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正在成為中國設計師發展的雙刃劍

2020-12-22 騰訊網

3 月 10 日,法國巴黎,第七屆 LVMH Prize 大賽公布了入圍決賽的八位選手,兩名進入半決賽的中國設計師楊桂東(Samuel Gui Yang)與王予涵(Yuhan Wang)遺憾地沒能進入到最終角逐。自 2015 年第二屆 LVMH Prize 大賽開始,來自中國的創意面孔就不曾缺席過這一盛會,然而無論是最早一批的張卉山(Huishan Zhang)、上官喆(SANKUANZ)、李筱(XiaoLi),還是近兩年的胡穎琪(Caroline Hu)、方妍楠(Susan Fang)等人,都始終沒能捅破這層決賽的窗戶紙。

楊桂東與王予涵 | Via LVMH Prize

當然,我們無法單就比賽的結果來衡量一位設計師作品的高低,它考量的因素也絕非只是設計而已。從持續了幾年時間的中國設計師崛起話題入手,本土創意力量輸出到西方時裝語境的態勢已愈演愈烈,而附著在中國設計師身上的「地域標籤」似乎也正在成為一把雙刃劍:在尊崇文化多樣性的基調下,設計師群體渴望在更大的舞臺表現地域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我們也需要這樣的角色去完成本土文化的輸出,這是其中積極的一面;而久而久之,身份標籤卻同樣存在著反噬的效果,它會形成一種雙向的固化思維,於中國設計師自身,這一點可能是受到美學框架的限制,於觀者而言,則是對品牌概念的單一理解。

客觀來說,在時裝設計領域,西方或者更具體來說的歐洲,仍然牢牢佔據著行業話語權,當除歐洲以外地區的設計師進入體系內,他們會自然地以地域來進行劃分,類似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而能夠跳脫出這一認知體系的方式,取決於設計師的自我定義。1980 年代,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先後步入歐洲主流時裝視野,最初人們在談起兩位時同樣以日本設計師作為標籤,而在 Yohji Yamamoto 與 COMME des GARCONS 的身上,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日本元素出現,伴隨著他們在巴黎掀起的衣著革命,日本設計師的身份不再作為二者的標籤存在。這也由此引出了今天主題嘗試探討的兩大方向,如何看待籠罩在中國設計師身上的「東方主義」,以及同屬東方範疇的日本設計師經歷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東方主義下的自我詮釋

東方主義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寬泛話題,而它的誕生,本身就涵蓋有刻板的一面。這一概念最早出自於巴勒斯坦文學理論家薩義德 1978 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內容包括了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等在內的諸多學科。新澤西海洋學院終身教授楊孝明曾評價:「某種意義上講,這部作品徹底顛覆了西方學者在所謂「東方研究」方面的立場和觀念,同時為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學者提供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之間關係的契機。」

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 | Via Middle East Monitor

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略顯嚴肅的作品進入,在於《東方主義》首頁中的一段內容,薩義德在此處解釋了東方概念的由來:東方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歐洲人的發明,是由歐洲人創造的產物。什麼是發明?發明是指創造出原本沒有或不存在的東西。例如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懷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等等。但諸如印度、中國這些被他們稱為東方的國家,其存在早於歐洲近千年,為什麼西方人要創造出一個東方呢?此處薩義德做了明確的解答——為了建立一個「他者」的形象或一個對立面,以便更好地界定他們自己。簡單來說,它的目的不在於如何呈現東方, 而是利用東方概念詮釋自身。以此為邏輯,西方開始了對東方主義各個方向的延伸,電影作品中出現的東方形象直到今日依然有著臉譜化、刻板化的痕跡,而時裝設計師在作品中展露的東方元素也大都流於表面,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下,東方本就應該是這個模樣。

崛起的這一代中國設計師群體,大抵有著西方時裝院校學習的背景,當他/她們回到國內,西式教育產生的思考方式多少會同地域文化語境產生碰撞和反差,他們所看待的東方難免會趨同於西方視角,以至於在設計師的作品中「東方主義」仍舊是一個被定義的符號。中華文明跨越千年的廣度,是歷史賦予其博大的原因,各個地區也均有著豐富且獨特的文化標識,而設計師在取鑑地域文化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不少將視角精確,深入到溯源地挖掘的嘗試。

