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科考路,曾國藩考了七次才是秀才,成功不是「快」出來的

2021-01-13 娛樂大咖秀yi

一波三折科考路,曾國藩考了七次才是秀才,成功不是「快」出來的

雖然曾國藩有輝煌的一生,但他的出發點總是受到批評。他一生的恥辱和動力就是考了七次才是個秀才。不是他不努力,只是天賦太弱。誰讓他是曾家的傻孩子?

01父親的希望

說起曾國藩的科舉,我不得不提到他的父親曾林紓,因為他的父親對他影響很大。

曾國藩的父親曾林紓是一位忠於封建禮教的教師。他不僅熱衷於出名,還不時地向他的兒子曾國藩,灌輸在科舉考試中贏得名聲和榮耀祖先的思想。

然而不幸的是,曾林紓本人在科舉道路上從未取得任何成就。在教書的同時,他努力工作以獲得科舉的名聲。不幸的是,他總是不走運,考試總是不及格。

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對兒子進行嚴格的監督和培養。

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林紓四十三歲才被納入縣屬學校。這是他第十七次參加考試,終於實現了他做學問的夢想,為兒子樹立了榜樣。

02祖父的影響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尤其如此。雖然曾玉屏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多年的生活經歷和他自己的尊嚴使年輕的曾國藩對他充滿了欽佩和欽佩,也影響了曾國藩的生活。

他對他的兒子曾林紓要求很嚴格。他經常大聲地罵啊罵,絲毫不顧忌兒子也是父親。但是他很寵愛曾國藩,因為在這個孫子身上,他真的看到了家族的希望。

在孫子開始了解人事時,他經常向孫子灌輸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些原則就像涓涓細流,滋養著曾國藩的成長之路。

祖父投身於曾家族產業,他對曾子子孫孫通過培養和讀書求名的渴望,甚至他在家族中的霸氣,都深深影響了曾國藩,成為他後來刻苦學習的最大動力,也成為他在官場和軍旅生涯中堅韌不拔、意志堅強的思想源泉。

後來,曾國藩離開了家鄉,走進了官場。他經常用他祖父的話來訓練孩子——。「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軟弱而不剛是一種極大的恥辱,所以男人自立時一定是倔強的。」

這些在《曾國藩家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的祖父對曾國藩的影響是如此之深

可以看出,他祖父曾玉屏,的影響顯然遠遠超過了他父親。

03科舉道路的曲折

功名不僅是古代文人的人生夢想,也是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徑。

但是對於資質平庸的人來說,出汗是肯定的,流淚也是必須的。十六歲的時候,曾國藩開始參加學者考試,他在老爹參加了考試。不是老爹喜歡參加考試,而是老爹自己參加了多年的考試,從未通過考試。

曾國藩第一次意外失敗。老爹安慰他。你只考了一次。不要灰心。

雖然老爹無意帶他的兒子去參觀繁華的省會,但這個年輕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的頭腦豁然開朗。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美好。

第二次,我又失敗了。他老爹說,事不過三。他激勵自己和兒子。

第三次,我又失敗了。他在老爹說,咬定青山不放鬆,下次考試會考得很好。

第四次,還是失敗了。他在老爹說他爸爸下次會陪你去考試。曾國藩熱血沸騰,學習更加努力。

第五次,運氣好像來了。儘管曾國藩的試卷被考官評為「文理太淺」,但這是公平的,於是湖南省學發布公告,曾國藩獲得了佾生資格。

所謂「佾生」,是指那些沒有入圍但取得了不錯成績,被選為孔廟祭祀禮樂舞者的人。取得「佾生」資格後,下一次考試可以直接院試,而不是縣政府考試,所以古人稱佾生是「半個書生」。

如果是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榮譽,曾國藩會心花怒放。但是他已經連續考了五次了,這個資格不是榮譽,而是恥辱。

曾國藩在房子裡走來走去,默默地思考。他認定這是他一生中的一大恥辱,發誓要獲得書生資格,洗刷掉這一恥辱。

除了努力學習,他似乎找不到任何捷徑。所以,他只能努力學習一百次,一千次。

在第六次考試中,他和老爹又失敗了。曾麟書捶著胸說:「我考了16次,你考了6次。你是一隻瞎貓,也應該遇到一隻死老鼠!曾家就是陪考的命。」

曾國藩對老爹的抱怨不置可否。他認為科舉是公平的,「只與文丑僥倖者,葬無文家」。

這就是毅力和包容。他沒有被一次次的失敗所誘惑,而是以此為鞭策,激勵自己更加注意磨練自己的文章。

1833年,23歲的曾國藩在第七次學者考試中入圍,排名倒數第二。雖然排名不好,但至少是贏了,值得慶祝。

與那些科舉之路平坦的人相比,曾國藩的科舉之路並不平坦。

從十六歲到二十二歲,他參加了七次考試,然後成為一名學者,和他的父親在入縣學習。可以看出,曾家族的閱讀天賦不是很高。七次科學考試的曲折經歷也讓曾國藩堅信了自己的觀點:人傻不傻都沒關係,只要堅持努力,就能成功。

