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抗疫對企業應急能力的考驗,扶貧需要的是企業在面對一個長期項目時的創新能力和持續推進的決心。在過去幾年裡,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眾多民營企業結合自身屬性和特點,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11月27日,在第三屆CSR先鋒論壇暨2020先鋒獎項頒獎典禮上,碧桂園集團黨委委員、黨群社責部總經理徐舒揚,創維集團總裁助理李從想,趣頭條高級副總裁吳欣欣,數知科技總裁黃建華,眾惠相互董事長李靜,在圓桌論壇上便分享了各自在扶貧工作中的經驗與心得。
把扶貧融入發展
術業有專攻,每家企業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而在扶貧這項共同的事業上,如何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最大限度,是每家企業都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作為房地產頭部企業,碧桂園從項目建設對綠化設施的龐大需求出發,通過在幫扶的貧困縣建設苗木基地幫助農戶增收。
「我們結合貧困縣的實際情況,在當地建設苗木基地,這樣既可以流轉農民的貧困戶的土地,增加農民的租金收入。」徐舒揚介紹,「同時,農民也可以到苗木基地上班獲得工資收入,甚至農民也可以在自己的房前屋後種苗木,種好了我們來收購,不用擔心銷路問題。」
創維集團作為一家大型的大眾消費品公司,擁有包括電視機、機頂盒、冰箱等諸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產品,直接捐贈產品是最直接的扶貧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我們的電視機、機頂盒開設了扶貧頻道,為需要脫貧和致富的人提供一些知識和案例、啟發,給他們一些幫助。」李從想談到,深入全國各個鄉鎮的15000家銷售網點也讓創維的扶貧更有針對性。
以技術見長的數知科技則基於大數據,加上人工智慧算法,對扶貧人口、扶貧產品進行識別,並進行統計。「哪一個單位解決了多少扶貧人口,國家的政策就補貼到相應的單位。」黃建華表示。
發揮向善的力量
扶貧並不是一時的工作,而是一項需要為之長期奮鬥的事業。支撐企業持續推進這項事業的不是短暫善意的念頭,而是持續且長久的向善的力量。
身在天生就具備公益屬性、是一種向善模式的保險行業,李靜表示非常喜歡孟子所說的「守望相助,百姓傾慕」,她認為這反映的就是保險的精神,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的保障。
帶著這樣的天生屬性,李靜所在的眾惠相互在考慮脫貧問題時,首先意識到「因病致貧」在貧困的成因中佔比達一半,怎麼用保險的機制去服務這些人群,成為其承擔社會責任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除了為龐大的腎病群體設計一份專門的保險,李靜介紹,眾惠相互還圍繞著鄉村振興,推出了農村互助計劃,針對每一村為單位的農村保險互助社,更好地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金融足夠能力塑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李靜表示。
同樣非常年輕的內容平臺趣頭條將「內容向善」作為企業生命線。據吳欣欣介紹,在踐行內容向善方面,趣頭條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成立了公益基金會,系統地開展公益扶貧的相關工作,同時跟各級政府、地區進行合作。
「我們跟雲南武定縣做了一個『佳核萬事興』的活動。」 吳欣欣說,「當地生產的核桃因為疫情滯銷了,於是我們用遊戲和電商模式,把小遊戲與核桃的產銷進行結合,這不僅是正能量得到了宣傳,同時也讓在線新經濟得到了進一步實行。由此,我們透過電商、直播,使我們的方式延展和變化。這個就是公益扶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