Feng Chen Wang 2020 春夏季度,竹節竹編構成了系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而這一元素則源於設計師王逢陳兒時的記憶。家住福建海邊的她,從小會看著外婆用竹籃盛裝魚獲回來,她與母親也都掌握著一些竹編的工藝。為了能夠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時裝結合,王逢陳帶領團隊沿江南地區的村莊尋找現存的手工匠人,而這樣耗時耗力的走訪也最終不負眾望。在進一步的接觸和挖掘中,王逢陳了解到傳統的手工竹編工藝正在面臨著斷代的窘境,年輕一代因為無法從中收穫確切的經濟收益大多不願去學習,而 Feng Chen Wang 通過這一次系列的訂單,實際也在幫助著傳統工藝的傳承。

Feng Chen Wang 2020 春夏秀場 | Via Regis Colin Berthelier for NOWFASHION

類似這樣的範例還包括 Pronounce 品牌對黔東南地區長角苗族群及其工藝的探索,設計師李雨山親自走訪了從貴州貴陽到長角苗的大片地域,與當地族民相處,與工藝的傳承人交流。這份經歷啟發了李雨山於中央聖馬丁本科的畢業秀作品,極富民族特性的錫繡、蠟染與符號學刺繡,繼而也出現在後續 Pronounce 2019 春夏和秋冬兩季系列中;另外,Angel Chen 2019 秋冬季,以整個系列致敬了存在於中國西部古老的遊牧民族——阿壩藏區羌族的文化,陳安琪從名為釋比文化祭祀禮所用的頭飾、法器及羊頭上的圖騰中提取符合品牌調性的高飽和顏色:紅、橙、明黃、藏青糅合成了整個系列的主色調。

Pronounce 2019 春夏秀場 | Via LAVIEWMAG

ANGEL CHEN 2019 秋冬秀場 | Via ANGEL CHEN

東方主義的表達並不一定必須要建立在宏大的題材下,這些細微之處散發而來的東方神韻構成了源遠流長又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刻板東方主義下的自我詮釋是一段道阻且長的旅程,如何由我們自己代表東方,在薩義德的作品中並沒有給出答案,然而這卻是一個我們必須回答且不可迴避的問題。中國設計師群體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他們自然是其中關鍵的因素,但作為觀者的我們絕不能使其成為孤立的存在,這是一個需要消費者、品牌方、商業體系共同參與的過程。

與我們毗鄰的日本,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逐漸進入到西方時裝視野中,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設計師群體經歷著西方從排斥、接納到認可的態度轉變,同樣完成了從被定義到自我定義的過渡。通過他們的事跡,對當下的中國設計師或許有著一定的取鑑意義。

日本設計師的西進之路

Kenzo 創始人高田賢三是首位受到西方時尚人士承認的日本設計師,而他的成功也大大激勵了此後紛至沓來的年輕一輩,並為他們鋪設了道路。1970 年 4 月,高田賢三在品牌的店鋪內舉辦了 Kenzo 的首個秀場發布,他根植於西式服裝版型的設計中,偶有流露著些許日本的風格,如極具個人標誌性的直線和方形曲線(沒有任何褶皺)就衍生於日本的和服服飾。然而當人們每每談起高田賢三的作品時,日本元素卻並不是首當其衝的要點,它像是一個加分項,在色彩和面料之外幫助高田賢三拓展他的美學涉獵。與他的後來者相比,高田賢三顯然沒有那麼的激進和先鋒,他延續了西方製衣體系中的傳統,融入到了以巴黎為首的歐洲時裝版圖中。