可見,做事多快並不重要。只有努力,堅持到底,你才會成功。

這是曾國藩人生經歷的啟示,也是他成功經驗的總結。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族,努力了三代,才成就了書香門第
    曾星岡不識字,就找了一個老秀才寫訴狀。精明的人,往往有致命的缺陷,曾星岡的家財是省出來的,一時糊塗,沒有給潤筆費,被老秀才坑了,敗了官司。鄉紳搶了宅基地後,帶著勝利者的驕傲對曾星岡說「跟本老爺鬥?你配嗎?我們家有兩個秀才!
  • 曾國藩:男人想成大器,不是靠金錢和人脈,而是掌握這3個制勝點
    什麼是成功?成功就一定是腰纏萬貫、位高權重嗎?每個人對成功有著不一樣的追求,有人認為自由的人生就是成功、有人認為有權有勢就是成功、也有的人認為只要把平凡的每一天過好就是成功。不丟骨氣,堅忍不拔,以堅強人格鑄就燦爛人生;曾國藩16歲時開始考秀才,連續考了四次均以失敗告終。第五次時,他終於取得了佾生資格。佾生又被稱為「半個秀才」。
  • 《曾國藩傳》:從笨人到聖人,曾國藩將這一個字,做到了極致
    那麼,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只是取決於他智商的高低、學習的快慢嗎?160年前的曾國藩,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作為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放在今天來說,絕對是草根逆襲的成功典範。於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在同齡孩子還只知道玩泥巴時,8歲的曾國藩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完了五經,九歲開始學習八股文,十四歲,就跟父親一起開始了科考。父親曾麟書先後考了十幾次,才在43歲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來的第一個秀才。
  • 為什麼說曾國藩是:中國古代之最後一人?克己修身,可佩亦可學
    了解過曾國藩,可以說他是庸人的代表,但庸人在他身上只是起點。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話說曾國藩小時候的一天晚上,秉燭夜讀,準備背下一篇三百字文章。然而在他進房之前,已經有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見曾國藩在背書,準備等他睡後偷點東西再走。
  • 一代梟雄曾國藩:我考了9次秀才,最後差點沒路費回我家
    一個末代梟雄,年輕時候缺9次落地,最後一次,在不中秀才,回家的路費都沒了,這就是後面大名鼎鼎的曾國藩。自從中了秀才後,曾國藩仿佛找到考試的奧秘,後面一發不可收拾,連中舉人和進士三甲,在殿前,道光皇帝直接從進士三甲點為翰林,雖說只是從七品京官。但是,這可是天之驕子,天子門生阿。這樣一下子,湖南曾家就從中下平農一躍而起,曾家可熱鬧了,知縣姥爺也是親自來道賀,和曾家兄弟稱兄道弟。
  • 曾國藩是大聖人還是大笨蛋?
    那麼曾國藩究竟是聖人還是笨蛋呢?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歲,才勉強過關,這樣的應考能力,在當時並不多見。曾國藩考秀才,也考了9年,21歲才中了秀才。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 秀才要懂哪些知識,成為秀才後有什麼好處?
    本篇文章是我的小系列《聊聊科考那點事兒》的第二篇,主要內容是聊聊秀才。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明清時期的縣試和府試,只有考過這兩科才能成為真正的童生,也才有資格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院試通過之後才能稱之為秀才。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這對父子,老爹考了16次還沒考中秀才,兒子拼搏了7次才勉強鯉魚躍龍門。這就是曾國藩和他的父親。雖然古代父子同進考場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像曾氏父子一樣,屢挫屢敗還堅持到底的真的不多見。結果曾國藩反覆誦讀一篇文章,直到再次天黑都沒背下來,反而是困在房梁上的賊將文章背的骨瓜爛熟。可見曾國藩讀書的時間之長,但這種死磕的精神,讓其受用一生。憑藉著考一次不行,就考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的鍥而不捨精神,最終考了七次中了秀才。
  • 真實的曾國藩:30歲之前是庸人,然而30歲之後卻成了聖賢
    曾國藩的天資在和他同檔次的大臣、豪傑之中,的確算不上拔尖,甚至是有些平庸的。關於曾國藩的「愚笨」,我們都聽過「梁上君子怒罵曾國藩」的故事。 小時候曾國藩在屋裡背書,恰好屋裡有個「梁上君子」想趁著曾國藩背完書休息後偷點值錢的東西,但未曾想到曾國藩這一篇文章翻來覆去讀了十幾遍也背不下來。
  • 曾國藩成功智慧:天道忌巧,越是聰明人,越會下這3種「笨功夫」
    這一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鮮明的例子,雖然曾國藩是晚清名臣,功績很大甚至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但是曾國藩的智商,其實是不太高的,甚至可歸之為「笨拙」。不僅是曾國藩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
