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好吃的是什麼?不是椰子奶,也不是文昌雞。
1099年,也就是蘇軾被貶儋州的第二年,60多歲的他迅速找到了人生新樂趣——吃生蠔!
一向會吃的蘇東坡研究出了兩種烹飪方法,一是將蠔肉取出,入酒慢煮,那滋味「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或者挑個大的,用炭火炙烤,也是汁香四溢。
他寫信叮囑幼子,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海南有這麼好吃的生蠔,因為「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這當然只是蘇軾的一句自嘲和玩笑。
900多年前,海南還是一個流放網紅地,怎會有人為了生蠔相競被貶來此?但他一定想不到,900多年後,這玩笑竟一語成讖。
北方人早已組隊來到海南,初雪一落,便收拾行囊出發。清晨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不到傍晚,便能躺在陽光、沙灘和棕櫚樹下,吹著鹹濕的海風,享受即撈即煮即食的生猛海鮮。
天南地北的人也越來越愛海南。在著名的旅遊勝地三亞,不難遇到操著椒鹽普通話的司機大哥,穿著大短褲和人字拖的廣東人,或者講話軟糯糯的江浙人。
海南是旅行者的應許之地,陽光明媚,四季如春,還有數不盡的海灘,大型免稅店也拔地而起。所以,總有人將海南與美國的佛羅裡達相提並論,同為熱帶旅遊城市,他們確實有相似的氣質:海灘躺椅、人字拖、沙灘褲、衝浪板、摩託艇……
但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心裡,想要看海景、吃海鮮、來個熱帶海島遊,海南總不是首選,「平靚正」的東南亞它不香嗎?
海南人滿為患的海灘,無聊的五星級酒店,不斷上漲的房價,名不副實的網紅景點,宰客的海鮮餐廳,還有充滿土味搞笑風廣告的某牌子椰汁,總之就是及格以上,優秀以下。
實際上,海南的委屈大了。
一、來海南看海,別只去三亞
很多人說起海南的地方,第一個想起來的可能就是三亞。沒錯,三亞的地理和景色得天獨厚,但是如果來到四面環海的海南島,只去三亞看海,就太可惜了。
海南有非常方便的環島高鐵,沿著東海岸線坐幾站就會發現,海南島的海都各有性格,拿距離三亞一百多公裡的萬寧來說,名氣雖不如三亞,但各方面都不比三亞遜色。
萬寧是有名的漁港,所謂「烏場歸來不吃魚」,說的就是烏場漁港。萬寧人三餐不可一日無魚,隨便走進街頭一家小食店,海魚的種類就讓人眼花,馬鮫魚、軍曹魚、海狼魚、小石斑,清蒸、香煎、清燉,吃法各有各的講究。
站在熱鬧嘈雜又頗為親切的烏場漁港向東南遠眺,六海裡外,就是高冷的大洲島。
當然,「高冷」完全是因為有資本。大洲島是我國少數保持著原始狀態的熱帶海島,島上峰俊石奇,一條長800米、寬40米的弓形銀色沙洲,連接著南大嶺和北小嶺。在淺海區向海底望去,各式珊瑚叢和熱帶小魚都清晰可見。
自唐宋開始,大洲島便扼守航道要道,往來的貿易商船,多會在此寄泊和補給。靠近南大嶺的沉船灣,就有一艘神秘的古沉船,經過不知多少年海水的衝刷,沉船隻剩輪廓,在清澈的海水下,歷史模模糊糊,已經辨認不清。
自駕或騎行是走進萬寧海岸線更好的方式,跨上車,就是徹底自我的世界,路線自由選擇,可以從安靜到成為社恐偏愛的石梅灣開始,一路向北,經過南燕灣、神州半島、老爺海、保定灣、春園灣,到達大花角。
也可以隨便在中途某個海灘坐下來,浪費一個下午。或者再走遠點,去趟山欽灣,不看細軟白沙,去觸摸完全由黑礁石組成的海岸,尋找神秘卻有無限吸引力的燕子洞。
