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說話,句句珠璣。每當聽到一些頗具智慧的話,一些人會費些心思記下,而有些人卻不以為然。聽到的都是同樣的字詞,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時期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捧起《哈利波特》,或是看一部《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很多臺詞在我們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認識,例如鄧布利多說的某一金句——「小孩子所說的話就算是事實,也無足輕重,尤其是對那些不善聆聽的人」。
「小孩子才做選擇,而大人全都要」這句話風靡網絡,成為很多人的調侃用語。小孩子的童真是我們這些極具社會經驗的大人沒法比擬的。小孩子所說的話是事實,是因為他們熱衷於追求真相和真理。所以筆者看到這句話時還是比較疑惑的,怎麼會有一些人對事實表示不認同呢?
因為我們懂得運用社會經驗進行權衡,而往往會忽視真相和原則,總是能意識到其他紛紛擾擾的介入因素。網綜《極限挑戰》中,張藝興被孫紅雷搶了金條。之後,紅雷哥歸還金條,但是藝興卻不接受。小孩子愛較真,也很軸。
但是,這也恰恰是一些所謂的大人缺乏的。換個角度來看,大多數並不是不在乎小孩子所說的話,只是有太多的介入因素需要考量。這樣說有一種為某些不善於聆聽的大人開脫的意味,不過,很多時候一些人也就是這樣對小孩子解釋的。鄧布利多這樣說,也正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善於聽從小孩子說話的人(他就像是一個有童心的老頑童)。
其次,鄧布利多的這句話也挺讓人疑惑的——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這句話聽上去,好像並沒有什麼錯。不過,分院帽從來都不是按人的個性給人分院嗎?如果哈利身體裡沒有伏地魔的靈魂,那是怎麼讓分院帽陷入兩難的境界的呢。哈利對自己的兒子說,他能夠告訴分院帽自己的選擇,可是這真的可行嗎?
鄧布利多這句話是對先決論的否定。多少人在出生之後就被預示了終生呢?這不太好說。不過,《哈利波特》自始至終都在強調選擇對於一個人將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重要性,鄧布利多也是這樣教導哈利的。鄧布利多這樣說,可能是出自過去所犯的錯誤所歸納的經驗。就像鄧布利多被格林德沃迷了心智一樣,人生又有多少選擇是自己真心想要做出的呢?無非是迫於環境,迫於家人,迫於現狀。這樣被迫做出的選擇是我們的選擇嗎?
確實是,那被逼迫而做出的選擇有沒有決定我們成為怎麼樣的人呢?筆者認為並沒有,我們只是變成了別人想要變成的那個人而已。還記得一句飽含雞湯味的話——就算不能夠改變世界,那也要做到不被世界改變。聽上去,確實是這麼個理兒,但是又有多少人在為生活做著各種各樣的妥協呢?
在這樣的步調中,我們沒了小孩子一樣的童真,開始不再較真,開始學會順從生活的溪流。一步步地,我們越來越像大人,成為了自己不想成為的人。或許我們如果有鄧布利多那樣的心態以及態度的話或是真正認同他所說的這兩句話,可能才可以真正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吧!
文|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