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我的小系列《聊聊科考那點事兒》的第二篇,主要內容是聊聊秀才。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明清時期的縣試和府試,只有考過這兩科才能成為真正的童生,也才有資格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院試通過之後才能稱之為秀才。
「秀才」兩個字並非明清首創,早在《管子·小匡》中就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這裡的「秀才」是具備「秀異之材」的人。
歷史上第一個得到秀才稱號的人是賈生,《史記·賈生傳》說: 「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這句話中的「秀才」也是「秀異之材」的意思。
漢朝實行察舉制,但並非所有被推薦的人都能當官,他們也需要進行考試,而秀才就是這些考試的科目之一。漢武帝就曾經在「求賢令」中說「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裡的「茂才」最初就是「秀才」,東漢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才改為茂才。
唐朝時的秀才並非明清時期科考功名中的一類,它是科考中的一門科目,與明經、進士兩科並列,但沒多久就被廢除了。
到了宋朝秀才是所有參加舉人考試之人的統稱,這就與明清時期有些相似了。但宋朝的秀才還只是一個稱呼,並不能算作功名。
元朝把所有的讀書人都成為秀才,直到明清,秀才才正式成為讀書人要考取的功名之一。
那麼考秀才要考什麼呢?這就要說到我們上面寫的院試了。明清院試三年兩次,考前準備最初與縣試、府試差不多,乾隆年間為了防止作保的廩生與考生共同作弊,增加了「派保」環節。之前考生只要找一位廩生為自己擔保即可,乾隆政策出臺之後朝廷會分配派保廩生並公之於眾。開考之前考生要先請自己找來的、為自己做擔保的廩生,再請當地政府委派的派保廩生。朝廷期待雙重保險之下能選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考前準備結束,院試也就正式開始了。考卷內容是八股文與試帖詩,並默寫《聖諭廣訓》指定段落。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內容,八股文是要把科考指定書目背的滾瓜爛熟之後,結合考題把某句經典話語融入到八股文的各種條條框框之中。當然,還要言之有物,一味掉書袋是不行的。
試帖詩也不簡單,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真正能寫出傳世作品的人並不多。先不要說傳世作品了,現在的大學生無論哪個專業也都學了多年的語文,背了成百上千首優質詩篇,能分清平仄韻律的有幾人?不要說這些人了,恐怕中文系畢業的都有一群人弄不明白。連平仄韻律都弄不清,怎麼做事詩?
默寫《聖諭廣訓》指定段落似乎很簡單,但它的簡單也只能停留在「想當然」的階段,因為科考對於文字的要求特別嚴。現在高考作文只要不寫冒格、不剩太多空格、字跡不要太潦草能看清就行,但明清時期遠遠不止如此。當時要求各級考試不得使用草書行書,無論你時間夠不夠用必須用正楷書寫,還必須要寫的好寫的規整,向當時的印刷字體「館閣體」看齊。這絕對不是臨時抱佛腳能行的,沒有幾年甚至十幾年苦工,在書寫這方面你就過不了關。
辛辛苦苦考完一場,成績下來後發現自己名次不錯也不能高枕無憂,因為這只是第一場。院試考試分為正試、複試二場,正試錄取人數是規定名額的一倍,因此還得有個複試。只有在複試中名次排在前半部分,才算通過了院試,也才正式取得秀才功名。
終於有功名在身了,那麼秀才能做什麼呢?說起來秀才還是有很多福利的,最高級別的秀才叫「稟生」,就是上面我反覆提到的、為考生做擔保的人。他每個月都可以領到公家發給的糧食,算是不上班就有工資領的鐵飯碗人士。
秀才中的第二級別稱為「增生」,他們就沒有糧食可領了,但「稟生」和「增生」都有固定名額,聽著比最後一等的「附生」要強很多。「附生」是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入門級秀才。
若是能在縣考,府考,院考三次考試的最後一場都取得案首可就猛了,這類人被稱為「小三元」。即便後來不能得到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湊齊三元及第,也是一個好彩頭。
除了最高級別的秀才可以得到國家發給的糧食,秀才還有很多實質性好處。作為一隻腳踏入士大夫階層的人,秀才不用服徭役,見到知縣不用下跪,縣令不可以對其用刑。若是考不中舉人不能為官,秀才也可以回鄉教書,一些長袖善舞的人還可以充當平民和知縣中的調解員,解決官民之間的糾紛。婚喪嫁娶、過年過節,秀才也可以憑藉一手好字寫春聯對聯。總之,得到秀才的功名後,可以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
秀才的分享到此結束,下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秀才如何成為舉人?秀才和舉人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