  • 被研究了無數遍的拙才「曾國藩」,到底有哪些人生逆襲的經驗值得...
    張之洞不滿14歲就考中秀才,左宗棠14歲考上,李鴻章也17歲就考中,曾國藩卻是在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勉勉強強考上,這也是來來回回反覆考了七次才中的。
  • 曾國藩:來,我告訴你,什麼叫「全力以赴」
    這個少年就是曾國藩,那時他才6歲。與其他人相比,並沒有過於突出的表現,甚至可以稱之為資質愚鈍,記憶力不是太好。往往對著一篇字數不多的文章,都要朗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才能背誦下來。而今天他讀的這篇文章,拗口難懂,加上字數挺多,曾國藩已不知讀了多少遍,依舊背不出來。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後人稱之為繼孔子和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不折不扣的奇人,奇在哪裡呢?他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曾國藩說:「自古以來有兩條道底線不能碰,一是多言,二是自傲。」說話要掌握方式,因人而異,倘若與直性子說話拐彎抹角,聊天一定不愉快;倘若與羞澀的人說直話,那麼必將招致對方的厭煩。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委婉且不生硬地將要說的話表達出來,沒有人會拒絕委婉,如果有,這個人要反思一下自己了。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須做到「四守」,明白這4個字的人不該平凡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時期的名臣,也可以說是挽大廈將傾之際的能臣,雖然最後不久的清朝依然滅亡了,但這並非曾國藩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曾國藩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資質平平之人,他一生最重視的便是「勤」字。他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3句話,希望你一句也沒說過
    晚清有四大名臣,分別是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還有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曾國藩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奇人,究竟哪裡「奇」呢?曾國藩科考七次,七次都落榜,第八次才考上;而他十年七遷,官階連升十級。
  • 由範進中舉前後的世態炎涼感悟曾國藩「人生最大之事莫過於謀食」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可見擇業的成功與否不僅和自己有關,也跟自己將來的婚姻生活有關。我們不必苛責一些女性是拜金女,金錢至上,畢竟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塌糊塗。 當然,僅僅只有秀才的功名,並不能進入仕途。因此,在範進考中秀才後,胡屠戶罵範進仍然是毫不留情,什麼現世寶、爛忠厚沒用的人、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尖嘴猴腮等,反正是見啥罵啥,一點面子也不給。等到範進中舉之後,胡屠戶的態度一下子就變了。此處不再贅述。
  • 曾國藩座右銘:若是性格猶豫,做事糾結,這16字你定要讀懂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晚清名臣曾國藩,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譽!後人稱之為繼孔子和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不折不扣的奇人,奇在哪裡呢?他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
  • 曾國藩: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
    早年的曾國藩並不聰明,科舉考試接連失利。在一次鄉試中,甚至被湖南學政當眾羞辱,他屢試不第,考了足足七次才成為秀才,可謂命途多舛。曾國藩是家裡的長子長孫,本身就承擔著巨大的家族壓力,心中況味可想而知。智力不如別人,就只能一點點努力,進步一點是一點,他時刻檢省自己,書本不舍,日課不輟,堅持了幾十年。曾國藩對自己兒子說:「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 「秀才」放現在是啥學歷?別被古裝劇誤導了,博士都不一定能考上
    在很多古裝劇中,秀才總是穿得衣衫襤褸,身上最珍貴的就是那幾本書,為此還誕生了「窮秀才」這樣的別稱,導致很多人對秀才產生了固定的印象,但是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秀才的學歷說出來真的很嚇人。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最開始十分不公,周朝採用的是世卿世祿制,官職壟斷於貴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