色彩始終是 Kenzo 品牌的標誌元素| Via Saima.j

在 Kenzo 巴黎首秀的 11 年後,被後世譽為顛覆西方時裝傳統的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也帶著各自的品牌登錄歐洲。1981 年 4 月,在山本耀司的建議下,Yohji Yamamoto 與 COMME des GARCONS 選擇在同一季度帶來品牌的歐洲首演。這場對西方服飾體系發起的挑戰於巴黎洲際酒店隆隆上演,寬大的廓形、毫無規則可言的構造以及無性別的服裝樣式,震驚了現場為數不多的媒體及買手,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甚至從來沒有想像過能以如此的方式創造時裝。通過緊身的輪廓和剪裁,凸顯女性身體曲線是彼時西方設計師信奉的不二法則,而這一理念則是由歷史上西式女裝的製作沿襲而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以及稍早一些的三宅一生聯手引領了一場革命,他們重新定義了製衣行業的傳統,重新定義了服裝的本質,西方也從最初震驚、排斥的情緒中逐漸開始接納,並擁抱這種變化。

Yohji Yamamoto 1981 | Via lez bitch By Pinterest

而另一方面,包括媒體、零售層面的西方人士仍然會以地域標籤對他們進行定義,川久保玲在內的諸多日本設計師對此並不滿意。她曾經這樣說過:「我並不願意被歸為又一個日本設計師,日本設計師身上並沒有一個普適的特徵。我現在做的事情並不受以前發生過的情況或是一個群體文化所影響。」與之相似,山本耀司也曾經直言不諱地談到,他不是一位日本設計師,只是一個設計師。年輕一代的後繼者也並不希望被貼上成功的日本設計師這樣的標籤,但不可避免的是,西方時尚人士似乎會不停地提醒公眾:他們是日本人,以及你們現在看到的是日本時尚,他們不能從自己的文化遺產當中逃脫。每當有新的日本設計師在巴黎出現,媒體就會以新一代的日本設計師來介紹他們。

Via L』Officiel Malaysia

處於被定義的環境下,日本設計師群體(主要指代 1980 年代後的)將他/她們的回應顯著地表現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種既無特意指代日本元素,又沒有西方痕跡的設計語言。三宅一生於 1984 年的一次採訪中曾詳盡闡述過他的創作觀念,從他的表態中我們得以見微知著,探析到日本設計師在當時的想法。三宅一生說道,在離開日本並在巴黎開始工作和生活後,他進行了深刻的自省自問,作為一個日本設計師,究竟能夠做些什麼?後來三宅一生意識到,自己的劣勢,也就是對西方時尚傳統觀念的缺乏恰恰可以成為他的優勢。因為他不會受到任何傳統慣例的約束,可以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我不能回到過去,因為就西式服裝而言,我從未有過什麼過去,我沒有其它的選擇,只能向前,缺乏西式服裝傳承正是我要去創造當代時尚以及全球化時尚的理由。」

設計師三宅一生 | Via Alain.R.Truong

三宅一生早期作品 | Via Alain.R.Truong

回歸到我們自身,中國設計師近些年來不斷地出現在西方視野中,與 1970-1980 年代的日本設計師有著相似的處境,地域身份的獨特性會在前期帶來一定的關注,而當這份新奇逐漸趨於平緩,我們有必要去探索地域身份之外的設計思路。或許是創造一個有強烈品牌印記的形象,又或許是圍繞一個既定的概念持續推陳出新,保有全球化的視角,在自我定義的過程中找尋到因地制宜的模式。

身份認同之所以成為一把雙刃劍,在於它帶來歸屬感的同時,也限制了創意模式的可能性。世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無法照搬任何已有的案例,它需要一代一代的設計師們在完成自我表達的基礎上不斷發掘、不斷擴充。這是一段考驗創造力更考驗耐心的旅程,前路漫漫,道阻且長,唯願風起東方,而其勢不止。

WRITERXue

熱門內容

迷彩如何侵佔衣櫥,成為必備單品?

中東的地域美學,何以在時尚界佔據一席之地?

是什麼讓 ASICS 在這兩年備受關注?

