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據《史記·賈生傳》記載:「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科舉制度未實施以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全靠地方官府的考察和推薦,因此秀才是當時對所選中人才的美稱。到東漢時,秀才之稱曾有所改變,因光武帝名為劉秀,為規避其諱遂改秀才為「茂才」,名稱不同但作用相同。
《管子》記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
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州、府學校學習,拔貢(保研),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繼續參加科舉上一層次考試----省級鄉試,錄取為舉人,才能出仕為官。秀才,可享有免除差徭、見官禮遇等特權待遇。
古時人們雖然過得不富裕,人丁說來也算稀少的,但一個縣說來至少有幾萬到幾十萬的人口,可秀才指標只有十個左右。到了清朝後期全國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有40至50萬人,只錄取了約2萬人,這比例一出就是百分之五左右
隋朝時期,中了秀才的人不超過十個人,唐朝的時候也很少出現秀才,但是能考上秀才的人,也都是人中龍鳳,受人尊敬。人們知道難考之後,便很少有人再考秀才,所以也就被廢除了。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範進中舉》中,範進雖中了秀才,但還常被嶽父嫌棄,後來範進中了舉人,鄰裡間紛紛前來奉承,拿什麼的都有,嶽父也不敢再隨意打罵範進,通過範進前後身份的變化,周圍人態度的改變,也可以得出結論,明清兩朝時期,秀才比不上現今的博士,現在的博士生還是非常受重視的,
參考文獻:
《管子》
《史記·賈生傳》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