萬寧向北,是擁有海南最長海岸線的文昌。在「文昌雞」的強勁風頭下,這個城市實在被埋沒太久了。
文昌市的銅鼓嶺,是整個海南島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在銅鼓嶺峰頂,一眼可收月亮灣、寶藍石海、翡翠海三個海灣,向東北望去,隱約可見七個小島,排列成7字,如蓬萊仙境一般,若隱若現,這便是土生土長的漁民心中真實的NO.1——「七洲峙」。
「七洲峙」的官名為「七洲列島」,有傳說道,這是北鬥七星在凡間的化身,靜靜守護者海南島。靠海吃飯的人,更明白自然的無常,對於像七洲峙這樣海產豐富,鷗鳥成群,卻地形複雜,潮汐異常的地方,更是如此。
萬曆年間的《瓊州志》就有記載,航海至此,稍有偏航便會「針迷舵失,人船莫存」。
這麼多年來,七洲峙一直「很美卻很難靠近」,但好在文昌也有很多溫柔、友好的海灘,比如石頭公園,木蘭灣、東郊椰林,都是看海的好去處。還有1982年版《西遊記》孫悟空出世的馮家灣,據說是楊潔導演當年尋遍海南,才最終選擇定下的美麗海灣。
海南有數不盡的海灣和小島,在這個可以自由選擇看海角度的地方,如果列出死板「必遊之地」,才真的有點掃興。
二、海南不止有海,還有大片的熱帶雨林
海南絕對是中國最狂野的地方之一。
漢武帝平定南越,派軍乘船進入海南時,海南島上儘是茂密的熱帶雨林。
「溪流從高山密林中流下,大靈貓、小靈貓、海南果子狸、水鹿、赤鹿、水牛、長臂猿、麂、華南豪豬、劍齒象、中國犀、鬣狗等動物,在雨林中穿梭覓食,各種魚類在清澈河流中自由徜徉,鳥兒在天空和樹梢上高低婉轉鳴叫。」
漢代之前,原始熱帶森林覆蓋了海南島上90%的面積。但到如今,熱帶森林的面積只剩10%不到,人類的活動自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好在這些年,保護雨林的意識和行動越來越強,讓雨林的生態逐漸恢復。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西起尖峰嶺,東達是吊羅山,南至保亭縣毛感鄉,北到黎母山。這裡至今發現了三千多種野生植物,六百多種脊椎動物,一般雨林可完全比不了。
在這裡,「動物總動員」的故事時刻都在上演。
「中華瞼虎」是海南獨有的爬行動物,長相和壁虎非常相似,但比壁虎機靈,褐色的圓眼睛會滴溜溜地轉。如果遇見危險,首先「裝死」,這招不行,就豎起尾巴「裝兇」,要是再不成,果立刻「斷尾」逃跑,走為上策。
死死把握自然生存法則,是在自然中生活下去的必備技能。
兩百多萬年前,海南島原本與華夏大陸相連,但因為地殼斷裂、火山活動,形成瓊州海峽,才被迫孤懸海外,成為獨立島嶼。這一系列變化,讓很多原本生活在大陸上的物種,必須重新適應環境,於是,在漫長的進化中,演變成了全新的自己。
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就在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尖峰嶺被稱為「中國的亞馬遜」,動植物學家不斷在其中發現新的物種,但總有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比如桫欏、見血封喉,記錄著這片雨林的歷史滄桑,也提醒人類,腳下這片土地,可能是真實的「侏羅紀公園」。
時空感稍微錯亂,再看雨林,就會發現這裡真是奇蹟。
動植物間的生存之戰激烈。比如以絞殺聞名的高山榕,為了讓自己快高長大,就將種子落在其他樹上,根系將被依附的樹死死纏住,不斷吸收養分,爭奪空間和陽光,最終將其殺死。
各種藤本植物也在林間相互纏繞,拼命生長,附生植物也不甘示弱,附著在高大的喬木樹幹、枝椏上,又恰巧形成了熱帶雨林獨有的「空中花園」景觀。
