他三種情緒的爭吵,萊莉的情緒最終陷入全面崩潰的狀態,直至失去感情。
在面對的萊莉所有情緒都要消失的節骨眼上,樂樂和憂憂回到了大腦總部。這一次樂樂選擇讓憂憂來操控控制臺,最後關頭,憂憂阻止了萊莉情緒的繼續崩潰,樂樂將所有核心記憶交給了憂憂通過悲傷的回憶讓萊莉的情緒發散出來,萊莉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在爸爸媽媽面前,她哭了,說出了自己搬到舊金山之後心裡的壓抑,一家人抱在一起,所有的個性群島被重新建立起來,也創建了更多新的個性群島,每個單一的情緒融合成了五彩斑斕的回憶,萊莉重新找回了快樂和曲棍球,同時萊莉的大腦有了新的核心記憶球,和以往不同,這一次的記憶不是只有快樂,而是悲喜交加。
不同顏色的記憶球,代表了這段記憶被賦予的主觀情緒,而這種情緒可以受到其他情緒小人的影響而改變顏色,與此同時作品最後還合成了一種複合情緒,同一段記憶可以包含不同的情緒色彩。
情緒的對立和融合,促進了主人公的成長。
在萊莉的大腦裡,樂樂是領導者,孩子的天性快樂本來就是主導,與此同時父母總是說著「你是我們的開心果」,父母也希望孩子是快樂的。
不是父母期待的那樣孩子永遠是一個開心果,也不是樂樂期待的那樣永遠快樂,鼓勵我們做一個快樂的人的同時,一些「負面情緒」教會我們成長,生命的厚度需要這些情緒的參與。恐懼教會我們小心為上;憤怒告訴我們做人的底線在哪;厭惡決定了我們的品格;悲傷讓我們有了深刻的體會。成長的意義在於,能夠面對所有情緒並將其妥善的安排好。每種情緒都是我們的一份子,我們要學會處理與對待。
小孩跟大人的最大區別,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樂樂和萊莉是共同成長的存在,樂樂一開始以為萊莉的世界只需要歡樂就行,但現實的種種問題讓樂樂知道了有些時候人必須包含其他情緒。樂樂也會有悲傷的時候,憂憂也會有快樂的時候。
成長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歷一種看似難以承受的痛苦,承受住了就是遼闊平原,放棄了就是萬丈深淵。在這部電影了,萊莉承受住了,也獲得了成長,收穫了新的友誼。長期記憶區裡的一些有趣的地方,例如造夢工廠,抽象思維區,幻想樂園萊莉的幻想男友和萊莉兒時的幻想朋友:小彬彬,結局是為了救樂樂,而跌落進了遺忘的深淵最後消散。這也意味著,有些童年的事情最終是會被遺忘的,也許在童年的時候,它們對我們很重要,但是最終抵不過時間的衝刷。
與此同時,成長也會伴隨著一些失去,那個充滿兒時奇異幻想,帶給萊莉陪伴的小彬彬還是消失了,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伴隨著兒時夥伴的消失,敏感、易怒、多疑等種種情緒接踵而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父母的開心果一起消失了。
記憶球從單一到五彩斑斕,結尾處「青春期」的引入,代表一個人從孩子逐漸成長為大人。
記憶伴隨我們的一生,當然,我們的大腦不可能記住所有,因此記憶球也會被定時清除。但最重要的記憶卻會長久存在,成為滋養生命的養料。如果失去這些,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喚醒走上錯路的人們。正是這些關於愛,關於友誼,關於毅力和精神的核心記憶球讓我們可以充滿希望地活著,可以迷途知返,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