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科考路,曾國藩考了七次才是秀才,成功不是「快」出來的
雖然曾國藩有輝煌的一生,但他的出發點總是受到批評。他一生的恥辱和動力就是考了七次才是個秀才。不是他不努力,只是天賦太弱。誰讓他是曾家的傻孩子?
01父親的希望
說起曾國藩的科舉,我不得不提到他的父親曾林紓,因為他的父親對他影響很大。
曾國藩的父親曾林紓是一位忠於封建禮教的教師。他不僅熱衷於出名,還不時地向他的兒子曾國藩,灌輸在科舉考試中贏得名聲和榮耀祖先的思想。
然而不幸的是,曾林紓本人在科舉道路上從未取得任何成就。在教書的同時,他努力工作以獲得科舉的名聲。不幸的是,他總是不走運,考試總是不及格。
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對兒子進行嚴格的監督和培養。
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林紓四十三歲才被納入縣屬學校。這是他第十七次參加考試,終於實現了他做學問的夢想,為兒子樹立了榜樣。
02祖父的影響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尤其如此。雖然曾玉屏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多年的生活經歷和他自己的尊嚴使年輕的曾國藩對他充滿了欽佩和欽佩,也影響了曾國藩的生活。
他對他的兒子曾林紓要求很嚴格。他經常大聲地罵啊罵,絲毫不顧忌兒子也是父親。但是他很寵愛曾國藩,因為在這個孫子身上,他真的看到了家族的希望。
在孫子開始了解人事時,他經常向孫子灌輸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些原則就像涓涓細流,滋養著曾國藩的成長之路。
祖父投身於曾家族產業,他對曾子子孫孫通過培養和讀書求名的渴望,甚至他在家族中的霸氣,都深深影響了曾國藩,成為他後來刻苦學習的最大動力,也成為他在官場和軍旅生涯中堅韌不拔、意志堅強的思想源泉。
後來,曾國藩離開了家鄉,走進了官場。他經常用他祖父的話來訓練孩子——。「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軟弱而不剛是一種極大的恥辱,所以男人自立時一定是倔強的。」
這些在《曾國藩家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的祖父對曾國藩的影響是如此之深
可以看出,他祖父曾玉屏,的影響顯然遠遠超過了他父親。
03科舉道路的曲折
功名不僅是古代文人的人生夢想,也是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徑。
但是對於資質平庸的人來說,出汗是肯定的,流淚也是必須的。十六歲的時候,曾國藩開始參加學者考試,他在老爹參加了考試。不是老爹喜歡參加考試,而是老爹自己參加了多年的考試,從未通過考試。
曾國藩第一次意外失敗。老爹安慰他。你只考了一次。不要灰心。
雖然老爹無意帶他的兒子去參觀繁華的省會,但這個年輕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的頭腦豁然開朗。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美好。
第二次,我又失敗了。他老爹說,事不過三。他激勵自己和兒子。
第三次,我又失敗了。他在老爹說,咬定青山不放鬆,下次考試會考得很好。
第四次,還是失敗了。他在老爹說他爸爸下次會陪你去考試。曾國藩熱血沸騰,學習更加努力。
第五次,運氣好像來了。儘管曾國藩的試卷被考官評為「文理太淺」,但這是公平的,於是湖南省學發布公告,曾國藩獲得了佾生資格。
所謂「佾生」,是指那些沒有入圍但取得了不錯成績,被選為孔廟祭祀禮樂舞者的人。取得「佾生」資格後,下一次考試可以直接院試,而不是縣政府考試,所以古人稱佾生是「半個書生」。
如果是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榮譽,曾國藩會心花怒放。但是他已經連續考了五次了,這個資格不是榮譽,而是恥辱。
曾國藩在房子裡走來走去,默默地思考。他認定這是他一生中的一大恥辱,發誓要獲得書生資格,洗刷掉這一恥辱。
除了努力學習,他似乎找不到任何捷徑。所以,他只能努力學習一百次,一千次。
在第六次考試中,他和老爹又失敗了。曾麟書捶著胸說:「我考了16次,你考了6次。你是一隻瞎貓,也應該遇到一隻死老鼠!曾家就是陪考的命。」
曾國藩對老爹的抱怨不置可否。他認為科舉是公平的,「只與文丑僥倖者,葬無文家」。
這就是毅力和包容。他沒有被一次次的失敗所誘惑,而是以此為鞭策,激勵自己更加注意磨練自己的文章。
1833年,23歲的曾國藩在第七次學者考試中入圍,排名倒數第二。雖然排名不好,但至少是贏了,值得慶祝。
與那些科舉之路平坦的人相比,曾國藩的科舉之路並不平坦。
從十六歲到二十二歲,他參加了七次考試,然後成為一名學者,和他的父親在入縣學習。可以看出,曾家族的閱讀天賦不是很高。七次科學考試的曲折經歷也讓曾國藩堅信了自己的觀點:人傻不傻都沒關係,只要堅持努力,就能成功。
可見,做事多快並不重要。只有努力,堅持到底,你才會成功。
這是曾國藩人生經歷的啟示,也是他成功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