相關焦點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香水行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市場香水消費增速明顯,預計2018至2024年間,中國香水市場將保持約15%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2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00億元。在中國美妝護膚企業快速發展、初創化妝品牌競爭漸入白熱化階段之時,香水市場似乎有望成為中國化妝品市場的一個新增長點。
  • 元氣森林撕掉「日系」外衣,國產「洋品牌」的套路不好使了?
    從品牌名字到飲料包裝,元氣森林都充滿著「日系」元素,一度讓人以為這是一個日本品牌,可也因此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不過最近元氣森林正在悄悄撕掉自己的「偽日系」外衣,將「元気森林」logo 的日文「気」改為漢字「氣」,包裝上「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的字眼也消失不見,搖身一變成了「國貨」。
  • 柴犬怎麼就成了「中產階級」的身份象徵?|【經緯低調分享】
    「日本小土狗」的真實身份,也沒能阻擋柴犬在中國迅速成為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中產階級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永遠要成為時代潮流最尖端的一群人,他們也只愛最尖端的事物,比如柴犬。毫無疑問,柴犬沾了時代的光。當「網際網路」,「表情包」,「網紅」,「流量」這些中產階級最關心的詞都集中在柴犬身上,它自然成為中產階級的象徵。
  • 蔡徐坤成為FILA代言人:體育品牌進入「流量」紛爭下半場
    體育品牌「流量」紛爭已起,代言質量與年輕化逐漸成為了品牌收穫「流量」的重要關注點。在「流量」紛爭的品牌賽場,無論是運動層面還是時尚層面,所有體育相關品牌都應該提前布局,積極「帶貨」之餘,更需要在品牌認知層面,與Z世代的消費者們建立更緊密的價值觀與情感連接。
  • 2020「酷+創造營」先鋒設計師選拔-朱文浩《輕柔溫婉輕奢風》
    「設計新發聲,與大師演繹夢想」,由酷家樂聯合新浪家居共同打造的 2020「酷+創造營」年度先鋒設計師選拔,旨在打造設計界的「創造101」,攜手陳暄、宋微建、韓文強、高志強、琚賓等當下中國設計界大師,加速設計大師預備役成長過程,打造專屬中國先鋒設計師成長的助力平臺。
  • 名家解讀:「身份政治」才是解讀美國示威運動的關鍵
    在我們的尋常理解中,現代社會已經成了一個英國法學家亨利·梅因所說的「從身份到契約」的世界。「從身份到契約」,這句話來自梅因在1861年所發表的那部廣為人知的《古代法》。也因此,法律出面幹預契約,結果是整個社會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再身份化」的歷程。拿美國來說,「從身份到契約」遇到問題後,美國出現的「從契約到身份」的社會歷程,表現為一系列保護弱勢群體的法案和運動。
  • 它們正在用服飾講述泰國街頭文化
    亞洲的街頭文化和時尚中心依舊是歷史更為久遠,從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到自己發展出一套獨有文化形態的日本,還有近年來聲音不斷的韓國和中國,鮮少有人關注到泰國。而在今天,年輕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來同步了解全球正在發生的事情,設計師和品牌亦利用此來將自己推至全球視野,逐漸形成的全球化文化大熔爐,使得就算不在街頭文化中心地區,也仍在慢慢滋生著屬於當地的街頭場景,或是從模仿開始,或是野生生長。
  • 微博「綠洲」能成為中國版Instagram嗎?
    被微博寄予厚望的「綠洲」會成為中國版Instagram嗎?本文主要分析圖片類社交應用在中國發展受阻的原因。Instagram的火爆與國內圖片類社交應用的殘喘2010年10月,Instagram在IOS平臺發布,上線後僅僅一周,就有10萬註冊用戶。2012年4月,安卓版Instagram上線後用戶再次迅猛增長。
  • 中國電競二十年:從被誤解到「國家名片」
    在這二十年裡,中國電競以不同的身份出生、存在、抗爭、消亡、崛起過,仿佛有無數個平行時空,它曾是網吧,是遊戲,是「不務正業」,是中國榮耀,是體育的一部分,是在全球體育大停擺時代裡,唯一頑強運轉的賽事…… 當下,S10所產生的後續影響餘溫尚存,對於中國電競,還遠不到總結、定義的時刻;但它又的確需要這樣一個節點,去數往知來,去讓每一個粉絲了解到——如今的中國電競,是如何經過它的每一個身份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 「豪仕醫學」是一家專注於精準醫學檢測、診斷試劑研發和大數據整合應用的高科技公司,致力於以分子診斷技術推動臨床精準用藥指導、疾病早篩和疾病輔助診斷等精準臨床應用。「精準醫學」是廖敏對醫學檢測未來發展方向的預判。 「什麼是精準醫學?