陽光只能從樹林的間隙照射下來,照射在雨林潮溼的空氣中,相機很難捕捉到這種光線的層次,大概只有畫家,才能把握住這種冷暖色調的聚合。
收起泳衣泳褲,換上長袖長褲,也暫時忘記城市裡過於便捷的交通和舒適的星級酒店,這裡也是海南,是另一個更加神秘、更加有趣的世界。
三、多樣的人,造就多樣的海南
每年,外地人大批湧入海南過冬,總會成為網際網路上調侃的話題。其實,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海南自古就是一個移民島。
有歷史學家考證,海南沒有土生土長的古人類,黎族先人是最早遷移島海南的族群,黎族的「葫蘆瓜」傳說,就保留了黎族先祖橫渡瓊州海峽的記憶。
當地傳說,黎族先民遇到洪水爆發,天下人幾乎滅絕,只有一對兄妹藏在葫蘆瓜裡倖存下來。脫險後,他們分頭找尋親人,約好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窩嶺相會,可惜走遍天涯海角,都尋不見人蹤影,眼見人已衰老,人類即將滅絕,妹妹在臉上刺上花紋,讓哥哥認不出,在一年的三月三日,與燕窩嶺下結為夫妻,得之今天的黎人。
類似的傳說當然還有很多版本。但三月三日已經成為了黎族人的大日子,每到這天,黎族人都會對歌、喝酒、拔河、跳舞;帶上糯米、糕餅和山嵐米酒紀念祖先。而女性紋面的習俗近十幾年才被廢除,在保亭檳榔谷,還生活著少數的紋面老人。
除了黎族,海南島上還生活著苗族、回族、壯族、瑤族等五十多個民族的人。漢族人開始大批遷移到海南島,是從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郡縣以後,他們多是官吏守卒、逃荒逃難者,商人的後裔。
有一支較特別的漢族人——疍民,被稱為「南海上的吉普賽人」,他們的祖籍多為陽江、番禺、順德的水上人家。世世代代以舟為宅,以漁為業。海南本地人都知道,疍家最會做海鮮,不知怎麼,點上少許花生油、食鹽或醬油,就夠鮮掉眉毛了。
到唐宋時期,海南是著名的流放地,但這些被流放的苦悶官員,卻無意間為海南的發展做了不少貢獻。比如蘇軾被貶儋州期間,開闢學府、自編講義,三年後獲赦北歸,海南已經是「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第一位進士符確,都是蘇軾的學生。
唐宋之後,「廣州通海夷道」的形成,讓海上絲綢之路發生了東遷的重要變化,尤其是泉州港的興起,讓善於闖江湖的福建人大批移民海南,同時也興起了閩、廣籍人「下南洋」的熱潮,海南後來的華僑文化,與這一系列變化不可分割。
由華僑回鄉建造的「騎樓」,如今已經成為了海南的一道風景。這些混雜著巴洛克風格和東南亞味道的建築,一層一層記錄著當年下南洋人的故事,他們有的主動去闖蕩,而有的被欺騙或綁架,淪為「豬仔」,被運往陌生的國度。
人在異地,「胃」總是最先想家的器官。想家的海南人,把「文昌雞飯」帶到了新馬,經過不斷演變,成了如今流行新馬泰的「海南雞飯」。回鄉的人,也把在南洋吃慣了的咖啡、麵包帶了回來。
歐洲人在南洋依舊喝著精緻的下午茶,但當年作為幫傭的海南人可沒那麼多時間,趕著喝完咖啡去工作的他們,用調羹攪拌加速散熱,還有的人倒在小碟子上喝下去。就這樣,海南咖啡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碟子上放一隻調羹,咖啡總是撒在碟子上。
海南的歷史和故事,就這樣經過一代代的移民,一層層堆積起來。來到海南,如果只是流連於人氣爆棚的海灘,那即便站在海南島上,和海南也仍然隔著一個瓊州海峽的距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