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北京時間周一凌晨,美聯儲突然宣布降息至接近零水平,並啟動一項規模達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以應對新冠病毒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美聯儲緊急降息決定後,市場似乎並不買帳,美股期貨依舊持續下跌,甚至觸發交易限制。市場評論稱,美聯儲已經打完了大部分子彈。
國內來看,在5500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資金落地的同時,央行開展為期1年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中標利率3.15%,與此前持平。今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
此外,今日公布的1-2月經濟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同比-13.5%,房地產投資同比-16.3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24.5%,社零同比-20.5%。
美聯儲all-in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對於美聯儲all-in後美股期貨持續暴跌至跌停,海清FICC研究院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團隊點評稱,這是美聯儲近期第二次非常規降息,降息時點超市場預期,降息幅度超市場預期,同時重啟QE也超市場預期,這給海外市場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鄧海清認為,美聯儲此次降息適得其反的主要原因有2點,
第一,市場再次懷疑,美聯儲知道了什麼市場不知道的壞消息,所以才會此時、如此力度的超級寬鬆,這導致市場只能按照最壞的情況演繹。
第二,鮑威爾在宣布降息到0、QE,同時表示反對負利率,這意味著美聯儲貨幣政策空間已經是0,美聯儲已經ALL-IN,未來再無貨幣政策空間。
綜合來看,其認為認為歐美政府應對疫情的態度是「甩鍋為上,不負責任」的表現,美國與英國方面都體現了這一點。
鄧海清團隊認為,本次海外股市崩盤,起點是疫情,根本原因是歐美股市長期的高估值,現在已經演變到信心危機,對歐美政府、甚至歐美體制能否應對危機,海外金融市場都沒有了信心。
國內政策以我為主保留「子彈」
對於中國央行維持MLF利率不變,沒有跟隨美聯儲降息,鄧海清認為保留貨幣政策空間,可以用於應對真正的、中國的經濟、金融危機,而不是在海外的、市場的危機時提前用掉子彈。
如果中國股市能夠保持基本穩定(在海外崩盤的背景下,A股沒有必要漲,甚至只要跌不多都是很好的),如果中國經濟能夠在3月份開始向好,二季度經濟趨勢向上,那麼中國央行降息的必要性都不大。
鄧海清同時提醒,國內1-2月經濟數據意味著實現翻一番目標需要非常大努力。如果按照一季度GPD增速為-2%,那麼二、三、四季度GDP增速都要在7%以上,全年GDP才能實現5.3%,在海外疫情可能長期化的背景下,中國需要下非常大力氣,而且必須是短期就能見效的措施才能實現目標。
盲目追隨海外做多債市風險巨大
在政策方面,鄧海清認為排除房地產、降利率、放棄翻一番目標等不確定選項之後,相比寬信用,寬財政或許是目前最好的政策選項,首先可以直接產生需求,其次政府加槓桿好於企業、居民加槓桿,最後政府槓桿率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動態調整,今年增加財政赤字,可以明年減少,是可逆的政策。
鄧海清建議儘快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且完全可以市場化、公開發行,而不需要中國央行購買,因為當前債券市場參與者對於安全資產有極強的需求。債券收益率實際是一個二級市場博弈的東西,真正對經濟有作用的,是一級市場的發行量。類似於股市,股價更多的只是二級市場博弈,類似2015年那樣股市二級市場瘋漲,對實體經濟毫無意義;只有一級發行增加,才是服務實體經濟。
在中國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的當下,應當抓住歷史性機遇,增加發行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鎖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長期融資成本,利國利民。
鄧海清同時提示,目前債券市場應該警惕幾大問題,尤其盲目跟隨海外做多債市風險很大。
首先,債市高度依賴貨幣市場流動性超級寬鬆(隔夜、7天利率略高於1%),但實際上可能並非常態。
其次,中美利差歷史高位,但實際上並不構成對債市的實質性約束,兼顧中外不代表中國央行盲目跟隨美國。
第三,10-1年利差確實處於高位,但實際上是因為1年期利率偏低,而非10年利率偏高。
從長期投資角度,儘管近期債券收益率有所反彈,但當前中國長端債券依然沒有配置價值。在央行OMO利率高於2016年15BP的情況下,國債收益率依然處於2016年的最低水平附近,從長期來講這是不合理的。即使考慮市場預期央行降低OMO利率5-10BP,當前中國整體債券收益率仍然明顯偏低。
盲目跟隨海外做債風險巨大,鄧海清建議投資者應著眼長期,根據各類資產的長期的、理性的投資價值分析,以及長期預期的收益目標和未來現金流,合理調整當前倉位,減少對短期疫情和市場情緒的過度博弈甚至博傻。