  • 設計師有了新選擇,國內首款 UI 設計工具「即時設計」正式上線
    2020 年 9 月以前,全球設計師賴以工作的專業設計工具都是歐美公司研發的產品;但在 2020 年 9 月之後,這個市場迎來了新的變化。一家北京的科技公司「雪雲銳創」於 2020 年 9 月 16 日公開發布了首款國產 UI 設計工具——「即時設計」(https://js.design/)。
  • 吳亦凡選人組團隊,成為潮流設計師的伯樂,「雪花馬爾斯綠」憑什麼...
    蘇五口 曾推出過「不合作」和「門票」系列,蘇五口的出圈之作當屬「The Fake系列」。前幾年The Fake系列的面世,猶如一聲平地驚雷,讓設計界炸開了鍋。 因為在講解設計理念時,蘇五口直言不諱自爆這個系列就是「抄襲」Vans和Converse經典款。
  • 如何複製一場「優衣庫 x KAWS」的狂歡?
    核心提示:在年輕人的觀念裡,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越有實用價值越好,他們消費的過程,其實也是為自己「打標籤」的過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消費決策。真正的「買到即賺到」。 這種「一貨難求」的情況,不知得令多少品牌商羨慕,尤其快時尚行業的日子近幾年並不好過。 這幾年,爆款總是火得「莫名其妙」。對於品牌來說,是否可以複製一場「優衣庫 x KAWS」的狂歡?
  • 青舍x 設計之春 | 周宸宸的上上籤,「激」以應潰
    周宸宸認為,設計是一門「強實踐性」的學科,對周遭的商業環境、學習環境和創作環境,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如果欠缺了生態中的任何一環,無論是「商業」還是「設計」都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最終導致整個行業的枯萎。不過,縱觀當下的業態,設計師們很難擁有一個既公平、又開放的鍛鍊機會,往往只能獨自摸黑前行,成功創業者十不存一。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前者沿襲了公民身份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強調公民面對國家政權系統或統治組織所享有的權利以及承擔的義務,而後者則強調公民自身在文化與心理屬性上的偏好,更多的是對歷史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眷戀與認可。實際上,當前也有許多像C女士一樣完成國籍身份歸化的在日華人,他們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同更多地還是立足於某種文化層面的親和性,制度層面的身份變更更多地是為子代未來順利在日本發展做鋪墊。
  • 企業客戶可以無密碼進行身份驗證?身份認證創企「Trusona」獲 2000...
    「Trusona」是一個身份驗證平臺,成立於 2015 年,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斯科茨代爾。公司的執行長兼創始人是 Ori Eisen。「Trusona」為客戶公司提供了一個更安全的身份驗證工具,不需要依賴密碼即可完成對其員工或客戶的身份驗證。
  • 傳奇球鞋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創造出「球鞋新紀元」!
    作為開創性的球鞋設計師,Tinker Hatfield的這句「名言」,也深深影響他的創作理念。Tinker Hatfield:「Instead of revolutionary, it's more evolutionary.
  • 《日本人瘋搶設計師聯名衣》UNIQLO「+J」系列發售 以為是中國 其實是日本
    日本服飾品牌UNIQLO與時裝設計師Jil Sander合作推出的「+J」系列聯名商品於上個星期五
  • 與多摩美環境設計學科畢業設計師聊聊「空間」與「家具」
    「空間」與「家具」的關係在近一百年以來一直發生著變化,「家具」最初是僅是作為「空間」的附屬品,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家具」逐漸的成為建立「空間系統」的必要元素。家具設計作為對空間的再設計來說,「家具」與「空間」成為一個整體,兩者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卻又互相獨立,換言之,通過家具之間的組合,可以使得空間呈現出新的機能和面貌。
  • 百變風格花藝設計師小P:「花藝是一種語言」
    國際知名空間設計師Kelly Hoppen來臺時,與許多知名精品品牌合作的花藝設計師之一就是小P。「我不想局限在一種風格。」2年前創辦了工作室「Date Flower花日紙」,小P堅持就是要做不一樣的事:「我希望有人一眼看到時,會覺得這是小P做的,就是這麼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